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政”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4 13:58
网络对于世界而言都是一个新事物,对于我国而言,网络问政也刚刚兴起。如何运用好这一媒介来更好地掌握民情、引导民意,从而促进政府决策更加民主、科学、高效,推动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还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网络问政在促进政府执政理念转变、提高政府执政效能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是面对复杂的网络世界,如何引导、规范网络问政,有效地利用民意,实现网络问政的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已变得异常重要。目前,作为刚刚起步的网络问政,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我国网民在年龄、学历、职业、城乡等结构存在失衡;网络资源分布不均衡即数字鸿沟;网民的非理性情绪宣泄甚至网络暴力行为;政府的回应性不强等阻碍网络问政良性发展的问题。在概述网络问政的广度、深度以及效度的基础上,找出网络问政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及其问题存在的成因。成因主要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法律监管的缺位与网络监督的乏力,网络本身的双刃性特征,非制度化的网络问政。为此,我们应该从观念上更新转变、制度上保障实施、技术上改进完善一不断适应网络问政的发展。具体而言:努力提升网民理性问政意识,如公共理性精神、公民主体意识;增强网民宽容、妥协等方面的问政能力;政...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网络问政”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网络问政的内涵
2.1.2 网络问政的特征
2.2 相关理论的启示
2.2.1 参与式民主理论
2.2.2 善治理论
2.2.3 公共领域理论
2.3 “网络问政”的评价标准
第3章 “网络问政”的现状
3.1 “网络问政”的广度
3.2 “网络问政”的深度
3.2.1 网民结构
3.2.2 网络问政渠道
3.3 “网络问政”的效度
3.3.1 网络问政有效地促进了政府执政理念的合理转变
3.3.2 网络问政增强了政府效能
3.3.3 网络问政强化了舆论监督
3.3.4 网络问政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第4章 “网络问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解析
4.1 “网络问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1 网络问政中网民结构的失衡
4.1.2 “数字鸿沟”
4.1.3 网民问政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4.1.4 政府回应性不强
4.2 “网络问政”中问题存在的成因
4.2.1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4.2.2 法律监管缺位和网络舆论监督乏力
4.2.3 网络的“双刃剑”
4.2.4 非制度化的网络问政
第5章 完善“网络问政”的措施
5.1 提升网民理性问政意识
5.2 增强网民问政能力
5.3 积极引导网民“网络问政”
5.3.1 注重培养“意见领袖”
5.3.2 充分发挥主流网络媒体的作用
5.4 构建“网络问政”长效机制
5.4.1 完善网上问政回应机制
5.4.2 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5.4.3 提倡实行网络实名制
5.4.4 构建政府网络发言人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探究——基于政府公信力视角[J]. 李斌.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1)
[2]中国人大代表“网络问政”现象透析[J]. 黄大熹,戴修殿.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3]论转型时期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J]. 邵宇. 行政与法. 2011(01)
[4]领导干部应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J]. 赵晖.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0(03)
[5]论“网络问政”及其良性发展的路径选择[J]. 赵红卫. 法制与社会. 2010(15)
[6]网络问政问题初探[J]. 杨宪福. 党史文苑. 2010(10)
[7]公众网络参与若干问题探析[J]. 杨成虎. 云南社会科学. 2010(03)
[8]网络问政——公共管理的创新形式[J]. 张尚仁. 云南社会科学. 2010(03)
[9]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网络政治暴力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 郭文辉. 法制与社会. 2010(11)
[10]网络问政时代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 王友洛,马欣,陈东辉. 学习论坛. 2010(03)
本文编号:3082317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网络问政”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网络问政的内涵
2.1.2 网络问政的特征
2.2 相关理论的启示
2.2.1 参与式民主理论
2.2.2 善治理论
2.2.3 公共领域理论
2.3 “网络问政”的评价标准
第3章 “网络问政”的现状
3.1 “网络问政”的广度
3.2 “网络问政”的深度
3.2.1 网民结构
3.2.2 网络问政渠道
3.3 “网络问政”的效度
3.3.1 网络问政有效地促进了政府执政理念的合理转变
3.3.2 网络问政增强了政府效能
3.3.3 网络问政强化了舆论监督
3.3.4 网络问政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第4章 “网络问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解析
4.1 “网络问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1 网络问政中网民结构的失衡
4.1.2 “数字鸿沟”
4.1.3 网民问政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4.1.4 政府回应性不强
4.2 “网络问政”中问题存在的成因
4.2.1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4.2.2 法律监管缺位和网络舆论监督乏力
4.2.3 网络的“双刃剑”
4.2.4 非制度化的网络问政
第5章 完善“网络问政”的措施
5.1 提升网民理性问政意识
5.2 增强网民问政能力
5.3 积极引导网民“网络问政”
5.3.1 注重培养“意见领袖”
5.3.2 充分发挥主流网络媒体的作用
5.4 构建“网络问政”长效机制
5.4.1 完善网上问政回应机制
5.4.2 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5.4.3 提倡实行网络实名制
5.4.4 构建政府网络发言人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探究——基于政府公信力视角[J]. 李斌.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1)
[2]中国人大代表“网络问政”现象透析[J]. 黄大熹,戴修殿.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3]论转型时期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J]. 邵宇. 行政与法. 2011(01)
[4]领导干部应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J]. 赵晖.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0(03)
[5]论“网络问政”及其良性发展的路径选择[J]. 赵红卫. 法制与社会. 2010(15)
[6]网络问政问题初探[J]. 杨宪福. 党史文苑. 2010(10)
[7]公众网络参与若干问题探析[J]. 杨成虎. 云南社会科学. 2010(03)
[8]网络问政——公共管理的创新形式[J]. 张尚仁. 云南社会科学. 2010(03)
[9]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网络政治暴力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 郭文辉. 法制与社会. 2010(11)
[10]网络问政时代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 王友洛,马欣,陈东辉. 学习论坛. 2010(03)
本文编号:30823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3082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