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和经济周期关系的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和经济周期关系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伴随着比较明显的经济波动。自凯恩斯确定了投资在理论框架中的支配地位以来,投资因素在经济周期波动的作用备受关注。从总需求的角度来看,世界经济正处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调整期,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使得跨国公司的投资回流。同时,随着发达经济体贸易保护主义和投资保护主义的抬头,使得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小。同时,投资率一直在高位运行。虽然投资在GDP中的占比低于消费,但是投资的乘数放大效应对经济增长和波动具有重要影响,在现代经济周期理论中,投资周期波动一直被认为是导致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因素。因此,实证分析我国投资周期的波动特征及其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不但可以为理论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1992-201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总值的季度数据,采用国内常用的增长率周期,使用BBQ方法并结合新的短周期转折点判别准则,对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GDP增长率进行周期转折点的测量和周期划分,并结合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对两个宏观变量的各周期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深入地说明,从周期特征角度对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和经济周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随后利用经典的经济计量模型,包括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从总量和增量的角度,量化了两者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以进一步验证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和经济周期的相互影响关系。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周期和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存在密切的关系,投资周期的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经济周期的波动。在样本范围内,总体上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和经济周期具有显著的一致性,但由于乘数加速度原理,固定资产的波动幅度远大于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性减速的新常态,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此外,自2001年起,我国经济周期的波动显现出滞后于固定资产投资波动的趋势,这不但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的领先性质所致,也与我国不合理的投资结构所导致的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有关。另外,虽然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在长期呈现出稳定的关系,但投资周期和经济周期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冲击力度和作用的时间上都表现出不稳定的性质。最后本文给出了简短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使用1992年~2014年的季度数据,将国际上流行的BBQ方法与国内学者提出的经济周期转折点判别方法相结合,测定了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和经济周期波动的转折点,进而划分出各自的周期阶段,较为深入地分析了我国投资周期和经济周期在不同阶段的运行特点和近来的发展态势。(2)从周期特征的角度考查经济周期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之后,采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以及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量化分析了它们之间的长期关系和周期波动之间的动态影响效果和影响程度,使结果得到更细致地补充。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周期 经济周期 BBQ方法 VAR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83;F124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1 绪论9-16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10-14
- 1.3 本文的结构框架14-16
- 2 投资与经济周期的相关理论16-21
- 2.1 古典经济周期中与投资相关的理论16
- 2.2 传统经济周期中与投资相关的理论(投资过度论)16-17
- 2.3 现代经济周期中与投资相关的理论17-21
- 2.3.1 凯恩斯的经济周期波动论17-18
- 2.3.2 后凯恩斯的周期波动论18-21
- 3 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和经济周期特征的考查及比较分析21-37
- 3.1 经济周期概念的演变21-22
- 3.2 经济周期波动的转折点的确定22-25
- 3.2.1 BB方法(Bry-Boschan method)22-24
- 3.2.2 变量和数据的选择24-25
- 3.3 固定资产投资周期转折点的确定及其周期的划分25-29
- 3.4 经济周期转折点的确定及其周期的划分29-33
- 3.5 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和经济周期的比较分析33-36
- 3.6 本章小结36-37
- 4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周期与经济周期关系的计量分析37-53
- 4.1 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37-41
- 4.1.1 平稳性检验37-38
- 4.1.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38-39
- 4.1.3 协整检验39-40
- 4.1.4 误差修正模型40-41
- 4.2 VAR模型分析方法及模型构建与分析41-51
- 4.2.1 VAR模型的分析方法41-44
- 4.2.2 VAR模型的建立44-47
- 4.2.3 基于VAR模型的的脉冲响应分析47-49
- 4.2.4 基于VAR模型的方差分解分析49-51
- 4.3 本章小结51-53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53-57
- 5.1 结论53-54
- 5.2 政策建议54-55
- 5.3 创新与不足55-57
- 参考文献57-61
- 后记61-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晓虹;广东省经济周期的分析对比[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2 薛吴健,张文科;经济周期的热力循环方法分析[J];商业研究;2003年04期
3 严忠,刘亚琴;对中国现阶段所处经济周期的认识与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12期
4 袁阡佑;论产业发展对经济周期的作用[J];商业时代;2005年18期
5 薛敬孝,张琦;论战争对美国经济周期的影响[J];经济评论;2005年01期
6 余佩琨,雷宗怀;祖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经济周期的相关性研究[J];技术经济;2005年03期
7 梁捷;;经济周期:回归古典的视角[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2期
8 胡秀俊;孔祥海;;解读中国的经济周期[J];商场现代化;2006年19期
9 汤铎铎;;误区、困难和展望——理解中国的经济周期[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刘杰;;浅谈应对经济周期的策略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关权;王汉儒;;战后美国经济周期演化的经济学分析——对次贷危机的另一种解释[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六辑)[C];2009年
2 李秉文;王伟;;我国的经济周期性调控与兰州经济发展[A];甘肃成人教育协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尚维;杨晓光;徐山鹰;张s,
本文编号:3623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362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