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7 20:21
本文关键词: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研究
【摘要】:在现代公司制度下,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公司的所有者(股东)将企业的财产委托给经营者(管理层)经营,所有者(股东)拥用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参与企业剩余收益的分配,而企业的管理层拥用企业的经营权,不参与剩余收益的分配,收入以薪酬的形式确定,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具有不一致性,且两者之间存在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委托代理问题由此产生,股东需要加强对管理层履行其受托责任的状况进行监督。而在我国市场化改革后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暴露出诸多问题,上市公司舞弊案频繁发生,财务造假,财务丑闻不断,需要完善监管,加强监督,在外部监管不力,注册会计师审计不独立的情况下,我国引入了审计委员会制度。 2002年1月7日由证监会、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应该设立审计委员会,并对审计委员会的建立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规定,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正式建立。 虽然我国引入了审计委员会制度,但对我国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分析来看,我国审计委员会未能有效的发挥其应的的作用,审计委员会作为内部治理的重要一环,其发挥作用的有效性有赖于企业整体的治理环境,而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二元监督问题、股权结构特殊性弱化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问题、审计委员会内部结构缺陷问题等,严重影响审计委员会作用的发挥。 因此,本文将从公司治理的角度,运用规范的研究方法,重点探究我国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问题,从公司治理的视角分析影响我国审计委员会有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相应的提出解决对策。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为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主要说明了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的由来和目前对审计委员会的相关研究,在此甚而上说明本文的研究意义;然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最后介绍了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为本文的文献综述部分,对国内外关于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并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从而引出本文研究其有效性的原因。 第三章介绍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相关理论。研究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首先应该对审计委员会的相关理论有所了解,了解其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及其本质,这是认识问题的起点,是全面理解审计委员会的基础。因此,在第三部分,,本文介绍了审计委员会的起源和本质,探究了审计委员会的作用机理并分析了公司治理对审计委员会的影响,这也是后两章从公司治理的视角研究审计委员会有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的一个基础和铺垫。 第四章对审计委员的判断标准进行了研究。研究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首先应该对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进行界定,确定审计委员会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因此,本文第四章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由于没有前人的研究作为借鉴,此部分积累了本人大量的思考,本文拟从审计委员会运行条件有效性、运行过程有效性和运行结果有效性三个方面对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在第四章审计委员会有效性判断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本文第五章将运用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判断标准体系对目前我国审计委员会的运行现状进行评价,并从公司治理的独特视角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在第五章本文将对上一章审计委员会有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本文将从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二元监督问题、股权结构特殊性弱化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问题、审计委员会内部结构缺陷问题三个层面对审计委员会有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在第五章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第六章将针对审计委员会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审计委员会 公司治理 股权结构 委托代理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39.22;F27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15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1-12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2-13
- 1.3 创新点与不足13-15
- 2 文献综述15-21
- 2.1. 国外研究现状15-17
- 2.2. 国内文献综述17-19
- 2.3 文献述评19-21
- 3 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相关理论21-29
- 3.1 审计委员会的起源和发展21-24
- 3.1.1 审计委员会的起源21-22
- 3.1.2 审计委员会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22-24
- 3.2 审计委员会的本质24-25
- 3.3 审计委员会的作用机理25-27
- 3.4 公司治理环境对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影响27-29
- 4 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判断标准研究29-37
- 4.1 审计委员会的运行条件有效性29-33
- 4.2 审计委员会的运行过程有效性33-35
- 4.3 审计委员会的运行结果有效性35-37
- 5 当前我国审计委员会运行现状和存在的问题37-50
- 5.1 当前我国审计委员会的运行现状37-39
- 5.2 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二元监督”问题39-44
- 5.2.1 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并存的背景39-42
- 5.2.2 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二元监督”问题分析42-44
- 5.3 我国股权结构特殊性弱化审计委员会有效性问题44-47
- 5.3.1 股权过分集中弱化审计委员会有效性44-46
- 5.3.2 国有股一股独大弱化审计委员会有效性46-47
- 5.4 审计委员会内部结构缺陷问题47-50
- 5.4.1 独立董事独立性不足47-48
- 5.4.2 成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48-50
- 6 提高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对策50-61
- 6.1 调和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二元监督”50-53
- 6.1.1. 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监督的定位50-51
- 6.1.2 具体权力的分配51-53
- 6.2 完善股权结构,减少对审计委员会的制约53-56
- 6.2.1 股权结构优化的理论分析53-54
- 6.2.2 优化股权结构,提高治理效率54-56
- 6.3 完善审计委员会内部结构56-61
- 6.3.1 提高审计委员会独立性56-58
- 6.3.2 提高审计委员会成员的专业胜任能力58-61
- 参考文献61-64
- 致谢64-65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65-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新源;刘国常;;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研究——基于盈余管理的视角[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年08期
2 张乐丹;陈旭东;;审计委员会实证研究文献综述[J];财会通讯;2009年06期
3 赵选民;周发明;;董事会特征与信息披露违规的关系研究[J];财会月刊;2008年02期
4 李斌;陈凌云;;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研究——基于上市公司年报补丁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6年03期
5 白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研究——基于审计收费角度的考察[J];财贸研究;2007年01期
6 王颖;王平心;吴清华;;审计委员会特征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6年06期
7 王俊秋;;审计委员会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分析与启示[J];经济师;2006年02期
8 李丹;美国公司改革法案对我国公司治理的启示[J];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02期
9 陈汉文,卓传阵,邓顺永;审计委员会与注册会计师审计[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2年03期
10 王光远,刘秋明;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国际变革[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年09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蒋叶华;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审计机制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317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jlw/531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