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基于1969-2011数据的日本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回归分析和边际贡献研究

发布时间:2014-10-10 10:04

【摘要】 日本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国家,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日本政府财政支出规模偏小,但对经济的干预程度比较大。日本政府期望通过财政支出政策来引导产业发展,刺激私人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日本不同时期的财政支出政策取得了不同的成效,但也造成财政负担过重等不良后果。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也在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增长了近80倍。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转型与高速发展时期,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需要不断调整,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深入分析日本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总结日本财政支出政策的经验与教训,对我国财政支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对各主要经济学流派的财政支出理论以及财政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宏观理论进行了回顾,发现不同时期的经济学家对于财政支出作用的看法不同,其理论主张是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中出现的问题相适应的。古典经济学派主张政府不应该用财政政策去过多的干预经济发展,而应该让经济保持自由放任;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使人们认识到了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性,凯恩斯主义学派及其继承者认为政府可以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来对经济产生有利影响,主张政府有必要运用财政政策积极的干预经济发展,以促进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滞胀问题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财政支出政策调节经济的作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众多流派的观点都以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为主,认为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能够有效利用资源,认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于自由经济和市场能够起到有效监督和约束的作用,在经济运行中,市场和政府都有各自不可替代的功能。日本财政体制主要包括预算制度、税收制度和财政支出制度。其中,财政支出制度具有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小、生产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较高、地方财政支出所占的比重高、实行有偿性财政资金分配等特点。日本的行政机构分为中央、都道府县和市町村三级。后两级政府通常被合称为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责权划分明确,地方政府承担了财政总支出的70%。日本政府建立了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来保证地方政府履行职能的资金需要。中央政府承担转移支付的主要职责,目前的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由地方让与税、地方交付税和国库支出金构成。在二战后的重建时期、泡沫经济破灭后、东亚金融危机后、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时期,日本政府曾多次使用财政扩张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尽管日本财政支出大幅度增加,也并未能彻底改变泡沫经济破灭后的经济颓势,反而导致财政赤字大幅攀升。而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到底有多大的影响,需要通过实证分析判断。本文利用日本内阁府网站发布的1969-2011年间的GDP数据、财政支出相关数据、资本形成相关数据,以及1969-2011年日本统计局官方网站发布的就业人口数据,使用Eviews软件,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估计财政支出相对规模(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财政消费性支出相对规模(财政消费性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财政生产性支出相对规模(财政生产性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产出弹性,并以得出的产出弹性为基础进一步计算财政支出总量、财政消费性支出、财政生产性支出的边际贡献。回归分析和计算边际贡献的结果为:在样本期间内,财政支出对总产出的影响不显著,财政消费性支出对总产出的影响为正,财政生产性支出对总产出的影响为负,而财政支出绝对值及其相对规模、财政消费性支出绝对值、财政生产性支出绝对值及其相对规模对总产出的边际贡献都为负,只有财政消费性支出相对规模的边际贡献为正值,并且2006年以来实际财政消费性支出大于实际财政生产性支出的边际贡献。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得到结论,1969-2011年间日本财政支出总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为负;在财政支出相对规模一定的情况下,日本财政消费性支出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而财政生产性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为负。所以在日本财政支出规模一定的情况下,财政支出结构应该向消费性支出倾斜。但是从长期来看,就日本财政支出规模而言,无论怎么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都是负面的,财政消费性支出和生产性支出都已经超过了最优规模。目前,由于外部需求好转和安倍经济学的刺激,2013年日本经济明显好转,但是日本经济能否持续增长,实现全面复苏,还面临较多不确定性。当前日本财政的可持续面临着巨大挑战,所以当前日本财政政策目标在于重建财政,具体措施一是提升消费税,二是削减财政支出。但是,老龄化导致社会保障支出增加、政府还在通过扩大财政投资规模来刺激经济增长等多方面因素使得重建财政这一目标的实现面临困难。而扩大财政支出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问题。虽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日本财政支出规模过大的结论,但此时缩减财政支出规模恐怕会令经济雪上加霜,在此情况下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或许可以进行减税。所以,本文认为当前日本以提高消费税率的办法解决财政压力是不合理的。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快速发展的时期,日本财政支出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于我国在调整财政支出规模、防患财政风险、完善财政支出结构、深化我国财税制度改革等方面有一定的启示。 


