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视野下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动力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 系统论 文化与科技融合 动力机制 出处:《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2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化与科技融合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根据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内涵、过程与层次,分析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动力机制,构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动力系统框架,探讨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路径与对策。
[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realistic subject facing our country at present.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system theor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nnotation, process and level of the fusion of cul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nalyzes the motive mechanism of the fusion of cul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dynamic system frame of cul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sion, and probes into the way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cul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sion.
【作者单位】: 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
【基金】: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市级财政项目“首都面向新科技革命的创新战略选择(PXM2014_178216_000005)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北京创意产业集聚区运行机制研究”(9132009)
【分类号】:G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方卿;;加快文化科技创新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J];出版科学;2012年04期
2 江光华;;推进北京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财政政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04期
3 田川流;;论城市创意中文化与科技的融合[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4 赵建军;技术“走向”悲观的文化审视[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年01期
5 伊彤;江光华;黄琳;;试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基本模式[J];中国科技论坛;201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启福;论科学的目标追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贺长元;;原始发明的内涵,特点、主体与路径[J];安庆科技;2011年03期
3 郭自力;基因治疗与法律调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师曾志;网络环境下出版理念的变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翟秀文,巨乃岐,张志国,卢晓莉;“第一生产力理论”与知识经济[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陈洪捷;论寂寞与学术工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7 金永兵;文学理论的客观性与主体间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李科;;大科学时代科学伦理悖论合理性消解的“第三条道路”——兼论当代科学伦理观[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王心,孙慕天;科学创新的人文动源系统[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10期
10 刘程岩;;科学发展动力的协同模式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孟维杰;;基于心理学方法论扩展性探索的心理学理论创新[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盛作国;;走向科学与人文统一的逻辑学[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师曾志;;网络环境下传统学术传播模式的变革及构建[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4 段冬林;李小鲁;;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刘益宇;;两种信仰系统的“和而不同”——科学与宗教交融何以可能[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6 付恒阳;段联合;;论科学发现的非偶然性——默顿的科学多重发现思想评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7 陈其荣;;唯科学主义:基本特征、合理性与局限性及其超越[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翔;;略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推进中的十大关系[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韩彩英;;关于西方哲学-科学之形式逻辑范式的理性批判[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10 赵云波;;技术理性批判向度下中国现代化沉思[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邝小军;科技工作者社会分层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3 吴恺;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李蓉;论库恩科学哲学的社会学转向[D];武汉大学;2010年
5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辉;科研诚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邵南征;社会道德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张留华;数学、指号学与实用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郑钟扬;科研成果生产制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耿淑玲;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U,
本文编号:15017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whjj/1501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