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发展指数优化研究报告31
本文关键词:信息化发展指数优化研究报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管理世界》(月刊);信息化发展指数优化研究报告;□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一)研究背景;进入21世纪以来,以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国际社会要求对信息化进行监测和;(二)研究意义;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工作;2006年,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的《国民经;中首次引入了国家统计局研究制定的
《管理世界》(月刊)
信息化发展指数优化研究报告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化在全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深入和迅猛地发展,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改变全球社会经济运行的本质。信息化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决定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国际社会要求对信息化进行监测和定位的呼吁不断加强。国际电信联盟、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经济论坛等多个国际组织,都深入开展了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数的研究。通过信息化综合指数的统计监测和国际比较,以利于各国在了解本国与其他国家信息化发展和比较情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分析本国信息化发展的相对实力,科学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从而进一步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目前,国际社会对信息化统计评价和监测有着强烈的需求,此项综合指数的研究工作已经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二)研究意义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工作。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作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大要求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并提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方向。
2006年,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
中首次引入了国家统计局研究制定的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的指标体系,并据此在“十一五”期间每年监测全国及各省区市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发展进程。
为在“十二五”期间继续追踪、了解和综合反映中国及各省信息化发展的进程,研究和分析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科学地制定中国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本研究组在国家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综合性指标——信息化发展指数(IDI)基础上,优化信息化发展指数(IDI)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统计监测方法,研究制定国家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综合评价指标,从而为“十二五”期间准确把握我国及各省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发展进程提供科学的、量化的依据。
为了便于区分,我们将用于“十一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信息化发展指数称为信息化发展指数(Ⅰ),而将优化后、用于“十二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信息化发展指数称为信息化发展指数(Ⅱ)。
由于工作的探索性,本研究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希望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该项研究成果能日臻完善。
*本文为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委托项目《国家“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综合评价指数研究》中的部分内容。
-1-
信息化发展指数优化研究报告本刊专稿
终落伍淘汰,不仅技术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而且还有可能刚研制出来便不再是主流技术,根本没机会投入使用。因此,伴随着每项信息技术的高额投入和极强时效,它的开发推广过程存在着巨大风险性,为其成功带来了极高的增值性。
从根本上看,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电信和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3个关键领域中所出现的科技进展的集成产物。依托信息技术而建立的信息网络系统将打破传统的国界限制,使世界向着全球化方向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几乎没有什么人、也没有什么工作能够摆脱信息技术的影响。
(三)信息化
信息化(informatization)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结构框架的重心从物理性空间向信息或知识性空间转移的过程。它表现为以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为手段,对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进行改造、改组或重新定向,通过提高产品与经济活动中信息与知识的含量,推动全社会达到更高级、更有组织、更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水平。