第1 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2007 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给各国带来了程度不一的经济冲击,各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各种积极财政政策以缓解经济形势的恶化。2008年,经济危机引发的负面冲击开始波及到中国的实体经济,进出口大规模萎缩,2008末我国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我国政府为了缓解经济下行趋势,稳定经济增长和民生,将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于 2008 年 11 月出台了十项宏观经济措施,计划财政支出共4万亿人民币于各经济领域,以保持GDP的增长。4万亿财政资金主要投向于基础设施建设、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区域开发等方面,财政支出更倾向于生产性投资。2009  年我国GDP增长率达到 8.9%,经济并没有进一步下滑,可见我国的 4 万亿财政支出已见成效,为世界经济的稳定也做出了一定贡献。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在不断加大对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支出,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然而,大规模的财政支出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导致了我国宏观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等负面现象,加剧了资本市场泡沫,不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尤其是我国经济增长一直以来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并且我国居民储蓄倾向较高,所以长期以来存在内需不足的问题。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就必须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 

而财政支出政策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调节手段,其规模大小和使用方向不同会造成不同的经济效应。财政支出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一直就是 20 世纪 60年代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尤其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财政支出结构的经济效应越来越受关注,因为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不仅反映了财政政策重点,还能够有效引导私人需求,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都有重要意义。所以研究财政支出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理论意义,同时也有很强的政策实践意义。 

虽然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不同于我国,但二战以后的重建时期、泡沫经济破灭后、东亚金融危机后及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时期,日本政府分别多次使用财政扩张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财政支出政策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同时期的财政支出政策取得了不同的成效。因此深入研究日本财政支出,了解日本财政支出政策制定的背景,分析日本财政支出的效果,对我国政府制定财政支出政策以及更有效的实施财政支出政策,具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 

 

1.2   关于财政支出理论的文献综述  

1.2.1   国外学者的研究综述      

西方经济学关于财政支出的公共财政理论经历了很长的发展时期,取得了众多的理论成果。从经济学的角度,财政支出理论的派别可以大致划分成如下的几个流派:古典学派、新古典经济学派、凯恩斯学派、新古典综合学派、新凯恩斯学派、新自由主义学派等。       

1.古典学派的财政支出理论      

威廉·配弟(1623-1687)对财政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主要财政观点在《赋税论》(1662)中得以表达,该书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财政学专著。他关于财政支出的重要论述,一是根据政府职能需要将政府财政支出概括为军事支出、行政人员的工资支出、宗教支出、教育支出、社会救济支出、公共事业支出六大方面;二是提出一项重要的财政观点,即认为财政支出应着重于提高社会生产力之发展和振兴国民产业之需要,而不应过度使用于行政、军事、教育等与不直接关系到生产的领域(威廉·配第,1981)。由此可见,他的思想反映出新兴资产阶层的利益诉求,是具有时代进步特性的。 

亚当·斯密(1723-1790)在《国富论》(1776)中全面并且系统的阐述了他的经济学思想,为其后相关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他在《国富论》的第五篇系统论述了财政理论,包括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和公债,虽然他并没有使用“财政”这一概念,但人们认为他分析和描述的确实是与财政相关的问题,因此可以认为是亚当·斯密创立了财政学。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核心思想体现为经济自由主义,政府应充当“守夜人”角色,因此,关于财政支出,他认为除了政府必需要负担的支出项目,财政支出规模应适当削减,并且他明确规定了政府财政支出的领域,认为财政支出应主要用于保护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建设相关公共设施,并保护社会成员不受侵害等方面(亚当·斯密,2005)。 

 大卫·李嘉图(1772-1823)被誉为主要的古典学派代表者之一及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著有《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书中体现了他的财政支出思想。他继承了亚当·斯密关于经济自由放任的观点。他提出,一国资本的增加是依靠生产的增加或消耗的减少,如果非生产性开支增加,则将导致国家资源衰竭,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他认为政府的经费开支基本属于非生产性支出,所以应该尽量压缩财政支出,这有利于社会财富增加和经济增长(大卫·李嘉图,1976)。李嘉图的财政思想是以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为基础的,在他所处的时代,其观点有一定的正确性。 

让·巴蒂斯特·萨伊(1767-1832)是法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著有《政治经济学概论》(1803),他摒弃了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效用所决定的,而生产能够创造效用。他把社会产品分为有形与无形,且认为只有有形产品才能带来社会财富的增加,而无形产品恰恰相反,会消耗社会财富,不利于财富积累,由此他主张政府要降低无形产品的生产(萨伊,1963)。基于他的关于商品价值决定的观点,萨伊被认为是庸俗政治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 

 

第2 章   财政支出影响经济经济增长的理论综述 

 

