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投融资论文 >

中信泰富KODA巨亏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7-07-27 01:06

  本文关键词:中信泰富KODA巨亏案例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中信泰富 KODA 期权定价 亏损


【摘要】:随着现代金融衍生品的发展,金融风险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众多企业以套期保值为目的,通过购买期权和互换等衍生工具在场外交易市场(简称OTC市场)进行对冲。但由于场外交易市场规则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金融衍生品的交易难度,这也相应增加了衍生品市场交易的波动性。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金融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众多投资金融衍生品的企业受到了严重的创伤,而中信泰富因投资KODA产品导致巨亏的事件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例。2008年,由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剧烈震荡,其中以高杠杆性著称的KODA金融产品最具代表性。当时,在我国香港金融市场引发大量诉讼,其中,受损的投资者有不少属于大型上市公司,例如香港鸿兴印刷集团破产、深圳南山热电公司亏损等。而其中以中信泰富因KODA产品导致巨额亏损事件最为“轰动”。2008年10月20日,因投资高杠杆性金融衍生品,中信泰富亏损155亿港元,并且亏损还有扩大的可能,公司部分高层管理者也相继辞职,尽管有母公司中国中信集团的救助,也并没能将中信泰富从亏损的泥潭中解救出来。那么,作为一项金融衍生品,KODA是如何引起了如此大的风波,导致中信泰富损失惨重的呢?KODA,即累计期权,在香港被戏称为‘'I will kill you later",它是为满足本公司持有其他公司股票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极其复杂的新型期权产品,标的物可以是股票、外汇、商品等。KODA有四个主要特点:打折、敲出、累计购买和杠杆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KODA交易的复杂性。随着2005年美国FCStone公司在农作物市场首次运用,KODA产品运用随之拉开序幕。本文选择在金融危机中,因投资金融衍生品损失最为严重的企业之一——中信泰富有限公司为例。首先,中信泰富是一家国有控股公司,在内部管理机制上确实存在一些国有企业共有的问题;其次,KODA是典型的场外市场衍生品。场外衍生品市场的交易较之场内市场更为灵活、自由,受到的监督约束相对较少。相应地,其对交易者的素质要求更高、也蕴含着更高的风险。这些特征使得场外衍生品市场成为了此类巨亏事件的“事故多发地”。而其中的KODA合约更是在次贷危机中导致我国大量的个人及企业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其中还包括多家大型国有企业。因此,本文通过对中信泰富KODA交易这一典型案例的分析,以中信泰富签订的KODA合约为分析基础,从各方面对本次亏损的原因进行研究和剖析,总结出一些有益的经验教训,从而为我国国有企业在利用国际衍生品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时,应如何从内控机制上防范错误操作的发生这一问题提供借鉴。在对中信泰富损失事件的分析中,本文先对KODA产品的定义和特征进行了简单介绍,为下文案例分析提供理论支撑;接着从合约签订、损失过程和损失处理三个方面对本次亏损事件作详细描述;从合约内容和合约签订行为合理性分析这两个方面详尽地对中信泰富与13家大型外资银行签订的一系列累计期权合约进行了分析,这也是本文分析的重点;最后,根据上述分析找出亏损原因,并得出相应启示建议。总体来看,中信泰富签订的KODA合约主要分为四种:澳元合约、每日澳元合约、双币合约和人民币合约。其中,由于澳元合约占比最大,因此,本文在分析合约内容时以澳元合约分析为主。根据KODA特性,可以将澳元合约看作是一个期权组合:一是向上敲出的看涨障碍期权,一是一般欧式看跌期权。在对合约签订行为合理性分析中,在不考虑期权费的条件下,通过描绘买入1份看涨期权和卖出2.5份看跌期权的损益图,发现中信泰富在澳元汇价上涨时由于敲出价的存在,此时合约自动终结,中信泰富盈利空间有限,而在澳元下跌时损失无限大,表明中信泰富所签订的KODA合约并不能很好地进行套期保值。紧接着,本文通过对中信泰富所签订的KODA合约的定价进行分析,以期证明:抛开套期保值的初衷不谈,即使是从投机的目的出发,上述合约也是显失公平的。本文运用上升-敲出看涨期权模型和B-S期权定价模型,计算并比较了中信泰富买入1份看涨障碍期权价格所应支付的费用和作为对价应从银行收取的2.5份普通看跌期权的期权费。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参照合约期限是两年,因此本文选取2006年7月1日-2008年6月30日每日澳元兑美元收盘价,经对数化之后计算得出澳元历史波动率,以2008年6月美国两年期国债收益率作为无风险利率,最终运用上升-敲出看涨期权计算看涨期权价格,用B-S期权定价法计算卖出看跌期权的价格,计算结果表明:该合约所分拆出的1份看涨期权的期权费小于2.5份看跌期权的期权费。也就是说,中信泰富签订这份合约原本应获得正现金流入,而事实上中信泰富在签订该合约时并没有获得该现金流。这表明该合约在签订时就不公平,中信泰富处于劣势。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上述不合理、不公平的合约得以签订呢?接下来,本文将结合上述合约分析对中信泰富巨额亏损的原因进行系统剖析。