1998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代表联合国出版
二、信息化发展指数及其
相关概念的定义
(一)信息的定义
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表征,是客观事物经过感知或认识后的再现。换言之,信息是事物生存的方式或运动的状态以及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表述。信息的核心是“减少不确定性的一种客观存在和能动过程”。
信息具有的主要特征包括:(1)客观性和真实性;(2)时效性;(3)无限性;(4)可替代性;(5)共享性;(6)传递性。此外,信息还具有扩散性、滞后性、不完全性、可开发性、储存性等。
(二)信息技术的定义
信息技术是借助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的结合而形成的手段,是对声音的、图像的、文字的、数字的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存储、传播和使用的能动技术。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的定义,信息技术是针对信息的采集、描述、加工、保护、传输交流、处理、管理、组织、储存和补救等而采用的系统与工具的规范、设计及其开发。
信息技术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知识密集性。一项信息技术从创新到成熟,
的《知识社会》一书中对信息化的定义为:“信息化既是一个技术的进程,又是一个社会的进程。它要求在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中实现管理流程、组织机构、生产技能以及生产工具的变革。”
第一届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在《信息化规划》中提出国家信息化的定义为: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四)信息化发展指数(IDI)
信息化发展指数(IDI)是一个评价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可以用来衡量社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来创建、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及知识的能力,以及信息化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信息化发展指数是根据国务院信息办和国家发改委制定的中国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任务而研究制定的,它的编制符合联合国和国际电信联盟等国际组织在信息社会全球峰会对各国政府提出的要求。在人类向信息社会迈进的进程中,信息化发展指数可以综合性和概括性地评价与比较国家及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发展进程。通
从开发阶段到应用推广阶段,是大量知识技术投资同时,信息技术在使用推广方面更需要一定的知识水平作基础。
的结果,高度凝聚了研究开发人员的智力和心血。
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本身和其它行业的产经过对1989~1995年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的研究发现,较多使用信息技术的行业比较少使用信息
2.高度的带动性与增值性。信息技术通过创新
出。美国商务部在《数字经济:2002》报告中指出,
技术的行业劳动生产率年平均高出2.26个百分点,到了1995~2000年这一差距增大到2.49个百分点。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更证明了信息技术的带动性与增值性。
3.高额的投入、极强的时效性和巨大的风险
性。信息技术领域对研究与开发费用和建设投资
特别是初始投资的需要量越来越大。然而每项信息技术从设计开发到研制成功,再到投入使用及最
-2-
《管理世界》(月刊)
过信息化发展指数横向的比较,可以较全面、准确地反映各个国家或地区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地位;通过纵向比较,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化的演进和变化特征。
统计指数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动程度的相对数。统计指数在社会经济领域内广泛应用,例如在分析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中,物价指数(CPI)就是一个综合统计指数,它是监测市场经济活动与反映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又如,国际社会用来反映人类社会进步程度的人文发展指数,也是一个综合统计指数。统计指数具有独特的功能:一方面统计指数能综合反映复杂社会经济总体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在社会经济现象中,很多指标的量纲不统一,存在着不能直接加总或不能直接对比的复杂总体,为了反映和研究这些复杂总体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为政府决策提供量化的参考依据,可以通过编制统计指数来解决;另一方面统计指数可以综合性分析和测定社会经济受各种不同因素变动的影响。社会经济总体的变化中包含着多种因素,有数量因素和质量因素,还有结构性因素等,通过编制统计指数,可以分析和测定各种因素变动对总体变动的影响。
信息化的发展覆盖了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建设的全局,涉及的范围很广,综合性很强,很难用单一指标(如计算机拥有率等)来全面反映信息化的水平和发展状况。因此,可以通过编制信息化发展指数,来更全面、更准确、更概括性地评估和分析信息化发展及其变化情况。同时,编制信息化发展指数有助于综合反映信息化各种指标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整体变动方向和程度,并且通过测算信息化指数的变动情况,可以对国家或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和进程进行总体性的监测与分析。
要与之相衔接,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信息化“十一五”规划中所应用的信息化发展指数指标体系和统计评价方法进行优化。
