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信息经济论文 >

中国“四化”协同发展水平测度与区域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14 22:40

  本文关键词:中国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耦合格局及其变化机制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兰州大学》 2015年

中国“四化”协同发展水平测度与区域差异研究

杜欣  

【摘要】: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而城乡差距扩大、经济结构失衡、生产效率欠佳等问题仍旧困扰着前进中的中国。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不断地交织,合力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四化”的关系逐渐从相对独立向融合集成转变。在2014年的春夏之交,习近平总书记赴中原省份河南进行实地考察,在这片有着灿烂文明的古老大地上,提出了“新常态”这一概念,用以警示中国目前所处的调整期,指引中国发展前路上的“荆棘”和“光明"。新常态正越来越多地被社会各界谈及,各行各业都在讨论自身所处的新常态,并积极研究未来发展的路径。就宏观层面而言,新常态仍与“四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常态下的中国要保持经济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需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文章在协同论的理论架构下,探究“四化”协同发展的作用机理,建立“四化"协同发展复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05至2012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单元“四化”协同发展水平,通过聚类分析划分空间类型,并分析其空间格局分布特征和空间演化趋势。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揭示我国“四化”协同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解释当前我国“四化”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和区域差异,并探寻“四化”协同发展的优化路径,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文章共九章:绪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四化”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四化”协同发展评价模型的选择—FCE-AHP模型,我国“四化”协同发展水平测度,我国“四化”协同发展的区域差异,我国“四化”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我国“四化”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研究结论、创新与展望。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钱津;;中国农业必须走现代化之路[J];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2 李裕瑞;王婧;刘彦随;龙花楼;;中国“四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14年02期

3 王瑜炜;秦辉;;中国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耦合格局及其变化机制分析[J];经济地理;2014年02期

4 张永丽;信息化与中国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5 后锐,西宝;信息化条件下城市空间演化的特征研究[J];学术交流;2004年02期

6 刘琪;王少辉;;分段线性隶属度函数确定的密度聚类方法[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谢康;肖静华;;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一个理论模型[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黄祖辉;邵峰;朋文欢;;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1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冯献;长江流域“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与空间差异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俊平;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测度及路径选择[D];郑州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百萍;城市地域形态演变与城市持续发展观——合肥市行政新区划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张志军,杨维凤;找准定位,促进黄山市区域经济发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3 张士杰;王辛;;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阜阳市城市竞争力评价[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4 梁春凤;段建南;周子英;向开成;;长沙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因素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5 宋茜;转型期农村制度创新与农民的行为理性[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6 黄剑宇;;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的一些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8期

7 石瑞年;张莉燕;姚国强;吴彦山;;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1期

8 李传武,黄新南,杨本俊;六安市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9期

9 冉江;柯长青;;连云港城市扩展及其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10 李文旗;;兰州经济区城镇体系结构及其分形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守红;;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探析[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曹跃群;刘培森;;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影响因素动态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陶英胜;;新一轮区域规划背景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郜晓雯;刘涛;曹广忠;;长三角都市区与非都市区的城镇用地增长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蒋跃庭;甄峰;;城市尺度下的形态宜居性——以南京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叶立梅;;对北京旧城功能调整的认识和建议[A];中国特色北京特点城市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7年

7 鄢毅平;;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带动农业发展思考[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8 仇少明;封涌;;信息商品化及其知识产权保护[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9 蒲英霞;马荣华;马晓冬;顾朝林;;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李斌;;基于分形模型的重庆市城镇体系特征研究[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乐珊;基于元胞自动机和VR-GIS技术的城市空间增长三维动态模拟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马永俊;现代乡村生态系统演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3 周娟;中国养老社区的服务、运营与培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王亚力;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生态型城市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汤怀志;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何磊;中国乡村—城镇转型的经济学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7 金凤花;区域物流场的场效应测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邱涛;通信网络结构与城市功能模块的系统自适应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建国;基于耕地生产能力生态区法评价的粮食安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10 傅莹;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慧君;CA-MARKOV模型与GIS、RS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孙琳;我国兽药市场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杜国宏;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张侃;不同类型失地农民征地补偿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钱静芳;江西省农民收入增长因素分析及改善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范碧霞;农产品物流中心选址决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李昕;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由明远;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演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陆林飞;上海市中心城区台球馆空间分布的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玉;;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2 闫观渭;赵欢;;城市化与农业和工业化的互动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23期

