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高铁联网背景下中原地区联系格局再造

发布时间:2017-05-24 22:11

  本文关键词:高铁联网背景下中原地区联系格局再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原地处中国东西南北交叉的心脏地带,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中部崛起战略已经启动10余年,然而,中原地区的发展仍相对滞后。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折射出中央对中原崛起的支持,同时也显示出该区域地方政府力求抓住历史机遇联动谋变之思路。一直以来,郑州被视为中原地区的中心,但其中心作用未能有效承托中原地区的发展,中原的崛起亟需在更大的空间尺度内寻找出路。当下中国,纵横交错的高铁线路正将沿线城市串联,形塑着城市体系新格局。高铁开通带来的时空压缩,使中心城市与腹地城市间的同城化与区域的一体化速度加快,城市之间的联动发展成为可能。在高铁联网背景下,以更大的空间尺度范围研究中原地区城市联系格局的演化与再造,为中原地区的省际联动寻找理论和实证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首先,本文从历史角度出发,揭示中原地区在中国版图上的特殊地位,并据此划定以太原、郑州、济南为中心的中原三角区域,阐释该区域作为整体联动的历史成因与现实意义。并对国内外关于城市空间联系、高铁对城市发展影响的研究及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其次,铁路线路和站点是城市政治、经济和地理等要素的综合反映,城市间铁路客运车次、等级与数量能够直接反映城市间的联系,因此,本文基于城市铁路客运数据构建吸附与依附指数,测度中原地区城市吸附能力与城市间联系强度。一方面,从城市空间分布与位序—规模两个角度分析高铁开通前后中原地区城市吸附能力的演化特征;另一方面,分别以太原、郑州、济南为中心城市,从城市联系强度与空间分布两种视角研究高铁开通前后中原地区中心—外围联系格局时空演化特征及其规律性。再次,本文构建计量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种视角对高铁联网背景下中原地区城市联系格局的再造特征进行实证检验。本文首先将测度的城市吸附能力和依附指数与中原地区城市截面数据相匹配,以引力模型、中心—外围为理论基础,从静态角度刻画高铁联网背景下中原地区联系格局现状与区域联动发展的基础,并基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对实证结果做稳健性检验。然后,将中心城市与腹地城市间的引力值与高铁开通前后中原地区城市跨期面板数据进行匹配,采用双重差分模型,从动态角度检验与分析高铁开通与联网对中原地区城市联系格局的影响,并确定太原、郑州、济南三中心城市各自的辐射范围。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后,中原地区以太郑济为中心的三角区域的整体吸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城市吸附能力的空间分布特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原地区城市的吸附能力呈现出明显的首位型分布特征,吸附能力较强的城市数量较少,且高铁开通后其集中度有明显提升。太原、郑州、济南三中心城市的鼎立与共生格局已基本形成,其中,太原的辐射半径为300公里,而郑州和济南的辐射半径均超过500公里。随着高铁联网成片,高铁对中原地区中心—外围联系的促进效应正在显现,中心城市的地位和腹地城市自身吸附能力均得到增强,太郑济三中心城市的腹地重叠区域获得更为有利的发展机会,腹地城市的人口流出和投资增长均促进了中心城市与腹地之间的联动,中心城市与腹地呈现出典型的“强强联合”特征。
【关键词】:中原地区 联系格局 高铁联网 吸附指数 实证检验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引言11-25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3
  • 1.1.1 研究背景11-13
  • 1.1.2 研究意义13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3-19
  • 1.2.1 城市间空间联系相关研究综述13-17
  • 1.2.2 高铁对区域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17-19
  • 1.3 基本概念与研究范围的界定19-21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21-23
  • 1.4.1 研究内容21-22
  • 1.4.2 研究方法22-23
  • 1.5 技术路线23-24
  • 1.6 本章小结24-25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25-29
  • 2.1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25-26
  • 2.2 增长极理论26-27
  • 2.3 中心—外围理论27-28
  • 2.4 本章小结28-29
  • 第三章 高铁联网背景下中原地区联系格局再造的刻画29-46
  • 3.1 吸附、依附指数构建与测度29-33
  • 3.2 高铁联网背景下城市吸附能力格局演化33-38
  • 3.2.1 空间分布格局演化33-34
  • 3.2.2 位序—规模格局演化34-38
  • 3.3 高铁联网背景下腹地城市与中心城市间联系格局演化38-44
  • 3.3.1 高铁联网背景下腹地城市对太原的联系格局演化38-40
  • 3.3.2 高铁联网背景下腹地城市对郑州的联系格局演化40-42
  • 3.3.3 高铁联网背景下腹地城市对济南的联系格局演化42-44
  • 3.4 本章小结44-46
  • 第四章 高铁联网背景下中原地区联系格局再造静态检验46-60
  • 4.1 联系格局影响因素46-47
  • 4.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47-50
  • 4.2.1 模型设定47-49
  • 4.2.2 变量选取49-50
  • 4.3 计量结果解释:源自截面数据的证据50-54
  • 4.3.1 太郑济三中心的鼎立与共生50-51
  • 4.3.2 强强联合与远“亲”近“邻”51
  • 4.3.3 城市人口变动对中心—外围联动的影响51-52
  • 4.3.4 高铁效应正在显现52-54
  • 4.4 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检验54-59
  • 4.5 本章小结59-60
  • 第五章 高铁联网背景下中原地区联系格局再造动态检验60-69
  • 5.1 模型设定60-62
  • 5.2 数据说明与描述62-63
  • 5.3 计量结果解释:源自跨期面板数据的证据63-65
  • 5.4 太郑济三中心城市辐射范围的确定65-68
  • 5.5 本章小结68-69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69-71
  • 6.1 结论69-70
  • 6.2 展望70-71
  • 致谢71-72
  • 参考文献72-7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参与的科研项目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莉;应以战略眼光面对新世纪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挑战[J];党政干部学刊;2001年08期

