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市场审计师声誉与IPO定价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0 06:27
本文关键词:创业板市场审计师声誉与IPO定价关系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对于推动经济增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也十分显著,创业板市场的创立主要就是为了扶持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型企业以及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它们提供融资服务,并且为风险投资提供正常的退出渠道。虽然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己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但还不够成熟,相应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创业板一级市场上普遍的存在着“三高”现象,即“高发行价、高发行市盈率以及高募集资金”。二级市场也存在比较严重的IPO抑价现象,创业板初期上市的65家公司的平均IPO抑价率达到65%。所以,研究我国创业板市场中的IPO定价问题,对于完善我国创业板市场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几十年来,国外大量学者对IPO定价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很多理论假说,我国学者一方面对国外学者提出的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另一方面从承销商声誉和发行制度改革等角度对IPO定价展开研究,但实证研究结果都没能完全支持其中一种解释。信息经济学以及行为金融学的出现和发展拓展了IPO定价的研究视角,使声誉得以进入研究者视线中。由于,声誉一旦受损便难以恢复,所以对会计师事务所来说,声誉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会计师事务所作为IPO企业的信息鉴证者,投资者可以通过其声誉对IPO企业的价值以及信息的质量进行识别。因此,本文基于IPO公司聘请的审计师声誉角度,来探索我国的创业板市场中,审计师声誉能否影响到IPO定价。 本文选取自2009年10月30日至2011年12月31日间在创业板首次公开上市的281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木,剔除数据缺失或不足的59家,最终的样本为222家。根据已有的研究理论,结合创业板实际情况,本文选取了可能影响IPO定价的6个控制变量,建立了OLS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创业板市场审计师声誉与IPO定价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聘请高声誉的审计师能够提高IPO公司股票的发行价格,但是目前高声誉的审计师并不能对IPO的抑价产生显著影响。总体来说,审计师声誉已经对股票定价产生重要影响,但这种作用可能还是有限的,审计师声誉机制仍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实证检验了我国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审计师声誉与IPO发行价格以及抑价率间的关系,丰富了IPO领域的研究范围,有利于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的完善,有利于分析清楚新股发行抑价程度产生的原因,从而对降低目前居高不下的IPO发行抑价率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审计师声誉 内在价值 发行价格 抑价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832.51;F224;F239.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8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9-12
- 1.1.1 研究背景9-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审计师声誉与IPO定价实证研究综述12-15
- 1.2.1 国外审计师声誉与IPO定价关系研究综述12-13
- 1.2.2 国内审计师声誉与IPO定价关系研究综述13-15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15-16
- 1.3.1 研究内容15
- 1.3.2 框架结构15-16
- 1.4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16-18
- 2 理论分析18-26
- 2.1 IPO定价理论18-19
- 2.1.1 内在价值理论18
- 2.1.2 资本资产定价理论18-19
- 2.2 IPO抑价理论19-22
- 2.2.1 基于信息对称的理论研究19
- 2.2.2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理论研究19-21
- 2.2.3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研究21-22
- 2.3 审计师声誉与IPO定价关系理论分析22-26
- 2.3.1 审计师声誉的界定22
- 2.3.2 审计师声誉作用机理22-23
- 2.3.3 审计师声誉与IPO定价关系理论分析23-26
- 3 研究设计26-34
- 3.1 研究假设26
- 3.2 样本的选择与数据收集26
- 3.3 变量选择和定义26-32
- 3.4 研究模型32-34
- 4 中国创业板市场审计师声誉与IPO定价实证分析34-42
- 4.1 描述性统计34-35
- 4.2 相关性检验35-39
- 4.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39-42
- 4.3.1 审计师声誉与IPO发行价格39-40
- 4.3.2 审计师声誉与IPO抑价40-42
- 结论42-44
- 参考文献44-4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49-50
- 致谢50-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奇峰;;政府管制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声誉吗?——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5年12期
2 韩立岩;伍燕然;;投资者情绪与IPOs之谜——抑价或者溢价[J];管理世界;2007年03期
3 陈海明,李东;我国投资银行声誉假说的实证研究[J];华南金融研究;2003年05期
4 田利辉;;金融管制、投资风险和新股发行的超额抑价[J];金融研究;2010年04期
5 陈胜蓝;;财务会计信息与IPO抑价[J];金融研究;2010年05期
6 王兵;辛清泉;杨德明;;审计师声誉影响股票定价吗——来自IPO定价市场化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9年11期
7 邱冬阳;陈林;孟卫东;;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IPO抑价——深圳中小板市场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0年10期
8 陈俊;陈汉文;;IPO价格上限管制的激励效应与中介机构的声誉价值——来自我国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初期的经验证据(2001-2004)[J];会计研究;2010年12期
9 刘卫;覃智勇;;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信号传递实证分析——来自沪深股市IPO公司的证据[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9年11期
10 郭海星;万迪f ;吴祖光;;承销商值得信任吗——来自创业板的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1年03期
,本文编号:7050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jlw/705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