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地区城市间房价时空扩散效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华东地区城市间房价时空扩散效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时空扩散效应 扩散中心城市 空间VECM模型 脉冲响应
【摘要】:华东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其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健康与否牵动着全国的房地产市场。观察近几年华东地区房价的涨跌走势,发现七省市之间价格波动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而国内对于华东地区城市间房价时空扩散效应定性及定量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鉴于此,本文致力于研究华东地区内部房价的时空扩散作用,考察上海、杭州等中心城市房价波动的影响。本文选取华东地区18个大中城市2008年1月至2015年2月的住宅销售均价作为研究对象,预先假设上海、杭州为房价扩散中心城市。首先通过两变量VAR模型分别研究上海或杭州的房价与其他各个城市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其次建立房价的空间VECM模型,通过设定地理距离、相邻关系、经济距离三种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探讨上海、杭州是否为房价扩散中心城市以及周边城市房价的时空扩散效应;再次假设其他城市分别作为扩散中心城市,比较回归结果,进一步检验是否存在房价主导城市;然后通过空间VAR模型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追踪上海、杭州的房价冲击对其他城市未来房价造成的影响;最后结合文献理论研究以及实证研究的数据结果,分析华东地区房价时空扩散效应的可能原因。本文的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四点结论:第一,上海和杭州对华东地区的房价影响显著,是房价扩散中心城市;第二,周边城市房价存在明显的时空扩散效应,在假设以上海为扩散中心时周边城市房价的扩散效应更为明显;第三,相比上海的房价冲击,杭州房价冲击对于其它城市造成的影响幅度更大、时间更久,房价冲击造成的波动在初期更易传播到经济水平相近的城市;第四,交通可达性、经济联系、信息传播可解释华东地区房价的时空扩散,人口迁移流对华东地区的房价传导几乎没有影响。
【关键词】:时空扩散效应 扩散中心城市 空间VECM模型 脉冲响应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99.23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9
- 1 绪论9-18
- 1.1 研究背景9-13
- 1.1.1 现实背景9-11
- 1.1.2 学术背景11-13
-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13-15
- 1.2.1 研究内容及思路13-14
- 1.2.2 现实意义14
- 1.2.3 学术意义14-15
- 1.3 研究特色与创新15
- 1.4 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15-18
- 1.4.1 技术路线15-16
- 1.4.2 章节安排16-18
- 2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18-34
- 2.1 相关概念18-19
- 2.2 房价扩散效应研究综述19-29
- 2.2.1 基于多元回归方法的房价差异与空间相关研究19-23
- 2.2.2 基于向量自回归方法的房价互动研究23-26
- 2.2.3 基于空间VAR模型的房价扩散研究26-29
- 2.3 借鉴与启示29-30
- 2.4 理论模型介绍30-33
- 2.4.1 空间VAR和空间VECM模型30-32
- 2.4.2 广义脉冲响应函数32-33
- 2.5 本章小结33-34
- 3 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房价的互动研究34-46
- 3.1 研究对象范围34-37
- 3.2 上海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状况37-39
- 3.3 杭州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状况39-41
- 3.4 基于两变量VAR模型的房价互动分析41-45
- 3.4.1 上海与其他城市房价的互动分析41-43
- 3.4.2 杭州与其他城市房价的互动分析43-45
- 3.5 本章小结45-46
- 4 基于区域空间相关性的房价时空扩散效应研究46-69
- 4.1 空间权重矩阵的选取46-48
- 4.2 假设上海为扩散中心的时空扩散分析48-55
- 4.2.1 基于地理距离权重的回归结果48-51
- 4.2.2 基于空间相邻权重的回归结果51
- 4.2.3 基于经济距离权重的回归结果51-55
- 4.3 假设杭州为扩散中心的时空扩散分析55-63
- 4.3.1 基于地理距离权重的回归结果55-59
- 4.3.2 基于空间相邻权重的回归结果59
- 4.3.3 基于经济距离权重的回归结果59-63
- 4.4 房价主导城市检验63-66
- 4.5 本章小结66-69
- 5 基于空间VAR模型的房价脉冲响应分析69-88
- 5.1 上海房价脉冲响应分析69-74
- 5.2 杭州房价脉冲响应分析74-79
- 5.3 房价时空扩散的原因分析79-86
- 5.4 本章小结86-88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88-93
- 6.1 研究结论88-90
- 6.2 政策建议90-92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92-93
- 参考文献93-95
- 作者简介9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相霆,张玲;论股市对资本再配置扩散效应发挥的阻碍因素及对策[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S2期
2 齐晶晶;王树春;杨志强;;京津冀地区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05期
3 苏喜军;;中部六省高科技产业扩散效应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14期
4 杨靖;强化扩散效应,,抑制回浪效应──对发展城乡融合型经济的思考[J];江苏统计;1995年11期
5 张艳;胡苏娜;王莹;;区域经济“回浪效应”向“扩散效应”过渡的条件与对策[J];江淮论坛;2005年06期
6 林波;;扩散效应与服务业区域开放——以浙江为例[J];特区经济;2008年11期
7 赵凯;;安徽省汽车产业技术扩散效应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8 金瓯;罗瑶;王雪峰;;贵阳城市发展中的扩散效应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年11期
9 白永平;王培安;;浙江省流量经济集聚扩散效应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10 黄跃辉;我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扩散效应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农村经济;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董冉;;基于集聚扩散效应理论的关天区装备制造业发展探析[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李平;许家云;;国际智力回流的技术扩散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地区差异及门槛回归的实证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3期[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龙跃;7月融资狙击“转型扩散效应”[N];中国证券报;2013年
2 尚慧辉;扩大增长极的扩散效应[N];山西日报;2003年
3 李长安;城市发展应强化"扩散效应"[N];上海证券报;2006年
4 ;产业扩散效应的帷幕正在拉开[N];上海证券报;2009年
5 南宁市社会科学院 张少宁;发挥扩散效应[N];广西日报;2008年
6 招商证券研发中心 陈文招 赵建兴;关注先导性行业复苏及其扩散效应[N];中国证券报;2009年
7 市节能协会;“油改气”的扩散效应[N];太行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钟华林;侯晓春代表:“四层推进”促合作[N];经济日报;2014年
9 柳楚;中印交流意义重大[N];人民日报;2011年
10 胡宗利;向全民发放消费券正当其时[N];中国商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雪梅;考虑产品扩散效应的预售策略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查婷婷;互联网金融创新扩散效应研究[D];国际关系学院;2016年
2 马晨伊;华东地区城市间房价时空扩散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3 庞博;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扩散效应分析[D];山东大学;2009年
4 胡苏娜;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回浪效应”与“扩散效应”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5 顾洁华;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扩散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6 王娜;基于FDI的我国技术扩散效应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1年
7 张益铭;呼包鄂经济圈回波—扩散效应研究[D];内蒙古财经大学;2014年
8 张森;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空间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760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touziyanjiulunwen/576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