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投融资论文 >

博弈分析下绿色信贷发展路径与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17 06:00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越来越被党和国家所重视,其也是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绿色金融的发展当前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地位,通过金融手段改善生态环境,引导社会经济资源分配“绿色化”成为了新时代的发展理念之一。而绿色信贷作为绿色金融发展中的核心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自2007年7月《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出台以来,我国绿色信贷的发展至今已初步成效,银行业在信贷业务中已逐步将环保评价作为重要参考指标并执行绿色信贷政策,绿色信贷余额也在逐年增长。但在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其涉及到了地方政府、银行以及相关企业的多方利益冲突,在利益调解等机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诸如地方保护主义、环境监管力度下降等问题则会出现。我国绿色信贷目前只是取得了阶段性、局部性的成果,而对于绿色信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本文首先阐述了绿色信贷其理论基础,对国外绿色信贷开展较为成熟的国家进行比较总结,同时对我国绿色信贷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政府、银行、企业三个角度出发,讨论三方利益间的博弈,利用纳什均衡分析影响我国绿色信贷发展的因素... 

【文章来源】: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博弈分析下绿色信贷发展路径与机制研究


绿色信贷政策运行机制图

优化流程,绿色


绿色信贷归根结底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绿色化”,而各主体在现实经济发展下要做好这种“公众产品”,实现其隐性收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积极性不足等问题。而地方政府在此种环境下需要主导绿色信贷政策长远发展,通过相应的激励机制的激发提高企业与银行的内生动力。在上述对于安徽省绿色信贷路径分析中可知,通过地方特色项目与绿色信贷资金的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同步发展,有利于绿色产业在绿色信贷政策下长期发展。而通过贴息、低息等优惠政策制定个性化或差别化的金融支持手段吸引相关企业转变经营模式,向绿色化、清洁技能的方向发展,其与绿色信贷的本质内涵是相辅相成的。在顶层设计方面,在当前中央政策环境下,经济发展与 GDP 优先仍作为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而在此种驱动下,地方政府对于绿色信贷的重视程度得不到提高,对于支撑地方经济的落后产能与相关不达标企业存在一定的袒护行为。在此基础上我国在绿色信贷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改变现有政府的政绩考核方式,提高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建立适用于地方的绿色经济发展机制,同时进行税费改革,例如通过对不同类型企业征收差异化的“环境税”调节企业污染成本。最终从根本上化解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在绿色信贷政策体系中的消极状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绿色信贷视角下建立绿色供应链的博弈研究[J]. 周永圣,梁淑慧,刘淑芹,王珏.  管理科学学报. 2017(12)
[2]政府、银行、企业三者之间绿色信贷演化博弈分析[J]. 王茹,龚玉霞,张新,塞尔沃.  科技与管理. 2017(05)
[3]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的动机研究——基于博弈论视角[J]. 王钢,莫江,李静,刘莉,王静.  西部金融. 2017(05)
[4]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分析[J]. 毕伟乐.  科技资讯. 2016(22)
[5]绿色金融在中国的发展与挑战[J].   中国总会计师. 2016(09)
[6]中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运行机制研究[J]. 蒋先玲,徐鹤龙.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S1)
[7]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路径探究——基于演化博弈的视角[J]. 中国人民银行马鞍山市中心支行课题组,陈联明,朱先明.  金融纵横. 2016(07)
[8]绿色信贷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基于银行与企业的博弈分析[J]. 葛志苏.  武汉金融. 2016(04)
[9]绿色金融发展与创新研究[J]. 俞岚.  经济问题. 2016(01)
[10]国内外绿色金融产品对比研究[J]. 翁智雄,葛察忠,段显明,龙凤.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06)

硕士论文
[1]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D]. 林啸.暨南大学 2011
[2]基于绿色金融理论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探讨[D]. 郭燚.湘潭大学 2010
[3]政府监管部门、注册会计师和会计舞弊企业三方的博弈研究[D]. 谷玉荣.天津财经大学 2010
[4]绿色金融视角下的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D]. 孙琼.湖南工业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3981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touziyanjiulunwen/33981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5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