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及区域差异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0-11-17 07:56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社会经济生活中处处闪现着信息的身影,信息消费作为一种顺应信息时代发展的新型消费已异军突起。在中国,自十六大明确提出加快信息化进程以来,把发展信息消费置于一个全新的高度。在现阶段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经济运行态势下,信息消费的蓬勃发展,将克服消费疲软的局面,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是,数字鸿沟的存在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形成新的阶层分化,并且这种差异日渐凸显。那么,如何衡量信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我国数字鸿沟到底有多大、以及是否在进一步扩大?对经济差异的影响如何?这些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并给予回答的问题。 本文利用现代经济计量方法,以信息消费为主线,开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首先运用脉冲响应模型、方差分解等方法,来表述信息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检验两者具有长期性和分析两者之间的影响程度;其次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利用信息消费函数,基于收入分配以及文化程度的不均衡性,对城乡、区域的信息消费差异程度进行分析,以表明数字鸿沟的存在。最后,通过加权核密度估计图,动态地演示信息消费分布随时间漂移的现象,以及信息消费差异性的动态变化趋势;最后利用Theil指数分解,对信息消费和经济差异程度进行测度,并通过对两者进行协整检验,证明信息消费差异是造成经济差异的原因之一。 本文实证分析了我国信息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信息消费在区域间的差距体现以及信息消费差异对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结论显示:其一,信息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和短期波动,信息消费能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两者之间不仅存在着互动的因果联系,而且能在未来给对方和自身一个正面的促进作用;其二,收入效应和棘轮效应显著,而且收入分配机制及文化程度的差异也对信息消费产生影响;其三,信息消费在城乡、区域之间有显著的差别,这种差别不仅表现在信息消费支出上,而且表现在信息消费模式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差异也有所扩大;第四,信息消费差异是导致经济差异的原因之一,两者具有长期均衡性。 基于上述结论,我国应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进程,促进信息消费,提升经济运行机制,刺激两者的良性循环;要完善各项改革,增加居民收入,遏制两极分化,提高居民文化程度,引导信息消费,以控制数字鸿沟的加剧。
【学位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F224;F49;F124;F207
【部分图文】: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3一 5LNPGDP折线图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83一2007图3一 6LNIC折线图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83一2007以及《中国居民消费行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运用Eviews.O,对LNPGDP和LNIC两变量进行才DF检验,结果如下:
而中低收入地区基本上是中西部地区,分别对这两类地区进行分析。对农村地区的聚类分析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图4并按收入水平的聚类分析(农村地区)Height鬓鬓扮 扮找 找叮歌 1.J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4一6城镇居民2002年标准核估计图图4一7城镇居民2006年标准核密度估计...了 了一一图4一8农村居民2002年标准核密度估计图4一9农村居民2006年标准核密度估计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其信息消费都呈偏态分布,并且具有右拖尾的性质,大部分都落在密度函数的左尾,这是因为东部省份信息消费高,但这样的地区并不多,所以,数据分布较为离散且散落范围较广。并且从这几张图还可以简单地看到,2002一2006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的信息消费分布不断向右平移,平均水平不断提高,也就意味着我国居民的信息消费水平处于上升阶段。而同时,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分布图的波峰不断下降,意味着波峰对应的核密度不断减少,城镇居民由0.0012下至0.0008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87256
【学位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F224;F49;F124;F207
【部分图文】: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3一 5LNPGDP折线图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83一2007图3一 6LNIC折线图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83一2007以及《中国居民消费行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运用Eviews.O,对LNPGDP和LNIC两变量进行才DF检验,结果如下:
而中低收入地区基本上是中西部地区,分别对这两类地区进行分析。对农村地区的聚类分析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图4并按收入水平的聚类分析(农村地区)Height鬓鬓扮 扮找 找叮歌 1.J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4一6城镇居民2002年标准核估计图图4一7城镇居民2006年标准核密度估计...了 了一一图4一8农村居民2002年标准核密度估计图4一9农村居民2006年标准核密度估计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其信息消费都呈偏态分布,并且具有右拖尾的性质,大部分都落在密度函数的左尾,这是因为东部省份信息消费高,但这样的地区并不多,所以,数据分布较为离散且散落范围较广。并且从这几张图还可以简单地看到,2002一2006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的信息消费分布不断向右平移,平均水平不断提高,也就意味着我国居民的信息消费水平处于上升阶段。而同时,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分布图的波峰不断下降,意味着波峰对应的核密度不断减少,城镇居民由0.0012下至0.000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杰;康银劳;路遥;;投资和消费与GDP增长关系的泛柯布——道格拉斯模型研究[J];当代经济;2007年06期
2 陈燕武;夏天;;中国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消费区域性差异分析——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09期
3 胡振虎;傅爱民;;农村公共投资、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一个博弈论的分析框架[J];南方经济;2007年05期
4 赵卫亚;中国城镇居民文教消费的地区差异分析[J];统计研究;2005年01期
5 郑兵云;;中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的差异性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7年01期
6 吴绪亮,谢国斌;国内生产总值、投资与消费的协整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2年06期
7 张鹏;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比较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1年06期
8 卢小宾,张蕊;信息消费对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2年11期
9 贺修铭;信息消费概念的确立及其理论基础——兼论信息消费学的建设[J];图书情报工作;1996年04期
10 邓淇中;姚晓军;王克喜;;长江流域消费结构的长期均衡关系检验——基于面板单位根与面板协整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本文编号:28872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2887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