2.1  凯恩斯投资乘数理论关于财政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分析 

2.1.1  凯恩斯的投资乘数模型对财政投资性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分析   

在《国内投资与失业的关系》(Kahn,1931)一文中,凯恩斯的学生卡恩首先提出来乘数这一概念。他将净投资增量与总就业增量之间的关系以就业乘数来表示。卡恩的就业乘数说明了当净投资增加时,总就业量将是初始就业量的一个倍数(就业乘数)。凯恩斯接受了卡恩的乘数概念,他以乘数理论作为工具,来分析财政公共工程支出的作用。1936年凯恩斯在其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讨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凯恩斯,2005),并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分析了财政支出带动民间投资需求的作用。      

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在全社会范围内达到供需均衡时的总需求。凯恩斯通过对于有效需求不足的论证,指出了古典经济学关于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均衡国民收入由总供给决定的经济理论是有缺陷的。凯恩斯认为,一国的均衡产出水平并不完全取决于总供给,更大程度上其实是受到总需求制约的。国内总需求主要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一方面,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虽然当人们收入增加时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收入增量中仅有一部分会用于增加消费,消费增量不如收入增量高,商品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缺口将会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大,所以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会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人们会预期资本边际收益下降,于是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加强,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会导致投资需求不足。相较于投资需求而言,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和消费需求是比较稳定的,所以凯恩斯提出了投资乘数理论,强调投资对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其投资乘数中包含着边际消费倾向这一概念,凯恩斯指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的条件下,投资增加可以引起国民收入和就业增加,并且是若干倍于投资的增加。图2.1 说明了投资的乘数作用。 

 当投资量从 I1增加到I2时,宏观经济的均衡点从E1移动到E2,总产出量从Y1增加到Y2,由于投资乘数的作用,产出的增加量(Y2-Y1)将会大于投资的增加量。投资乘数MPCMPSIYK****??111,其中 MPS是边际储蓄倾向,MPC 是边际消费倾向。一般情况下,边际消费倾向是大于 0 小于 1 的,所以投资乘数 K大于l,说明投资量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变动幅度超过了投资量本身的变动幅度。根据投资乘数原理,在消费倾向不变、其他投资不变的条件下,少量的初始公共投资将会引起数倍于投资增量的产出量的增加。 

 

2.2  内生增长理论关于财政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分析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经济学家们一直在试图解决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这一问题,以期从经济自身的运行机制来解释经济的长期增长,即通过资本的长期积累来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他们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中的外生变量内生化,这些外生变量指劳动力和技术进步等能够解释经济长期增长的变量,并引入广义资本的概念,指出广义资本可以缓解资本边际收益递减。他们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分析了人力资本积累能够引起技术进步,进而引起长期经济增长的原理,这种理论被称为新经济增长理论或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并进一步分析了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在社会总资本积累和经济长期增长中发挥的作用。 

2.2.1   AK 模型 

阿罗和库兹(Arrow and Kurz,1970)最早把公共资本存量纳入宏观经济生产函数,表达式为: 

式中,K(t)代表私人资本存量,G(t)代表公共资本存量,L代表增加的劳动力,λ是外生给定的增加劳动力的技术进步率。该式将财政支出 G 纳入生产函数,那么财政支出对经济的作用体现在:一方面,财政支出直接构成总需求的一部分,能够增加社会的总需求;另一方面,假定所有财政支出都是生产性支出,那么财政投资可以进一步形成生产资源。因此,可以认为外生的政府支出能影响经济稳定状态增长的速度,但稳定状态中的经济增长率并不受到影响。阿罗和库兹的模型只考虑了政府财政支出中的资本存量,对于财政支出中参与社会生产的流量指标没有给予考虑,例如教育、卫生以及其它公共服务支出等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被忽略了,因此这个模型的局限性较大。 

2.2.2   巴罗的财政支出经济增长模型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解决了外生的政府支出不能影响经济的稳态增长率的问题。巴罗(Barro,1990)首次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了政府的生产性财政支出,建立了以财政支出为中心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从而将长期经济增长率与政府的生产性财政支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将公共投资的流量而不是存量纳入生产函数中进行分析: 

 

第3 章  日本财政支出制度概述..............29 

3.1  日本财政支出体制...............29 

3.1.1  日本财政体制的构成....................29 

3.1.2  日本财政支出制度.............33 

3.1.3  日本财政支出特点...............34 

3.1.4  日本财政支出结构划分................·36 

第4 章  1969-2011 年日本财政支出政策调整................45 

4.1  日本1969-1990 年经济增长时期的财政支出政策 ..................45 

4.1.1  1969-1973年:高速增长时期的扩张性财政政策...............45 

4.1.2  1974-1979 年:由紧缩性财政政策转变为扩张性财政政策.............47 

4.1.3  1980-1990年:以重建财政为主的财政政策...............49 

第5 章  1969-2011 年日本财政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65 

5.1  财政支出规模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65 

5.1.1  财政支出规模变动的一般理论解释..............65 

5.1.2  财政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研究综述.............66 

