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银行金融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5 09:12
本文关键词:非银行金融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股权结构,在股份公司的总股本中,体现股东的基本属性,也反映了股东在公司拥有的决策权份额量,股东持股比例之间所形成的互动机制会影响到公司的运作和治理的成效性。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石,公司治理结构则是股权结构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的股权结构决定了不同的企业组织架构,从而决定了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而影响了公司绩效。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着特殊的股权结构,即“股权分置”,因此,不同的股份所占比例会对公司业绩带来不同的影响。但是,股权分置不能适应资本市场改革和稳定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证券市场于2005年开始实行股权分置改革,以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地发展。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前,不少国内学者对股权属性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甚多。由于股权分置改革在2006年底基本完成,因此,本文试图研究的时段选取在2007年之后。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股权结构的复杂性、衡量公司绩效指标的多样性和研究对象的差异性,现有的文献对两者的关系研究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目前的文献对我国证券、保险和信托等非银行金融业的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非常少,因此,本文试图研究非银行金融业的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非银行金融行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国金融格局长期以来是以银行业为主导的金融格局,企业融资性质倾向于银行的间接融资。由于我国社会融资结构的单一化,使得企业在经济下行周期时所承担的负债成本压力就突显出来,这对抗风险能力较差的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造成非常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危危及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多元化的金融格局,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期中重要的一步。如果说“国九条”拉开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大幕,那么新“国九条”的提出是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再度明确了发展方向。这对非银行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性的保障。因此,本文所研究的行业对象是符合此时时代背景的。本文遵循如下思路展开研究讨论:本文首先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创新思路。然后,以公司治理理论为基础,参照国内外研究的方法,选取沪深A股2007年到2014年间20家非银行金融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非银行金融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最后,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全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各章节的内容及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本文的结构安排,以及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文献综述。该章首先回顾国外学者对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状况。然后回顾国内学者对股权属性,股权集中度及股权制衡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的研究状况。第三章,理论基础及实证研究方法。首先,本章首先简单介绍了论文中几个重要的概念,如股权结构、公司绩效等。然后,本文回顾了委托代理理论、利益侵占理论以及股权集中度理论和股权制衡度理论。在理论基础上初步形成了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相互关系的作用机制。最后,本章介绍了解释变量的内生性和被解释变量的主成分分析法。介绍解释变量的内生性理论,是为下文检验股权结构具有内生性提供了理论指导。而公司绩效作为被解释变量,在现有的文献和定义中,都没有固定的指标来衡量。因此,本章试图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提取出综合绩效指标作为公司绩效。第四章,本章简单介绍并分析2007年至2014年期间,非银行金融业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的现状。我国非银行金融业股权制衡公司的数量在减少,而一股独大型的公司数量有上升的趋势。在非银行金融业公司绩效指标现状分析中,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综合绩效呈现的趋势并非一致。第五章,实证研究部分。本章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上部分为研究设计部分,下半部分为实证分析部分。对于研究设计部分。首先,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提出关于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假设。其次,本文设定条件对数据进行选取,取得20家非银行金融业上市公司2007-2014年的相关数据。然后,本文介绍了研究中所使用的变量。本文在参考国内外股权结构类文献的基础上,使用的使变量分为三类:股权结构类、公司绩效类和控制变量类。其中,股权结构分为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两类指标,股权集中度选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R1)来衡量。股权制衡度选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的比值(Z)来衡量。在公司绩效方面,本文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利用营业总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共六个指标得到了公司绩效的综合指标。在控制变量方面,本文选取国内常用的具有公司特征的指标,如总资产、资产负债率、企业风险、企业成长性、高管持股比例和行业属性作为控制变量。最后,在建立模型方面,本文分三类视角进行建模。分别以静态外生性视角、静态内生性视角和动态内生性视角来考察非银行金融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相互关系。对于实证分析部分,本文首先对各个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其次,对三类视角分别采取最小二乘法(OLS)、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的联立方程组及广义矩估计法(GMM)的联立方程组和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法(GMM)三种方法来对模型进行估计。最后,进行模型相关的稳定性检验。第六章,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本文通过第五章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静态外生性视角下,本文无法得出非银行金融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确定性关系。选取不同的绩效指标,研究结果差异较大。因此,本文运用检验解释变量内生性的方法,证实了非银行金融业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是内生的而非外生的。