对此次亏损事件的原因本文将从表层和深层两个方面进行。澳元汇价走低,美元变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信泰富陷入财务危机。风险敞口较大、金融工具选择不当和交易对手欺诈都使得中信泰富处于不利地位。但是,这只是此次亏损背后的表层原因。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中信集团作为控股股东并没有充分发挥其监督决策权。虽然中信集团在中信泰富处于绝对控股地位,但由于没有充分运用其监督决策权,在中信泰富董事会内决策权较低;二是董事会监督职能缺失,天价的薪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诱导经营决策者采取更为激进的投资策略,给公司带来巨大的风险,加上公司董事监管不到位,最终导致中信泰富不幸的发生;三是权力过度集中,公司“家族化,,趋势明显,从而导致公司经营决策权失衡,影响公司风险管理;四是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金融风险管理部门和专业风险管理人才的缺失反映出中信泰富风险监管和治理机制的不完善;五是缺乏明确的业务授权流程,暴露出中信泰富内部授权与分离机制的缺失。最后,结合合约和损失原因分析,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相应的启示建议:一是强化内部监管。落实董事职责,建立一套科学的薪酬制度,加强对信息披露机制的建立;二是加强风险管理。树立以风险规避为主的投资理念,提高汇率风险管理意识,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建立风险控制机制,提高风险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吸纳专业的国际金融人才;三是增强对市场走势研判的能力。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四是审慎对待金融衍生品。坚持以套期保值为原则,在选择金融衍生工具时,应选择符合套期保值目标的最简单、最常用的金融衍生产品,明确目标,时刻保持谨慎态度,避免走入投机轨道。
【关键词】:中信泰富 KODA 期权定价 亏损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51;F724.5
【目录】:
  • 摘要4-8
  • Abstract8-14
  • 1. 绪论14-19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4-16
  • 1.1.1 研究背景14-15
  • 1.1.2 研究意义15-16
  • 1.2 基本研究思路和方法16-17
  • 1.2.1 基本研究思路16
  • 1.2.2 基本研究方法16-17
  • 1.3 创新与不足17-19
  • 1.3.1 创新性17-18
  • 1.3.2 不足之处18-19
  • 2. 文献综述19-24
  • 2.1 KODA介绍19-20
  • 2.2 国外研究综述20-21
  • 2.3 国内研究综述21-23
  • 2.4 文献评述23-24
  • 3. 案例描述24-28
  • 3.1 公司介绍24-25
  • 3.2 事件回顾25-26
  • 3.2.1 合约签订25
  • 3.2.2 亏损过程25-26
  • 3.2.3 后续处理26
  • 3.3 目前事件发展26-28
  • 4. 相关合约分析28-39
  • 4.1 合约内容分析28-31
  • 4.1.1 澳元合约分析29-30
  • 4.1.2 双币合约分析30
  • 4.1.3 其他合约分析30-31
  • 4.2 合约合理性及公平性分析31-37
  • 4.2.1 以澳元合约做套期保值的合理性分析31-34
  • 4.2.2 澳元合约的公平性分析34-37
  • 4.3 总结37-39
  • 5. KODA巨亏原因分析39-49
  • 5.1 表层原因39-43
  • 5.1.1 汇率波动39-41
  • 5.1.2 风险敞口较大41
  • 5.1.3 合约陷阱41-43
  • 5.2 深层原因43-49
  • 5.2.1 控股股东中信集团的监督决策权未充分行使43-45
  • 5.2.2 董事会监督职能缺失45-46
  • 5.2.3 权利过度集中46-47
  • 5.2.4 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47-48
  • 5.2.5 缺乏明确的业务授权流程48-49
  • 6. KODA巨亏案例的启示49-53
  • 6.1 强化内部监管49-50
  • 6.2 加强风险管理50-51
  • 6.3 增强对市场走势研判的能力51-52
  • 6.4 审慎对待金融衍生品52-53
  • 参考文献53-56
  • 后记56-57
  • 致谢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哲;;外汇累积期权定价与应用及风险分析——以中信泰富的澳元累积期权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年08期

2 吴亮;;中信泰富事件折射出国企内部治理问题[J];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15期

3 丁洪;;中信泰富外汇衍生品投资亏损案例分析与启示[J];南方金融;2009年03期

4 高喜燕;;“中信泰富”事件的反思[J];西部金融;2009年02期



本文编号:5791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touziyanjiulunwen/5791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9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