2 徐凤君;加强科技文化建设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年22期

3 闫宗淼;;试论地区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6期

4 刘晓;;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J];才智;2012年05期

5 李哲;;关于发挥地区经济优势的几个问题[J];经济研究;1981年12期

6 杨宗岳;重视和加强地区经济的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1期

7 陈书通;我国资源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0年02期

8 陈向平;;注意对后进地区的经济宣传[J];视听界;1992年01期

9 肖牧;地区和局部因素对芬兰农业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J];管理科学文摘;1994年04期

10 ;东亚和南亚8个国家及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J];国外理论动态;199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正中;;在自由贸易格局下,欠发展地区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广西提升竞争力的主要途径[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2 马启忠;王德龙;;布依族地区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的反思[A];布依学研究——贵州省布依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

3 梁明惠;;布依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A];布依学研究(之二)——贵州省布依学会首届年会暨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4 杨再昌;罗应华;;布依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因素及其对策[A];布依学研究(之八)——贵州省布依学会布依文化与旅游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袁正中;;在自由贸易格局下欠发展地区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广西提升竞争力的主要途径[A];2004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C];2005年

6 文东伟;冼国明;;对外开放、动态外部性与地区产业增长[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第二十五章 地区经济发展与金融运行的关联性[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卷)[C];2000年

8 艾南山;;从横断山谈康藏地区的发展(详细摘要)[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9 敖荣军;;劳动力区际流动与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研究综述[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10 侯绍庄;;布依族地区经济发展刍议[A];布依学研究(之六)——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二届第二次年会暨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统计局;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N];和田日报(汉);2012年

2 记者 任红芳 通讯员 董建利;贯彻落实讲话精神 推动地区经济发展[N];阿克苏日报(汉);2013年

3 记者王文芳;上半年地区经济增幅保持两位数势头[N];日喀则报(汉);2013年

4 记者 蒋姬;审议加快发展金融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及建设生态强地实施意见等事宜[N];山南报(汉);2013年

5 记者 常娜;依托地区比较优势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推动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N];鄂尔多斯日报;2014年

6 记者 崔昭;上半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N];山南报(汉);2014年

7 记者 任红芳 实习记者 赵荣霞;审议通过六个事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议题[N];阿克苏日报(汉);2014年

8 本报记者 刘燕;地区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N];和田日报(汉);2014年

9 本报记者 定军 实习记者 骆丹 特约记者 李天骄;结构调整或为主因:部分地区经济逆势加速[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

10 本报记者 周崇;地区着力培育上市企业[N];阿克苏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平;中国水资源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效应模拟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2 方悦萌;清朝前期对南方土司地区的法治统治[D];云南大学;2015年

3 顾先问;地区“四化”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4 罗丽;西北过渡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5 吕秋芬;地区GDP核算及数据衔接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6 唐震;劳动力再配置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7 茹玉骢;合约实施效率与中国地区产业比较优势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臧术美;欧盟地区政策改革与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马晶梅;FDI与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10 邹峻;欧盟地区政策研究:制度安排与政策工具[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后立;中亚地区整合前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恒星;长江三角洲地区降水变化及其原因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张宇t;环渤海地区现代服务业有效性分析[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4 李东升;京津冀地区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协同发展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5 黄海雷;温州平阳县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6 余文华;长三角地区“四化”同步发展的模式与推进机制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7 KANG MEHYANG(姜美香);中国地方保护主义形成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8 宝雾鹰;基于DEA的内蒙古蒙东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效率比较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9 曾轶;论林登·约翰逊政府对阿巴拉契亚地区的开发[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10 尹文会;中国与亚洲贸易的现状和历史脉络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高铁联网背景下中原地区联系格局再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21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3921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f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