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低碳竞争力与城市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2 23:10

  本文关键词:低碳竞争力与城市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其快速的发展是建立在能源资源的粗放式消耗上,由此而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以及C0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加速。面对日益增多的环境问题,欧美主要发达国家都在积极研发低碳技术,大力推进“低碳革命”,并在新能源、节能技术、智能电网等领域重点布局,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社会稳定繁荣的基础上,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我国也不断学习和吸收、引进国外低碳发展经验的同时,也开始积极探索国内的低碳发展之路。从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提出我国应对气候问题的具体目标和指标,到确定五省八市为首批低碳省和低碳试点市,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路径做出探索和示范,再到党在十八大中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形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上种种都充分表达了我国发展低碳事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但不能为实现碳减排而放弃城市应有的发展,更不能为了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注重碳减排,城市想要实现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离不开低碳竞争力的提高,低碳竞争力的提高也需要城市为其提供相关技术和资金支持,因此,在全球向低碳转型背景下,需要低碳竞争力和城市化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分析低碳竞争力与城市化的交互关系,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评价两者协调发展关系,探索两者的发展方向和途径,有利于发现低碳竞争力时空发展规律和地区差异,更有利于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提升低碳竞争力,促进区域健康发展。本文使用文献分析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图表分析与计算机辅助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低碳竞争力和城市化相关文献和理论基础,和分析2003-2013年我国碳排放和城市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指标的系统性、科学客观性、可操作性,从低碳竞争力和城市化两方面构建了含有30个具体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变异系数法、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和GM(1,1)灰色预测模型等计量方法,完成对全国30个省份2003-2013年的低碳竞争力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时空分析及预测。通过分析发现,2003-2013年我国各省的低碳竞争力综合指数和城市化综合指数均成增长趋势,但大多数省份的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速度高于低碳竞争力提升的速度;协调度C和协调发展度D均在波动中增长,说明低碳竞争力和城市化两系统正在逐渐由不协调向协调方向发展演进;从协调发展类型来看,多数省份从城市化滞后型转变为低碳竞争力滞后型,且通过预测发现,到2020年多数省份能达到优质协调低碳竞争力滞后型。说明低碳竞争力与城市化的协调性虽然会进一步增强,但由于之前在促进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同时对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损害在短期内难以恢复,导致在2020年低碳竞争力仍然落后与城市化发展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积极促进碳减排,仍然是各级政府近几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低碳竞争力 城市化 协调发展 评价指标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4.5;F299.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1 绪论12-18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2-14
  • 1.1.1 研究背景12-13
  • 1.1.2 研究意义13-14
  • 1.2 研究的总体思路与主要内容14-15
  • 1.2.1 总体思路14
  • 1.2.2 主要内容14-15
  • 1.3 研究方法15-16
  • 1.4 创新之处16
  • 1.5 技术路线16-18
  • 2 文献综述18-23
  • 2.1 低碳竞争力相关研究综述18-20
  • 2.1.1 低碳竞争力概念18-19
  • 2.1.2 低碳竞争力指标体系19
  • 2.1.3 低碳竞争力实证研究19-20
  • 2.2 城市化相关研究综述20-22
  • 2.2.1 城市化概念20
  • 2.2.2 城市化指标体系20-21
  • 2.2.3 城市化实证研究21-22
  • 2.3 研究述评22-23
  • 3 理论基础23-27
  • 3.1 竞争优势理论23-24
  • 3.1.1 成本竞争优势理论23
  • 3.1.2 制度竞争优势理论23-24
  • 3.1.3 其他竞争优势理论24
  • 3.2 低碳经济理论24-25
  • 3.3 协调发展理论25-27
  • 4 低碳竞争力与城市化协调发展交互关系27-37
  • 4.1 低碳竞争力与城市化发展现状分析27-34
  • 4.1.1 碳排放现状分析27-31
  • 4.1.2 城市化发展现状分析31-34
  • 4.2 低碳竞争力与城市化相互影响关系34-37
  • 4.2.1 城市化对低碳竞争力的影响34-36
  • 4.2.2 低碳竞争力对城市化的影响36-37
  • 5 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37-47
  • 5.1 低碳竞争力与城市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37-39
  • 5.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37-38
  • 5.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38-39
  • 5.2 省域低碳竞争力与城市化协调发展评价方法39-41
  • 5.2.1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39-40
  • 5.2.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40-41
  • 5.3 低碳竞争力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模型41-47
  • 5.3.1 低碳竞争力综合指数和城市化综合指数41-42
  • 5.3.2 低碳竞争力和城市化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42-43
  • 5.3.3 协调发展度43
  • 5.3.4 协调发展等级划分标准43-44
  • 5.3.5 协调发展趋势指数44-45
  • 5.3.6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协调发展度预测45-47
  • 6 低碳竞争力与城市化协调发展评价47-63
  • 6.1 低碳竞争力综合指数与城市化综合指数变化趋势47-51
  • 6.1.1 全国低碳竞争力综合指数与城市化综合指数变化趋势47-48
  • 6.1.2 各省低碳竞争力综合指数与城市化综合指数变化趋势48-51
  • 6.2 低碳竞争力和城市化协调发展度评价及发展轨迹分析51-61
  • 6.2.1 全国低碳竞争力和城市化协调发展度评价51-52
  • 6.2.2 各省低碳竞争力和城市化协调发展度的时空变化52-60
  • 6.2.3 各省低碳竞争力和城市化协调发展趋势60-61
  • 6.3 基于灰度模型的低碳竞争力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度预测61-63
  • 7 结论与讨论63-65
  • 7.1 主要结论63-64
  • 7.2 展望与探讨64-65
  • 参考文献65-69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项目情况69-70
  • 致谢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志恒,周洁;从发展目标来谈“协调发展”理论[J];农村.农业.农民;2005年04期

2 杜威漩;胡盼盼;;城乡协调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间互动机理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董豪;;一个普遍关注的研究课题——全国社会经济科技协调发展理论研讨会侧记[J];决策探索;1988年02期

4 梁春梅;;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经济社会学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郭瑞祥;邓小平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及其指导意义[J];地方政府管理;1998年02期

6 毕金平;史山山;;区域协调发展的比较法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年12期

7 张义生;;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理论与对策研讨会评述[J];经济纵横;1992年02期

8 帅相志;试论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作用[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1998年01期

9 隋映辉;协调发展:一种新的增长战略[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陈军;覃美洲;;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法制保障——以中部发展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09年2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隋映辉;;协调发展:新科学发展观及其增长战略[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6年

2 崔凤;;海洋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视角与存在问题[A];山东省社会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孙兆文;;协调发展与持续发展的辩证统一[A];中国现代化与西部大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4 李曦辉;;科学发展观、微观经济理论与区域协调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探索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之路[N];光明日报;2001年

2 李磊明;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理论研讨会在甬召开[N];宁波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维维;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动态监测、影响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2 王维国;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1998年

3 王文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4 姜文仙;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王新长;区域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4年

6 吴琼;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民族协调发展[D];新疆大学;2010年

7 党晶晶;黄土丘陵区生态修复的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8 王欣菲;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赛;济南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戴春雨;成都市区县PEES协调发展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3 张蓉;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张旭迎;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贵州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5 姬少剑;贵州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与预警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6 吴国卫;福清市城乡协调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7 冯杰;京津冀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的统计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8 程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9 黄超;资源型城市协调发展评价分析[D];云南大学;2016年

10 杨琳;低碳竞争力与城市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低碳竞争力与城市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33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4733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1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