5.1.3  财政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综述..........67 

 

第7 章   日本财政支出效果评价与展望 

 

7.1   关于日本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分析结论 

本研究将财政支出划分为消费性支出和生产性支出,利用日本内阁府网站发布的以支出法核算的 GDP统计数据,对日本 1969-2011年间财政支出相对规模(财政支出占 GDP 比重)及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回归分析,并计算了日本实际财政支出、实际财政消费性支出和实际财政生产性支出以及财政支出相对规模、财政消费性支出相对规模(财政消费性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和生产性支出相对规模(财政生产性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边际产出,通过分析和计算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虽然通过比较日本财政支出规模和经济增长率发现,在财政支出相对规模扩张的年份经济增长率升高,但财政支出本身就是构成总产出的一部分,所以不能因此断定日本财政支出对刺激经济复苏起到了积极作用。 

无论是从回归分析的结果还是从计算得出的财政支出实际值及相对规模的边际产出数据来看,1969-2011年间日本财政支出总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都是为负。通过测算边际产出,发现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日本实际财政支出的负效应更大,并且财政支出相对规模的边际产出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90 年代初持续下降。而在泡沫危机之后,日本经济也并没能依靠扩大财政支出快速走出低谷,90年代日本经济年均增长率只有1%,通货紧缩和失业问题也没有得到缓解,没有达到财政政策的预期效果。不可否认,日本战后大量的财政支出对经济的复苏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财政支出的规模未必是最优的。

第二,从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得出,1969-2011年间,在财政支出相对规模一定的情况下,日本财政消费性支出比重的产出弹性为正,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生产性支出比重的产出弹性为负,对经济增长的效用为负。 

日本在战后便花费大量资金于基础设施建设上,在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之后,日本的基础设施已相当完备,通过增加政府生产性投资来改善基础设施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并不显著,但是政府为了刺激经济而盲目建设大量道路、桥梁、港口、水坝等,这些基础设施并非都是社会必需的,建成后有一部分得不到利用,投资效率低下,并且形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第8 章   日本财政支出对我国的启示 

 

8.1   近年来中国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8.1.1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直到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由经济短缺转为生产过剩,内需严重不足,加之东南亚经济危机对我国出口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减缓了我国的经济增长,1998年末我国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支出,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但长期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2004 年我国出现经济过热,所以 2005 年我国转而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在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严格管理支出,在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的基础上着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波及到中国经济,我国政府于2008 年末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在之后的两年里安排 4 万亿元投资于农村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方面,以此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从2009 年起,我国财政支出规模显著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支出规模已增长近 80倍。特别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带来全球性经济衰退的负面影响,以及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大幅度增加了公共投资和民生方面的财政支出。同时,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也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而发生变化。 

图 8.1 显示的是 2007-2011 年我国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各占 GDP 的比重,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官方网站上发布的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其中 GDP数据来自《2-1 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数据来自《8-1 国家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所有数据均为按当年价格计算。2007-2011 年,我国财政收入由 51321.78 亿元增至 103874.43 亿元,财政支出由 49781.35 亿元增至109247.79 亿元。从图 8.1 可以看出,二者占 GDP 的比重均不断的上升,其中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更快,从18.73%增长至23.10%,并且其绝对规模在2008年之后超过了财政收入。尽管如此,我国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并不算高。财政支出规模相对偏小,这一点与日本相似。目前,我国与日本的财政支出无论从绝对规模还是相对规模都有扩大的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低,并且发达国家财政支出占 GDP 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如1970-1997年,美国财政支出占比由31.0%上升到33.6%,德国由38.3%上升到47.9%。而中日两国财政支出相对规模接近,都低于发达国家 10-20个百分点。 

8.1.2   我国财政支出中消费性支出与生产性支出的比重 

将我国财政支出划分为消费性支出与生产性支出,图 8.2 显示的是2007-2011 年我国财政消费性支出与财政生产性支出各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官方网站上发布的 2012 年《中国统计年鉴》,其中财政消费性支出数据来自《2-18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结构》中的政府消费支出,所有数据均为按当年价格计算,而财政生产性支出数据并没有直接发布,是通过总财政支出减去当年财政消费支出计算得出。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95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95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a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