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
发布时间:2021-11-17 10:29
流通产业发挥着促进消费、扩大就业的积极作用,近年来已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大产业和经济发展主力军。流通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在多大程度上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直接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潜能的激发。根据集聚理论、分工理论和空间计量分析方法,考察我国流通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流通产业集聚对本区域新型城镇化水平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对周边区域新型城镇化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控制变量教育水平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不显著;工业水平对新型城镇化的正向作用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对本区域新型城镇化水平具有显著正效应,对周边省份具有显著负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对本区域新型城镇化具有显著正效应,对周边区域的新型城镇化具有显著负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流通产业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更好地推进城乡融合、激发城乡消费潜能的对策建议。
【文章来源】:消费经济. 2018,34(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一) 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因素
1. 内生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2. 外生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二)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镇化的互动机制
1. 分工深化机制。
2. 要素匹配机制。
3. 空间关联机制。
4. 竞争共生机制。
(三) 生活性服务业集聚与城镇化的互动机制
1. 引力机制。
2. 增长极机制。
3. 需求拉动机制。
4. 政府引导机制。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
(一) 指标体系构建
(二) 测度方法
(三) 测度结果
四、流通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
(一) 理论模型
1. 空间滞后模型
2. 空间误差模型
3. 空间杜宾模型
(二) 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三)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1. 流通产业集聚度 (Spe)
2. 新型城镇化 (Urban)
3. 教育水平 (Edu)
4. 工业水平 (Du)
5. 城市经济水平 (Avgdp)
6. 外资利用水平 (Fdi)
五、实证研究结果
(一) 全域空间相关性分析
(二) 回归分析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J]. 张建军. 物流科技. 2018(06)
[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基于中国35个大中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J]. 赵家羚,姜安印. 城市问题. 2016(11)
[3]服务业就业能力提升与经济发展“阈值效应”的国际经验——基于世界43个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实证分析[J]. 刘玉荣,查婷俊,陈东. 世界经济研究. 2016(07)
[4]新型城镇化、交通网络化与服务业集聚——基于时空耦合的视阈[J]. 武勇杰,张梅青. 软科学. 2016(06)
[5]产业集聚能否促进城镇化[J]. 杨仁发,李娜娜. 财经科学. 2016(06)
[6]服务业集聚会提高城镇化质量吗?——来自浙江的例证[J]. 杨雪锋,陈曦.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2)
[7]中国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耦合协调度测度[J]. 杜宇玮,刘东皇. 城市问题. 2015(12)
[8]生产性服务业对城镇化发展的传导机制与促进作用[J]. 梁向东,魏逸玭. 求索. 2015(04)
[9]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化质量协调度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 李江苏,王晓蕊,苗长虹,刘佳骏. 经济地理. 2014(10)
[10]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基于城市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 王耀中,欧阳彪,李越.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4(04)
本文编号:3500727
【文章来源】:消费经济. 2018,34(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一) 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因素
1. 内生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2. 外生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二)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镇化的互动机制
1. 分工深化机制。
2. 要素匹配机制。
3. 空间关联机制。
4. 竞争共生机制。
(三) 生活性服务业集聚与城镇化的互动机制
1. 引力机制。
2. 增长极机制。
3. 需求拉动机制。
4. 政府引导机制。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
(一) 指标体系构建
(二) 测度方法
(三) 测度结果
四、流通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
(一) 理论模型
1. 空间滞后模型
2. 空间误差模型
3. 空间杜宾模型
(二) 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三)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1. 流通产业集聚度 (Spe)
2. 新型城镇化 (Urban)
3. 教育水平 (Edu)
4. 工业水平 (Du)
5. 城市经济水平 (Avgdp)
6. 外资利用水平 (Fdi)
五、实证研究结果
(一) 全域空间相关性分析
(二) 回归分析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J]. 张建军. 物流科技. 2018(06)
[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基于中国35个大中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J]. 赵家羚,姜安印. 城市问题. 2016(11)
[3]服务业就业能力提升与经济发展“阈值效应”的国际经验——基于世界43个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实证分析[J]. 刘玉荣,查婷俊,陈东. 世界经济研究. 2016(07)
[4]新型城镇化、交通网络化与服务业集聚——基于时空耦合的视阈[J]. 武勇杰,张梅青. 软科学. 2016(06)
[5]产业集聚能否促进城镇化[J]. 杨仁发,李娜娜. 财经科学. 2016(06)
[6]服务业集聚会提高城镇化质量吗?——来自浙江的例证[J]. 杨雪锋,陈曦.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2)
[7]中国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耦合协调度测度[J]. 杜宇玮,刘东皇. 城市问题. 2015(12)
[8]生产性服务业对城镇化发展的传导机制与促进作用[J]. 梁向东,魏逸玭. 求索. 2015(04)
[9]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化质量协调度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 李江苏,王晓蕊,苗长虹,刘佳骏. 经济地理. 2014(10)
[10]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基于城市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 王耀中,欧阳彪,李越.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4(04)
本文编号:35007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ylt/3500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