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全球三角贸易及其对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4-10-13 18:35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东亚产品内贸易蓬勃发展。随着东亚产品内贸易分工不断细化以及东亚各经济体技术、经济层次不断调整,三角贸易日渐显著。本文研究的三角贸易是指中国作为东亚区域出口平台从东亚发达经济体进口零部件和中间产品,利用自身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进行进一步的加工装配,最后将制成品销往欧美地区的贸易模式。这种贸易模式不仅影响着中国在东亚范围甚至是世界范围内的贸易地位,也影响着中国自身的生产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向。对于三角贸易给中国带来的经济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不同学者有不同声音。有人认为弊大于利,会造成比较优势锁定效应和经济危机传播风险,贸易失衡也会带来更多的摩擦,而有人认为利大于弊,通过技术溢出和竞争效应,中国将获得更多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机会,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基于此,本文重点考察三角贸易对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先按照不同的技术水平、规模对工业行业进一步细分进行区别考察;再按照不同的贸易流向探究三角贸易中零部件贸易和制成品贸易分别对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在三角贸易中的枢纽地位依然显著;机械加工行业的三角贸易趋势不断增强;三角贸易对中国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用随着行业技术水平的降低而降低;从东亚经济体进口零部件和对欧美地区出口制成品两条贸易路径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有很大差异。 

【关键词】 三角贸易; 劳动生产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技术的进步使贸易联系成本不断下降,贸易谈判的兴起使贸易自由化持续扩大,仅在过去的30多年中,世界贸易额就增长了 5倍多,贸易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各国通过发展对外贸易,充分发挥各自的生产优势并各自从贸易中获益。尤其是进入了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东亚各国,经济实现了举世瞩目的腾飞,贸易增速比世界贸易额的增速还要快1倍,成为了世界范围内重要的生产加工基地,对世界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并且随着东亚内部各国生产分工的深化,生产结构进一步调整,为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带来持续的动力。另外,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展开对外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越来越多参与到世界贸易谈判和合作中,实现了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在过去的十几年间,贸易额增长了 10倍之多,其中,出口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能够达到18%以上,并在2013年时,货物贸易总额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比美国官方公布的3. 91万亿多出2500多亿美元,成为世界最大货物贸易国。在对外贸易飞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生产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在近5年内已经增长了一倍,就业人数也实现了持续增长,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进入21世纪以后也实现跨越式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贸易的主导力量,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但贸易的飞速发展并不意味着对外贸易给中国带来的全是利益:特别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一味追求出口额的扩大,忽视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引进吸收的重要性,导致了严重的贸易失衡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这些都说明了我国仍需要对贸易发展战略和政策进行反思和调整,进而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二节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的研宄集中于三角贸易的现状、中国在三角贸易中的地位以及三角贸易对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在以往的研宄中,大部分学者的研宄只侧重于贸易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从国家、行业甚至企业层面分析进口和出口对于中国劳动生产率产生的影响,很少有人关注三角贸易的形式究竟是否会对中国劳动生产率产生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否能够显著的区别于一般贸易形式。因此,本文希望通过研宄,可以对三角贸易有更清晰的认识,可以探宄出不同规模和不同技术含量的行业间的三角贸易,以及三角贸易中的不同贸易流向,对我国会产生怎样的技术进步效应,进而为我国贸易发展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政策性建议奠定基础。

 

第二章相关概念的界定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三角贸易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中间产品、零部件和最终产品的定义

中间产品是指用于生产其他商品和服务的产品,也即在自身形态上不具备独立的消费和生产功能,但是通过组装、连接或加工等程序,构成最终产品的特定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在加工生产过程中,其物理形态不会发生改变。零部件是零件和部件的组合。零件指是组成机械和机器的不可分拆的单个制件,其制造过程一般不需要装配工序。部件指的是机械的一部分,由若干装配在一起的零件所组成。在机械装配过程中,零件先被装配成部件,然后才进入总装配。零部件是用于描述机械和机器中间品的专业术语,是中间产品的一种。但由于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零部件贸易是体现中间产品贸易的最主要方式,因此下文并不刻意强调两者的区别。最终产品是中间产品的对称,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而在同期内不再加工、可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产品。最终产品既包括个人、家庭等不同主体能够直接消费利用的产品,也包括厂商之间提供的机器、设备等资本品。