(2)在静态内生性视角下,非银行金融业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显著的U型关系,在当期作用下不存在互动关系,而且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不应在[33.10%,36.63%]之内,实际样本情况是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R1)在[33.10%,40%]仅有9个样本,说明实际情况大多数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不应在[33.10%,40%]之内,否则公司绩效会处在低水平状态。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第二大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的比值与公司绩效呈显著U型关系,在当期作用下存在互动关系,而且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第二大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的比值不应在[5.278,5.285],否则公司绩效会处于低水平状态;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第二大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的比值处在[0.3,0.99],即股权制衡型的公司,公司绩效较好。(3)在动态内生性视角下,非银行金融业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存在着跨期效应,第一大股东在考虑持股比例问题时,过去的公司绩效对第一大股东未来持股比例的影响力要小于第一大股东改变其持股比例对未来公司绩效的影响力。而上期公司绩效对当期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第二大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的比值产生的负反馈效应要大于上期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第二大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的比值对当期公司绩效产生的正向促进效应。在总结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几条对策:股权集中度应避免非合理区域,股权制衡型公司更加有优势;由于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与公司绩效呈U型非线性关系,因此,对不同阶段的股权结构公司应该选取不同的调整策略;在本文的实证研究中,在当期作用下,管理层持股比例与股权集中度的关系不显著,但其与股权制衡度的关系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重视和加强管理层股权激励制度的建设有助于进行股权结构的调整,进而影响公司绩效;加强证券市场法制建设和市场监管力度,保护中小股东的权利,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地发展。本文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对象的选择。本文选取非银行金融行业,主要涵盖券商,保险,信托这三类子行业。目前文献还没系统对非银行金融业的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进行研究。第二,视角的选择。本文实证研究部分分为三类视角:静态外生性视角、静态内生性视角和动态内生性视角。第三,被解释变量绩效指标的选取。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把六个绩效类指标综合得出综合绩效指标,并且选取每股收益作为被解释变量的稳定性检验。第四,本文在研究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时,求得股权集中度(CR1)的非合理区间。对股权制衡度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时,亦求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Z)的非合理区间。
【关键词】:股权结构 公司绩效 非银行金融行业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51;F271;F272.5
【目录】:
- 摘要4-8
- ABSTRACT8-16
- 第1章 绪论16-22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6-18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8-20
- 1.2.1 研究内容18-19
- 1.2.2 研究方法19-20
- 1.3 创新与不足20-22
- 1.3.1 创新之处20
- 1.3.2 不足之处20-22
- 第2章 文献综述22-27
- 2.1 国外学者关于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研究22-24
- 2.1.1 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22-23
- 2.1.2 股权制衡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23
- 2.1.3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内生性研究23-24
- 2.2 国内学者关于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研究24-27
- 2.2.1 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24
- 2.2.2 股权制衡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24-25
- 2.2.3 股权属性与公司绩效的关系25
- 2.2.4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内生性研究25-27
- 第3章 理论基础与变量研究方法27-38
- 3.1 相关概念27-28
- 3.1.1 股权结构27
- 3.1.2 公司绩效27-28
- 3.2 理论基础28-30
- 3.2.1 委托代理理论28
- 3.2.2 大股东对小股东利益侵占理论28-29
- 3.2.3 股权集中度的理论基础29-30
- 3.2.4 股权制衡度的理论基础30
- 3.3 解释变量的内生性理论30-33
- 3.3.1 解释变量的内生性30-32
- 3.3.2 内生性问题的解决方法32-33
- 3.4 被解释变量的主成分分析法33-38
- 3.4.1 被解释变量度量问题33
- 3.4.2 主成分分析法33-38
- 第4章 非银行金融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现状分析38-42
- 4.1 非银行金融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现状38-40
- 4.2 非银行金融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现状40-42
- 第5章 非银行金融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实证分析42-63
- 5.1 研究设计42-50
- 5.1.1 研究假设的提出42-46
- 5.1.2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46-47
- 5.1.3 变量的选择及说明47-48
- 5.1.4 实证模型的设定48-50
- 5.2 实证分析50-63
- 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50-51
- 5.2.2 相关性分析51-52
- 5.2.3 回归分析52-62
- 5.2.4 稳定性检验62-63
- 第6章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63-68
- 6.1 研究结论63-64
- 6.2 政策建议64-66
- 6.3 研究展望66-68
- 参考文献68-71
- 致谢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远;毛淑珍;乐国林;;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8年01期
2 韩葱慧;胡国柳;;股权集中度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刘华;郑军;;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基于自主创新的视角[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年12期
4 李垣;郭海;弋亚群;刘益;;股权集中度影响产品创新与学习导向[J];新财经;2011年08期
5 石劲磊;中外券商股权结构比较研究[J];贵州商专学报;2001年04期
6 张华,鄢华;企业股权集中度的决定因素[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郑德s
本文编号:3080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308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