3 王健;张悦玲;;三化同步背景下县域经济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机制研究[J];北方经济;2011年14期

4 茶洪旺;胡江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财税政策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熊国平;探析21世纪的城市演化[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6 杨梅;;湖北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研究[J];长江论坛;2012年01期

7 徐梦洁;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2期

8 朱农;长江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决定因素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2期

9 邓宏兵;长江流域空间经济系统的特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3期

10 张雷,吴映梅;长江干流地区区域发展与国家工业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美江;[N];经济视点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亮;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平;区域差异是重要资源[J];南方农村;2004年03期

2 王言炉,李宗植;对区域差异形成原因的社会化思考[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04期

3 葛向东;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区域差异——兼谈耕地最小保有量问题[J];皖西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4 严汉平,白永秀;中国区域差异变化轨迹及区域差异系统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许军;周芬;;我国区域差异的现状、原因和对策研究[J];当代经理人;2006年21期

6 许军;周芬;;我国区域差异的现状、原因和对策研究[J];当代经理人;2006年19期

7 严汉平;白永秀;;中国区域差异成因的文献综述[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毛其智:城镇化应警惕区域差异扩大[J];中华建设;2010年06期

9 程前昌;;区域差异计量方法的缺失与重构[J];产经评论;2011年04期

10 赵维全;吴建民;;我国邮政发展区域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商业时代;2011年3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叶芳;;1978年以来江苏省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的分析[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蓝丁丁;韦素琼;;福建省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主要因素分析[A];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C];2006年

3 陈修颖;楼丽婷;;浙江省科技资源存量的区域差异及评价[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丁文斌;王雅鹏;;基于湖北省农民收入的区域差异趋势分析[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刘建国;;我国省际区域差异的五大特征[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6 林晓珊;;浙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区域差异:一项基于客观指标的聚类分析[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陈广万;;区域差异与旅游资源互补是发展大区域旅游的核心——兼论粤港澳大三角旅游区和粤东旅游区域的形成[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8 范霄文;;基于FPCA的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演变分析[A];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12年第1期)[C];2012年

9 赵济;;中国区域地理改革趋向[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曹云者;韩梅;夏凤英;颜增光;周友亚;郭观林;李发生;;采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研究场地土壤有机污染物环境标准取值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开新 郭子源;[N];经济日报;2013年

2 王玚;[N];中国改革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郝薇 实习生 侯雨诗;[N];山西经济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李红梅;[N];中国房地产报;2013年

5 记者 丰捷;[N];光明日报;2010年

6 记者 李雁争;[N];上海证券报;2011年

7 何晓林;[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6年

8 大成积极成长基金经理 王维钢 国金证券建材行业首席分析师 贺国文;[N];上海证券报;2009年

9 沈沂;[N];中华合作时报;2011年

10 周琳;[N];经济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海波;我国产业集聚水平及其对区域差异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杜鹏;我国现代服务业及其区域差异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李清泉;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朱捷;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差异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5 林永强;FDI与东道国贫困减少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淑艳;中国碳排放强度的驱动因素分析及收敛性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2 杜欣;中国“四化”协同发展水平测度与区域差异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朱锦秀;论区域创新对区域差异的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4 宋吉涛;山东省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变动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徐宏;我国区域差异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6 曹晶;我国饭店业发展区域差异及对策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丹婕;对药物疗效上观察到区域差异的探索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8 郭齐;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差异的动态演变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9 张迪;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及财税调节[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10 陈文良;广东外贸发展的区域差异与转型升级的关系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耦合格局及其变化机制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49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1749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4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