二、三角贸易的定义

针对于越来越多的产品分阶段跨国生产现象,不同学者给出了有关三角贸易的不同解释。最初,三角贸易的概念由Kojima (1964)提出,原意仅仅代表国际最终品贸易的一种特殊流向,即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的最终产品贸易。认为三者发挥其不同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并开展贸易,构成了三角贸易中不同产品提供者的三角。此时提出的三角贸易概念是立足于产业间的分工模式。在三角贸易概念提出的同期,现实的生产贸易中,世界发达国家出于降低成本等原因,开始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出本国境内,迁往发展中国家。此后,这种将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拆分为不同的生产阶段并分散到各国进行生产、加工和组装的生产和贸易形式越来越普遍,而随着这种国际生产分割的幵展,零部件贸易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贸易形式。

 

第二节文献综述

一、关于三角贸易现象描述的文献综述

众多学者在对东亚地区产品内分工与贸易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三角贸易的存在性及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了阐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东亚各国经济形势的变化,三角贸易的研究重点出现了从日本向中国的转移。在三角贸易现象被学者关注的初期,日本凭借其率先发展的优势在东亚的生产链条中处于主导地位,日本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需要向东亚各国进行产业转移或采购,作为承接方,正是凭借与日本的产业和贸易联系在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工业化进程。毫无疑问,此时的日本主导着三角贸易的整个进程。据此,两位日本学者以日本为着眼点分析了当时三角贸易的情况。广田真幸(1983)依据20世纪70年代日本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情况,阐述了三角贸易得以发展的原因。并且分析了日本综合商社对今后三角贸易发展的影响。青木健(1987)提出了亚太三角贸易增长论:曰本向东亚各国提供原料、设备和零部件,在东亚各国进行加工装配后,最终产品销往美国的三角贸易体系已经形成。此时的亚太三角贸易增长论的关注核心是日本,认为日本是带动亚太经济增长和联系亚欧贸易的关键。到20世纪80年代,亚洲四小龙因为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激增,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承接力度减弱。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凭借其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及自然资源,交通方便的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成为了这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安置的理想场所。随着中国大量接受来自日本的转移产业以及日本国内经济出现长期的增长停滞,中国凭借其在三角贸易中的枢纽地位和不断增加的贸易额取代日本成为了学者关注的重点。通过零部件贸易数据研宄东亚地区的生产分享(production sharing)现象,进一步指出中国崛起对区域经济有着正面的影响。李晓、丁一冰和秦婦婦(2005)认为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对东亚其他经济体区域外出口产生替代作用,中国经济发展使之成为三角贸易格局中的新枢纽,甚至在未来有取代日本成为东亚区域内产业格局调整的主要推动者。鲁晓东(2007)借助于高度细分的贸易数据,分析了按生产阶段划分的中国贸易结构、贸易区域和比较优势,认为中国在高技术产品的贸易上对外资依赖较高,同时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了新三角贸易的枢纽。 特别强调了中国在东亚经济一体化重要的重要作用,认为以中国为核心的三角贸易已经形成,中国正在成为联系亚洲其他国家和美国的重要平台,这些亚洲国家出口中间产品到中国进行组装,再从中国出口最终产品到美国和欧洲市场,从而形成了一个三角贸易模式。

 

第三章三角贸易现状与中国在三角贸易中的地位分析    ......................................17

第一节三角贸易现状分析:基于贸易区域的分析    .............................................17

一、东亚地区内贸易现状    ..............................................................................17

二、东亚地g对美国的贸易现状:基于出口份额的分析    .....................................22

第二节中国在三角贸易中的地位分析    ..............................................................24

