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文化经济论文 >

“社会资本”视角对传媒经济研究的三个跨越

发布时间:2018-09-05 11:42
【摘要】:经济学主导了传媒经济研究。"二次售卖"、"注意力经济"、"影响力经济"等理论虽照顾到媒体产品的独特性,却仍然围绕经济学领域的"商品"和"消费者"而展开,无法实现真正的突破。现有的传媒经济研究最被诟病之处在于对传媒经济现象解释的乏力,如会议经济、媒体灰色收入、纸媒出路问题等。本文以社会学领域的"社会资本"视角重新审视媒体经济问题,发现媒体的强势"结构洞"所构建的社会资本是媒体的本质资源,该视角能够实现传媒经济研究的三个跨越,即媒体正规收入和灰色收入、媒体组织收入和个人收入,以及媒体产品收入和互动(公关)收入之间的跨越,具有构建新的传媒经济理论范式的潜力。
[Abstract]:Economics dominates media economic research. " Although the theories of "second sale", "attention economy" and "influence economy" take into account the uniqueness of media products, they still focus on the "goods" and "consumers"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s, and can not achieve a real breakthrough. The most criticized point of the current media economic research lies in the lack of explanation of the media economic phenomena, such as conference economy, media gray income, print media outlet and so on. This paper reexamines the media economic probl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apital" in the field of sociology, and finds that the social capital constructed by the strong "structural hole" of the media is the essential resource of the media, which can realize the three leaps in the study of the media economy. The leapfrogging between media regular income and grey income, media organization income and personal income, as well as media product income and interactive (public relations) income has the potential to construct a new paradigm of media economic theory.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分类号】:G206-F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喻国明;关于传媒影响力的诠释——对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探讨[J];国际新闻界;2003年02期

2 汤李梁;;传媒经济本质的双重内涵——“影响力经济”再反思[J];国际新闻界;2006年10期

3 罗建晖;;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的传媒角色解读与利益补偿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8年05期

4 张志安;陆晔;;记者“权力寻租”中的社会资本转换及其伦理边界[J];国际新闻界;2008年10期

5 肖燕雄;王建新;;1949年前我国媒体从业人员的资源变现之途[J];国际新闻界;2009年03期

6 谭天;;传媒经济的本质是意义经济[J];国际新闻界;2010年07期

7 冯丙奇;;论非正式媒体关系活动导致的媒体伦理失范现象[J];国际新闻界;2011年06期

8 潘忠党;“补偿网络”: 作为传播社会学研究的概念[J];国际新闻界;1997年03期

9 李庆林;;传媒经济的实质是社会资本与经济资本之间的转化[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13期

10 李良荣,蔡颖;传媒经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J];新闻界;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芳;;试论电视传媒的品牌[J];北方经济;2009年04期

2 陈长松;;论门户网站提升网络新闻影响力的策略[J];编辑之友;2010年08期

3 陈华荣;邓德胜;;传媒营销研究的学科架构与发展轨迹[J];今传媒;2010年12期

4 范海诚;;从新闻选择的要素看媒介拟态环境的建构[J];今传媒;2011年06期

5 崔权;;中国传媒集团化发展问题研究[J];今传媒;2011年06期

6 张书娟;;从科学传播角度审视新闻媒体食品安全监督[J];今传媒;2011年08期

7 姚德权;新闻出版业跨越式发展的融资模式选择[J];出版发行研究;2003年07期

8 马嘉 ,海燕;电视频道专业化当慎行[J];传媒观察;2005年08期

9 陈长松;;网络空间特性对网络新闻影响力的作用[J];传媒观察;2010年10期

10 谭天;刘晓旋;;2010年媒介融合关键词:关系与平台[J];传媒观察;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党东耀;;传媒经济学的交叉跨度与学科范式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高红波;;口碑营销:传媒舆论经济生成的一种诠释[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杭兰平;冯均科;张睿;黄河源;;对企业体育隐性营销产生的原因、种类及风险控制的研究[A];中国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微博传播影响力形成机制及其负面影响因素探析[A];第三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秋苹;当代中国报业竞争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艳;社会公正视角下的农民工报道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白红义;当代中国调查记者的职业意识研究(1995-2010)[D];复旦大学;2011年

4 倪庆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出版业转企改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5 王国珍;入世以来中国传媒市场生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林洪美;中国媒介组织绩效评估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7 张志安;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D];复旦大学;2006年

8 张军芳;美国报纸报道模式的流变[D];复旦大学;2006年

9 张有春;中国报业产业价值创造能力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10 邓建国;Web2.0时代的互联网使用行为与网民社会资本之关系考察[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芳;技术驱动下的互联网媒体商业模式解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刘杨;网络与传统媒体舆论引导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敬甫;《人民日报》与《南方周末》建构教改公共议题之比较[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4 程晓宇;注意力经济背景下我国现代传媒伦理问题探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楠楠;网络环境中隐性广告的文化效应及其对策[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郑爽;媒介平台理论初探[D];暨南大学;2011年

