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FDI效应
本文关键词: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FDI效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和东盟开始对话合作关系,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开始加强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双方在自由贸易和相互投资方面的合作也日趋活跃。贸易方面,中国已经连续四年蝉联东盟国家的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东盟则持续三年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合作伙伴。投资方面,截止到2014年底,中国和东盟双边累计投资金额已经达1300亿美元之多,其中中国企业对东盟国家的累计投资金额为382亿美元,东盟各国累计对中国的投资额为920亿美元。2014年东盟对中国投资流量为72亿美元,占中国吸引FDI总流量的比重为6.74%,该比例高于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仅次于香港。与此同时,中国对东盟各国的投资更是呈现加速上涨趋势,2013年中国对东盟10国的投资流量为72.7亿美元,同比增长19.1%,占对亚洲投资流量的9.6%,全球投资流量的6.7%②。中国和东盟各国越发密切的贸易和投资合作关系离不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自贸区的成立为双方的贸易和投资合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2001年,双方在第五次领导人会议上首次提议花费10年时间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次年双方领导人便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此后,双方别于2004年11月和2007年1月签署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和《服务贸易协议》,之后双方谈判的焦点便集中于投资方面。经过一系列谈判,《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在第八次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议上成功签署,标志着自贸区主要谈判的结束。2010年1月1日,拥有世界人口最多且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在过去的10年当中,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额增加了5倍,达到4436亿美元,投资额也增加了3倍,达到1200亿美元。2014年即自贸区正式成立4年之后,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开启了自贸区升级谈判。一方面为继续保持和加强双方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合作,加大双方投资领域的开放,打破一些敏感领域的贸易壁垒。另一方面由于面临着由美国主导的TPP谈判的压力,中国东盟双方推动自贸区的升级谈判不仅可以提升中国和东盟国家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地位还能提升其话语权,保持自己在东亚区域合作中的主导地位。随着自贸区的建立以及自贸区升级谈判进程的加速,中国和东盟之间的相互投资逐渐深化,投资金额不断上升,投资领域逐渐开放。因此,正确认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FDI效应,分析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FDI效应的影响因素和其作用机制,不仅有助于促进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进一步投资合作,对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FDI效应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归纳和逻辑演绎的方法,在现有文献的研究基础上,从理论层面具体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FDI效应。通过定量分析检验了中国东盟自贸区(CAFTA)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的投资创造和投资转移效应,并通过实证分析检验了CAFTA区域经济一体产生FDI效应的作用途径。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考察CAFTA区域经济一体化的FDI效应。首先,对CAFTA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并对CAFTA自贸区吸引FDI现状以及区内中国和东盟相互投资现状进行分析。其次,从投资创造和投资转移效应两个方面对CAFTA的FDI效应进行分析,并从投资条款的直接效应、贸易自由化效应、市场扩大效应以及经济增长效应四个方面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FDI效应的四种途径进行阐述。再次,采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对CAFTA区域经济一体化FDI效应及其作用途径进行实证检验。最后通过总结CAFTA对FDI的影响效应,结合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现状和特点对中国提升CAFTA自贸区投资效应以及更有效地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提供参考性建议。通过对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FDI效应文献研究发现,关于FDI效应的研究主要通过初步数据对比从投资创造和投资转移方面证明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区域内FDI流入的促进作用,缺乏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对FDI影响机制和作用途径的分析。本文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投资现状,分析了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投资创造和投资转移效应,并从投资条款的直接效应、贸易自由化效应、市场扩大以及经济增长效应四个方面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FDI效应的四种作用机制进行阐述。最后通过实证分析来检验CAFTA区域经济一体化的FDI效应及其影响机制。通过研究发现,CAFTA自贸区的建立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投资效应,对区域内国家FDI的流入具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贸区 区域经济一体化 外商直接投资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14.4;F831.6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1 导论9-14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9-11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研究内容11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1-12
- 1.3.1 研究思路11-12
- 1.3.2 研究方法12
- 1.4 创新与不足12-14
- 2 文献综述14-23
- 2.1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14-16
- 2.1.1 关税同盟理论14-15
- 2.1.2 自由贸易区理论15-16
- 2.2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16-17
- 2.2.1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16-17
- 2.2.2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17
- 2.3 国内外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FDI效应的研究现状17-21
- 2.3.1 投资动机角度的区域经济一体化FDI效应研究18-20
- 2.3.2 贸易和投资关系角度的区域经济一体化FDI效应研究20-21
- 2.4 文献评述21-23
- 3 中国—东盟自贸区直接投资现状分析23-34
- 3.1 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历程23-24
- 3.2 中国—东盟自贸区直接投资现状24-34
- 3.2.1 中国和东盟吸引直接投资现状24-25
- 3.2.2 东盟对中国直接投资现状25-29
- 3.2.3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现状29-34
- 4 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投资效应分析34-44
- 4.1 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投资效应34-37
- 4.1.1 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创造效应34-36
- 4.1.2 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转移效应36-37
- 4.2 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对FDI的影响机制37-44
- 4.2.1 投资条款的直接效应38-39
- 4.2.2 贸易自由化效应39-41
- 4.2.3 市场扩大效应41-42
- 4.2.4 经济增长效应42-44
- 5 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FDI效应实证分析44-52
- 5.1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44-46
- 5.2 模型设定46-47
- 5.3 回归结果分析47-52
- 5.3.1 模型(1)回归结果分析47-49
- 5.3.2 模型(2)回归结果分析49-52
- 6 结论与建议52-56
- 6.1 结论52-53
- 6.2 建议53-56
- 6.2.1 提升CAFTA自贸区投资效应的建议53-54
- 6.2.2 进一步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建议54-56
- 参考文献56-61
- 后记61-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庆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与机制[J];开发研究;2001年02期
2 张清杰;正确处理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几个关系[J];黑河学刊;2002年03期
3 李玉潭,陈志恒;区域经济一体化时代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J];东北亚论坛;2003年02期
4 宋庆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J];商业经济;2004年08期
5 龙永图;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能够学到什么?[J];经理人;2004年10期
6 石雷;;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华夏星火;2005年06期
7 陈廷根;;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动因探究[J];经济师;2006年06期
8 徐元;;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特点[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年12期
9 刘澄;王东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亚太经济;2007年02期
10 王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集聚与扩散[J];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嵬;王铮;;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评价[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周敬之;;中国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法律对策[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卷)[C];2006年
3 张晓静;;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4 李毅;;依托曹妃甸科学发展示范区,促进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5 陈思危;;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考[A];京津廊都市区跨越式发展与廊坊功能再定位——第八届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廊坊区位优势 与对接高端城市论坛论文集[C];2014年
6 梁赞安;;区域经济一体化态势下广西生产力发展研究[A];2004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C];2005年
7 梁赞安;;区域经济一体化态势下广西生产力发展研究[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8 毛汉英;;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武汉城市圈“五个一体化”建设[A];2007中国科协年会年会专题论坛报告精选[C];2007年
9 韦燕生;敖荣军;;区域经济一体化视野下的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1)[C];2008年
10 王川兰;;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行政范式转换与创新——以长三角为对象的一项研究[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建忠;打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决策“黑箱”[N];工人日报;2007年
2 国家发改委对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张燕生;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因和战略[N];人民政协报;2006年
3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梅新育;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再开新局[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4 记者 吴力;东亚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N];国际商报;2013年
5 马波;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之举[N];天津日报;2013年
6 记者 吴乐s
本文编号:3587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358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