一、基于零部件和制成品贸易的分析    ..............................................................24

二、基于三角贸易指数的分析    ........................................................................26

三、基于贸易产品结构的分析    ........................................................................29

第四章三角贸易对中国劳动生产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33

第一节三角贸易中的中国零部件进口对中国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机制    ...................34

一、三角贸易对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东亚零部件贸易的作用渠道.............35

二、三角贸易对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东亚产业雁行转移的作用渠it    .......36

三、三角贸易对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基于全球标准化生产的作用渠道.............38

第二节三角贸易中对欧美制成品的出口对中国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机制    ................39

一、出口的学习示范效应    ...............................................................................39

二、出口竞争效应    .........................................................................................40

三、出口的其他影响效应    ...............................................................................40

第五章三角贸易对中国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42

第一节实证模型及变量解释    ............................................................................42

一、实证模型    ................................................................................................42

二、变量解释及数据来源说明    .........................................................................43

第二节实证检验结果    ......................................................................................45

一、单位根检验    .............................................................................................45

二、基本模型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46

三、区分贸易流向后的模型回归结果及分析    .....................................................48

 

第五章三角贸易对中国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实证模型及变量解释

一. 实证模型本文的实证模型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设定。

根据理论分析,下面对各个自变量的系数符号进行初步估计:

二、变量解释及数据来源说明

本文选取了中国29个工业行业,分别是:01煤炭开釆和洗选业;02石油和天然气开釆业;03黑色金属矿釆业;04有色金属矿采业;05非金属矿采选业;07食品加工及制造业;10纺织业;12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13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14家具制造业;15造纸及纸制品业;16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17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8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20医药制造业;21化学纤维制造业;22橡胶制品业;23塑料制品业;2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7金属制品业;28普通机械制造业;29专用设备制造业;3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33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分别计算了这29个工业行业1995-2008年期间的劳动生产率、三角贸易指数、人均资本投入和研发投入用于回归分析。

1、劳动生产率yit

本文采用i行业t时期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等于工业增加值与从业人员年均人数的比值。为了剔除物价水平的影响,本文将工业增加值用以90年为基期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进行调整。1995-2007年的各行业工业增加值来自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5-2008年间的各行业从业人员年平均数也来自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5-2008年各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来自于《中国城市(镇)生活与价格年鉴》。2008-2012年,由于统计年鉴不再有直接统计的各行业工业增加值数据,所以本文用1995-2007年工业增加值的累计平均增长率估算了 2008年间工业增加值,而对于2008以后的数据由于不具有直接推算基础,所以没有纳入此次模型运算中。

 

第六章结论与政策研究

 

第一节主要结论

长期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加工工厂,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参与产品生产链的分工,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从发达国家引进原材料及服务,在本土进行深加工的的模式也从专业化分工、技术外溢、要素替代和学习效应等多方面对中国各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地位在不断深化,在全球的生产价值链分工上有攀升的趋势。本文主要探索了中国在进口 -加工-复出口的加工贸易模式中日本等东亚较发达国家一中国一欧美等发达之间的贸易关系对中国劳动生产率产生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数据分析研究了三角贸易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目前各工业行业三角贸易的发展状况,然后分析了三角贸易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途径,之后,本文通过计算1995-2008年间29个工业行业的三角贸易指数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动状况,探索了三角贸易指数和中国劳动生产率的相关关系。本文主要结论如下:中国作为区域内重要的零部件进口国和区域外市场的最终产品出口国,在东亚地区各经济体的分工与贸易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且中国在充当世界工厂的同时,向欧美地区出口的制成品显示了中国出口商品技术含量提高的趋势。三角贸易模式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这种模式呈现出了行业间的差异性。原材料密集型且技术水平偏低的工业行业三角贸易值不断下降,而通讯设备、仪器仪表以及电器机械行业的三角贸易数值不断升高。三角贸易模式对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有积极的带动作用,而且影响十分显著。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96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96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b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