1.新信息技术的出现,需要新的统计指标来反映近些年来,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1)进行了较大规模的3G基础设施建设;(2)进一步推进了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3)电子商务逐步渗入到各行各业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应用效果逐步凸显;(4)物联网的技术研发水平达到世界前列。随着这些新信息技术不断涌现,现有的指标体系需要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增加反映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方面的内容。
2.国际社会不断推出新的综合评价指数,需要与之相衔接
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统计监测,既要对我国政府制定的发展目标进行跟踪,又要在与世界各国的比较中反映我国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与国际上的统计监测方法相衔接,即具有可比性。因此需要及时研究国际社会对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数的改进情况,对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进行相应调整。
目前以国际电信联盟为主导的,由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经济论坛等多个国际组织参与的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数的研究不断深入,相继推出了数字接入指数(DAI)、数字鸿沟指数(DDIX)、信息化机遇指数(ICT-OI)、数字机遇指数(DOI)、信息化发展指数(IDIITU)、信息化扩散指数发展指数的优化中,我们应该借鉴和吸收这些综合评价指数的研究成果。
3.需要对部分已不适应指标进行调整
在对国家信息化“十一五”发展目标进行评估的指标体系中,我们发现有个别指标的数据出现异常的变化,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若继续使用这些指标将不能有效地反映信息化发展的水平和特征,因此需要对这些指标进行调整,例如:
固定电话:由于近年来移动电话普及率的快速提高和各种新信息技术的普及,移动通信持续快速发展,固定电话被替代的趋势逐渐增强。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07年7月我国固定电话用户数达到3.7亿户的历史峰值后,固定电话用户数连年下降,到2010年3月底,固定电话用户为3.1亿户,下降了16%;同期,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7.8亿户,上升了53%。为了更准确地反映信息通(ICT-DI)和网络就绪指数(NRI)等。因此在信息化
三、指标体系的优化
(一)优化的必要性
“十一五”期间,本研究组完成了应用信息化发展指数监测和分析我国及各省区市信息化发展进程与变化的任务。但是,一方面随着新的信息技术不断出现,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评价和监测指数也需要随之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国际社会随着信息化发展不断推出新的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数,我们的研究和分析也需
-3-
信息化发展指数优化研究报告本刊专稿
讯水平,需要对现有指标体系中的固定电话指标做出相应调整。
信息消费指数: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的信息消费指数出现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信息通讯产品(如手机、电视机、计算机等)出现价格下降趋势,同时电信资费的价格也在不断下降,使居民信息消费支出相应减少;另一方面,尽管居民家庭的信息消费支出额在不断增加,但由于居民在居住、购车和食品消费等方面支出加大,使这些消费支出占比重上升,而信息消费支出所占比重则相应下降。据统计,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在居住和食品消费方面的支出分别增长18.7%和17.4%,家庭拥有汽车增长45.7%;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家庭的信息消费支出也在增加,但仅增长4.6%,从而使城镇居民家庭信息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下降了0.89个百分点。因此用该指标评价信息消费的情况就会有所失真,需要进行调整。
(二)优化的思路
信息通信技术的迅速普及和渗透对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人民生活等方方面面都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对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评价,一方面应突出以基础设施支撑、产业技术支撑、知识支撑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也要突出信息应用消费和发展效果的信息化发展目标(见图1)。
(三)优化的原则
指标体系优化后,应与原有指标体系相衔接,不脱离原来的基础和框架,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的稳定性与可比性。
因此,我们在选取指标时既充分
注意到了指标的系统性、衔接性、数据可获得性和综合性,还考虑了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的配合使用,着力解决指标体系科学性和可获得性之间的矛盾。具体讲,主要遵循了如下一些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从信息及信息化的基本理论与定义出发,选取能准确反映信息化发展规律和发展水平的指标,以准确反映信息化发展状况和发展特点。
2.完整性原则
选出的指标既能全面反映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又能反映信息化发展的各个方面(各要素)状况及其影响。
3.综合性原则
精选出来的系列指标要具有概括性和综合性,能够用尽可能少而精确的指标来全面反映信息化发展水平。
4.可操作性原则
在考虑具有科学性的基础上,不仅要使选取的指标能客观地反映发展进程,而且还要求所设指标能够获取较为准确的数据,使量化的评价与监测工作可以进行。
5.可比性原则
指标体系既要符合中国国情,能反映中国信息化水平的实际,也要考虑能够进行国家间和地区间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比较。最终结果在横向上(世界主要国家间或中国各省间)和纵向上(各个时期)具有可比性,能够进行评价比较与分析。特别是在支持国家信息化规划的制定和监测方面,要最大程度地保持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的稳定性、衔接性和可比性。
6.导向性原则