7 易鸣璇;我国“有偿新闻”现象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肖雪龙;广东传媒与提升本地文化软实力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韩瑞娜;省级卫视产业发展的战略与策略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10 窦洁;论新闻热线的品牌建设[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保国 ,卢金珠;中国传媒市场3000亿的盘子从何而来[J];传媒;2005年07期

2 张志安;陆晔;;记者“权力寻租”中的社会资本转换及其伦理边界[J];国际新闻界;2008年10期

3 陈卫星;徐桂权;;权力衍续与媒介寻租:中国与俄罗斯的比较制度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0年07期

4 张广利;;社会资本理论几个命题的解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王剑峰;论媒体的社会资本[J];出版经济;2003年07期

6 谭天;;试论我国传媒经济的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陈力丹;陈俊妮;;自律丧失,他律绳之——由记者站站长涉嫌敲诈看问题的演变[J];青年记者;2006年21期

8 王立;e时代“争夺眼球”的新兴经济——透视“注意力经济”[J];求索;2004年06期

9 周笑;;时间产品:传媒经济学的价值基点[J];社会科学;2007年07期

10 陈力丹;;社会资本:理解传媒经济的新视角[J];新闻实践;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建晖;;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的传媒角色解读与利益补偿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8年05期

2 范小青;薛松岩;莫森;杨伯溆;;社交网站偷菜游戏中的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研究[J];中国出版;2010年23期

3 宋维才;;制播分离:应给社会资本更大空间[J];当代电视;2011年01期

4 付晓燕;;社交网络服务对使用者社会资本的影响——社会资本视角下的SNS使用行为分析[J];新闻界;2010年04期

5 郑素侠;;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的大众传媒功能[J];当代传播;2008年01期

6 庄佳婧;;拓展人脉还是维护关系——社会资本视野下的SNS网站悖论[J];新闻大学;2010年02期

7 肖燕雄;王建新;;1949年前我国媒体从业人员的资源变现之途[J];国际新闻界;2009年03期

8 张萍;;虚拟网络社团中社会资本的构建[J];新闻前哨;2010年09期

9 李韵奕;;资本多元化与传媒业观念和体制创新[J];中国报业;2005年02期

10 王云梅;;社会资本理论下的网络信息运动模式[J];现代情报;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刘年辉;;报业组织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定义、特征与模型[A];论传媒改革与发展——中国传媒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3年

2 刘锐;;从差序格局到团体互动:新浪微博空间中的知识生产与机会流动[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原平方;;社会网络化(SNS)与中国公民社会想象[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吴新叶;;网络监督与公共压力:形成机制与应对策略[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竹介;;如何把准“主脉”——对新农村报道五个优秀文本的相关阐析[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6 张志安;;对传媒经营腐败的动因及防范分析[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7 李萍;;从公民有序参与视域看广播影视的社会功能[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石姝莉;;努力造就“沈阳品质” 提升城市文化软力——基于媒介发展对城市质量的提升[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英;科技进步与社会秩序的重建[N];中国审计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周毅;信,还是不信,这是一个问题[N];文汇报;2002年

3 何军;传媒业大门已经敞开[N];亚太经济时报;2004年

4 工信部电信规划研究院 吕新杰;三网融合应尽快走出垄断之局[N];通信信息报;2010年

5 杨海涛;2005:电影业投融资空间看涨[N];中国电影报;2005年

6 任晓;基金会背后的美国精神[N];文汇报;2003年

7 刘锐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到达”不意味着一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徐昙;陈立丹:报纸影响力来源于主流读者[N];中国经营报;2004年

9 刘涛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全球生态公民身份的识别与建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陈汉辞;新闻出版总署:支持传媒企业上市融资[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贺佐成;社会资本视角下城市虚拟社区治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邓建国;Web2.0时代的互联网使用行为与网民社会资本之关系考察[D];复旦大学;2007年

3 王洋;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危机传播机理与治理[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建;社会资本视角下记者与消息来源的信息传播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2 刘春宇;微博客平台上的社会资本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景辉;社交网站使用对线上社会资本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4 许璇;移动社会化媒体使用对用户社会资本的影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5 李荣;微博使用者在线桥接型社会资本获得的差异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6 许雪斌;小世界,,还是世界小?[D];浙江大学;2012年

7 郭杨华;中国网民的社交游戏使用行为与社会资本的关联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8 陈雅琪;社交网站SNS使用与用户社会资本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易群;LBS用户使用行为对个体社会资本的影响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10 黄东平;政治效能、自我呈现和网络公民参与行为[D];复旦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241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whjj/22241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7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