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高技术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5 08:40
随着高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区域集群现象日益凸显,高技术产业集群逐渐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本文以京津冀为对象,以高技术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主线,通过回归分析,明确高技术产业集群对京津冀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首先,梳理了产业集群及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文献,分别对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高技术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详细阐述。其次,以京津冀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京津冀地区高技术产业集群及经济增长现状,运用区位熵指标测算了京津冀高技术产业集群集聚度,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高技术产业存在集群现象,集群水平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通过分析京津冀地区GDP总量占全国比重以及人均GDP与全国人均GDP的比值,发现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增长水平同样呈现下降趋势。再次,选取了高技术产业集群指标,用因子分析法对指标进行降维,选择规模经济因子和技术人力因子作为公因子,将其与区域经济增长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规模经济因子对京津冀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而技术人力因子的影响作用不显著。最后,结合京津冀高技术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结果,从政府、产业、企业三个维度为京津冀高技术...
【文章来源】:燕山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001-2016年京津冀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及增长率;
年份总产值(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利润(亿元)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人)年末固资产原(亿元2003 2 461.84 2 584.24 145.20 432 001 7 682 882004 3 310.10 3 329.10 252.60 463 963 8 614 912005 4 228.43 4 377.62 270.86 496 127 14 384 662006 5 256.89 5 495.11 285.94 525 157 12 590 042007 5 835.04 5 932.27 324.82 563 370 13 421 052008 5 454.08 5 686.52 273.05 568 673 15 023 952009 5 287.38 5 559.82 335.13 583 754 16 914 152010 6 078.30 6 507.89 387.14 661 350 20 550 252011 6 543.20 7 065.10 477.60 679 927 23 939 552012 6 968.46 8 301.50 563.30 760 477 29 202 532013 7 421.41 9 450.60 698.00 755 851 39 577 762014 7 903.80 9 942.20 697.20 778 850 48 788 392015 8 417.50 9 936.80 737.80 752 103 58 898 192016 8 987.47 9 907.10 779.80 693 933 67 950 46据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2017)》
图 3-2 2007-2016 年京津冀高技术产业各经济指标增长率从图 3-2 能够看出,京津冀高技术产业的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以及年末固定资和从业人员平均数都呈现出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但整体增长的趋势。其中,年资产原值总是处于稳定增长的态势中,在 2013 年间固定资产原值的增长率到峰 35.5%。由于 2008 年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技术产业的从业人员和主营业务 2008 年和 2009 年均出现了趋于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局面,2010 年两者的增都大幅度上升,但是,2012 年到达波动中的最高峰后又出现了下降的势头。地区的高技术产业的利润增长率除了在 2008 年到达近十年的最低点-15.94%2014 年的-0.11%外,其他各年的增长率都维持在 13%以上的水平,且在 200 2011 年和 2013 年均超过了 20%的增长速度。从 2007 到 2016 年,近十年间产业从业人员人数的增长速度大体保持在个位数,在 2015 年和 2016 年两年出现了负增长。京津冀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处于波动上升的增长模式中,在产业发展的前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化研究[J]. 白素霞,陈井安. 经济体制改革. 2015(03)
[2]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研究[J]. 廖凌睿. 知识经济. 2015(09)
[3]云南省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研究[J]. 陈伟,黄雅琪,文伟扬. 商业经济研究. 2015(10)
[4]产业集群的内部结构与治理[J]. 任太增.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5]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与厂商学习、知识积累关系研究[J]. 李海凤. 科学管理研究. 2015(01)
[6]产业集群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分析[J]. 沈忱,李桂华,顾杰,黄磊.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5(01)
[7]产业集群的集聚度评价模型实证研究——以苏州市大数据产业为例[J]. 张丽岩,马健,朱从坤. 物流科技. 2014(11)
[8]世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分析及启示[J]. 马霞,马燕平. 经济师. 2014(11)
[9]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实证研究——以武汉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例[J]. 姜霞. 改革与战略. 2014(09)