任何一种指标体系的设置,在实施中都将起到引导和导向作用。信息化发展指数在国家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实施中的应用,不仅要引导各个地区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更要重视信息化的应用和效果,从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加速融合,更快地迈向信息化社会;同时缩小我国地区之间、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
(四)可操作的优化指标体系
优化后的指标体系由五个分类指数构成。具体包括:基础设施指数、产业技术指数、知识支撑指数、应用消费指数、发展效果指数。
1.基础设施指数
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动“三网融合”的试点工作,即通过对电信网、计算机网和电视网三大网络技术改造来支持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网络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根据新阶段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这一趋势,我们选取电话拥有率、计算机拥有率以及电视机拥有率3个指标,反映三网融合的基础设施状况和水平。
2.产业技术指数
信息产业和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水平,直接反映了信息化的
图1指标体系优化结构图
-4-
《管理世界》(月刊)
进程,也影响到社会公众是否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信息化成果。该类指数可由下列指标构成:宽带接入速率、信息技术发明专利申请量比重、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信息产业贡献率、人均电信业产值和信息安全水平指数。
3.应用消费指数
应用消费指数反映信息技术在人们社会工作与生活中的应用水平,可由下列指标构成:政府信息在线处理率、人均信息消费额,以及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它们分别从政府、社会和企业视角对信息化应用水平进行监测。
4.知识支撑指数
知识水平对新技术使用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知识是人们应用信息通讯技术的必要素质,知识水平越高,应用信息通讯技术的技能越高。该指数包括2个指标,即教育指数和信息产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劳动力人数的比重。
5.发展效果指数
该指数反映信息化发展的经济基础以及全社会在信息化方面投入和产出的综合情况。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其整体演进的历史可以看作是一个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化社会的过程,信息化的发展与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国家只有在经济实力和经济结构优化程度以及科技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才可能进入信息化社会。为此,采用人均GDP指标来反映经济实力因素,用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指标来反映相应的经济结构优化程度,用信息产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来反映信息化发展的科技支持水平,从而从宏观角度衡量信息化的发展环境支撑因素以及发展的效果。
从总体上看,前3个指数分别监测信息化基础
表1信息化发展指数(Ⅱ)指标体系
总指数
分类指数
电话拥有率(部/百人)
指标
设施建设情况、产业和技术发展情况以及知识支撑情况,后两个指数从信息化的应用消费和宏观经济
环境与效果方面,监测信息化进程与发展状况。经过对各指标的数据链接情况分析,我们放弃了数据可获得性较差而无法参加计算的7项指标,最终确定了优化后的12个具体指标(表1)。
四、统计方法与统计模型优化
(一)指数计算方法
信息化发展指数的计算采用了简单线性加权的方法,通过对每个具体指标的标准化数据进行加权计算,分别得出各个分类指数,,然后通过各个分类指数加权计算得出总指数。
具体计算公式为:
IDI=∑Wi(∑WijPij)
i=1
j=1
nm
其中,IDI(InformatizationDevelopmentIndex)为国家或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的数值,n为信息化发展指数分类的个数,m表示信息化应用水平第i类指数的指标个数。Wi为第i类指数在总指数中的n后的值。Wij为第j个指标在第i类指数中的权重,且
mj=1
i=1
权重,且∑Wi=1。Pij为第i类的第j项指标标准化
∑Wij=1。
(二)数据标准化方法
在对各指标计算前,需要将各指标数据进行标
准化处理,消除各指标的量纲,使其能够进行相加计算。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指标数据阈值
每个指标的阈值包括最大阈值和最小阈值。为了便于在较长的时期内对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持续、统一地监测,对每个指标的这两种阈值均采用固定数值,其大小依据各个指标在各区域
关计算因素来确定。
2.标准化计算
对指标进行标准化计算,可以使量纲不同的各类指标值转化为可以直接进行相加计算的数值。标准化计算分两种情况:
(1)一般标准化方法。如果各地区之间指标数值分布均匀,则采用如下一般标准化公式计算:
2000~2015年的观测值和预测值以及其他相
(台/百人)一、基础设施指数电视机拥有率
计算机拥有率(台/百人)人均电信业产值(元/人)互联网普及率(户/百人)人均信息消费额(元/人)9
每百万人发明专利申请量(个/百万人)信息产业从业人数占比重(%)信息产业增加值占比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
信息化发展总指数(Ⅱ)
二、产业技术指数三、应用消费指数
四、知识支撑指数
教育指数(国外:成人识字率×2/3+综合入学率×1/3
国内:成人识字率×2/3+平均受教育年限×1/3)
(%)五、发展效果指数信息产业研发经费占比重Zi=
Xi-Xmin
maxmin
-5-
下载地址:信息化发展指数优化研究报告31.Doc
【】最新搜索
信息化发展指数优化研究报告
79高中语文第一堂课_图文
五年级作业94
小草和大树阅读答案
红领巾大讲堂新闻稿
如何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14
八年级上册物理机械运动考试用题(含答案)42
17入党的积极分子参观革命圣地体会
头孢氨苄成人最高剂量一日不应超过( )g a. 2 b.
经典思维50法读后感
本文关键词:信息化发展指数优化研究报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45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214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