[10]三维视角下高技术产业升级能力与升级策略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刘川. 经济问题探索. 2014(08)
博士论文
[1]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D]. 马建会.暨南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D]. 韩玮.安徽财经大学 2015
[2]上海开发区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 黄明.华东政法大学 2013
[3]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间关系的研究[D]. 宋杰.天津大学 2012
[4]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D]. 张涌.大连理工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626310
【文章来源】:燕山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001-2016年京津冀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及增长率;
年份总产值(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利润(亿元)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人)年末固资产原(亿元2003 2 461.84 2 584.24 145.20 432 001 7 682 882004 3 310.10 3 329.10 252.60 463 963 8 614 912005 4 228.43 4 377.62 270.86 496 127 14 384 662006 5 256.89 5 495.11 285.94 525 157 12 590 042007 5 835.04 5 932.27 324.82 563 370 13 421 052008 5 454.08 5 686.52 273.05 568 673 15 023 952009 5 287.38 5 559.82 335.13 583 754 16 914 152010 6 078.30 6 507.89 387.14 661 350 20 550 252011 6 543.20 7 065.10 477.60 679 927 23 939 552012 6 968.46 8 301.50 563.30 760 477 29 202 532013 7 421.41 9 450.60 698.00 755 851 39 577 762014 7 903.80 9 942.20 697.20 778 850 48 788 392015 8 417.50 9 936.80 737.80 752 103 58 898 192016 8 987.47 9 907.10 779.80 693 933 67 950 46据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2017)》
图 3-2 2007-2016 年京津冀高技术产业各经济指标增长率从图 3-2 能够看出,京津冀高技术产业的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以及年末固定资和从业人员平均数都呈现出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但整体增长的趋势。其中,年资产原值总是处于稳定增长的态势中,在 2013 年间固定资产原值的增长率到峰 35.5%。由于 2008 年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技术产业的从业人员和主营业务 2008 年和 2009 年均出现了趋于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局面,2010 年两者的增都大幅度上升,但是,2012 年到达波动中的最高峰后又出现了下降的势头。地区的高技术产业的利润增长率除了在 2008 年到达近十年的最低点-15.94%2014 年的-0.11%外,其他各年的增长率都维持在 13%以上的水平,且在 200 2011 年和 2013 年均超过了 20%的增长速度。从 2007 到 2016 年,近十年间产业从业人员人数的增长速度大体保持在个位数,在 2015 年和 2016 年两年出现了负增长。京津冀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处于波动上升的增长模式中,在产业发展的前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化研究[J]. 白素霞,陈井安. 经济体制改革. 2015(03)
[2]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研究[J]. 廖凌睿. 知识经济. 2015(09)
[3]云南省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研究[J]. 陈伟,黄雅琪,文伟扬. 商业经济研究. 2015(10)
[4]产业集群的内部结构与治理[J]. 任太增.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5]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与厂商学习、知识积累关系研究[J]. 李海凤. 科学管理研究. 2015(01)
[6]产业集群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分析[J]. 沈忱,李桂华,顾杰,黄磊.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5(01)
[7]产业集群的集聚度评价模型实证研究——以苏州市大数据产业为例[J]. 张丽岩,马健,朱从坤. 物流科技. 2014(11)
[8]世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分析及启示[J]. 马霞,马燕平. 经济师. 2014(11)
[9]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实证研究——以武汉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例[J]. 姜霞. 改革与战略. 2014(09)
[10]三维视角下高技术产业升级能力与升级策略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刘川. 经济问题探索. 2014(08)
博士论文
[1]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D]. 马建会.暨南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D]. 韩玮.安徽财经大学 2015
[2]上海开发区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 黄明.华东政法大学 2013
[3]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间关系的研究[D]. 宋杰.天津大学 2012
[4]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D]. 张涌.大连理工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6263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3626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