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发展、信息化水平与全要素碳生产率增长——基于门限效应的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服务业发展、信息化水平与全要素碳生产率增长——基于门限效应的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服务业发展 信息化水平 全要素碳生产率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 门限模型
【摘要】:基于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各省份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增长率,并利用面板门限回归方法,探讨在服务业发展与全要素碳生产率增长的关系中信息化水平的作用。结果表明:1中国多数省份实现了全要素碳生产率增长,多数省份的全要素碳生产率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非效率改进。2服务业发展对全要素碳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受到信息化水平的制约。当地区信息化水平低于一定门限值时,服务业发展对于全要素碳生产率的推动作用较为有限;而当地区信息化水平超过一定门限值时,服务业发展将对当地全要素碳生产率发挥更为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 天津理工大学国际工商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服务业发展 信息化水平 全要素碳生产率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 门限模型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30632,71403290)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ZZD-EW-06)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14YJCZH078) 2013年度天津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天津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YB13-48)
【分类号】:X196;F719;F49
【正文快照】: 3.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1引言经济增长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一个经济体的长期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即要素投入的增加与生产率的提升。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要素投入能力始终是相对有限的,因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永彬;王铮;;中国产业结构优化路径与碳排放趋势预测[J];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12期
2 张成;王建科;史文悦;李远;;中国区域碳生产率波动的因素分解[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10期
3 张巍钰;;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区域碳生产率的影响——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的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4 胡安俊;孙久文;;中国制造业转移的机制、次序与空间模式[J];经济学(季刊);2014年04期
5 吴晓华;李磊;;中国碳生产率与能源效率省际差异及提升潜力[J];经济地理;2014年05期
6 孙久文;胡安俊;;产业转入、转出的影响因素与布局特征——基于中国城市四位数制造业的分析[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7 李博;李清彬;;中国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地区差距的发展与解释——基于Shapley值分解方法[J];资源科学;2013年06期
8 林善浪;张作雄;刘国平;;技术创新、空间集聚与区域碳生产率[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05期
9 张丽峰;;基于DEA模型的全要素碳生产率与影响因素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3年03期
10 赵国浩;高文静;;基于前沿分析方法的中国工业部门广义碳生产率指数测算及变化分解[J];中国管理科学;201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文举;适宜技术理论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实证研究[D];武汉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玉敏;张友国;;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空间分解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2 李博;张文忠;余建辉;;服务业发展、信息化水平与全要素碳生产率增长——基于门限效应的实证研究[J];地理研究;2016年05期
3 李荣杰;张磊;赵领娣;;中国清洁能源使用、要素配置结构与碳生产率增长——基于引入能源和人力资本的生产函数[J];资源科学;2016年04期
4 孟明;牛东晓;许晓敏;;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源依赖度演进路径分解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6年03期
5 刘传江;胡威;;外商直接投资提升了中国的碳生产率吗?——基于空间面板Durbin模型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6年01期
6 袁媛;何军;;贸易成本、人力资本与我国出口制造业转移——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年02期
7 刘友金;曾小明;;中国工业空间格局的演变与集聚差异——基于EDSA和城市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6年01期
8 赵秀娟;张捷;;对外贸易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基于88个国家1992~2011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6年01期
9 李小平;王树柏;郝路露;;环境规制、创新驱动与中国省际碳生产率变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
10 张峰;肖文东;;京津冀产业转移与承接的金融支持问题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3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赵桂婷;基于人力资本传导机制的区域经济差异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2 赵小克;甘肃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3 李超;比较优势、适宜性技术进步与中国现代产业发展[D];暨南大学;2012年
4 姜雨;人力资本与技术选择适配性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5 张唯实;软投入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6 杨梦泓;知识产权保护、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11年
7 周彩云;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李莅;全球价值链中后发国产业的技术跨越[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安俊;孙久文;胡浩;;产业转移:理论学派与研究方法[J];产业经济评论;2014年01期
2 胡安俊;刘元春;;中国区域经济重心漂移与均衡化走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年12期
3 朱永彬;刘昌新;王铮;史雅娟;;我国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及其减排潜力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3年02期
4 赵国浩;高文静;;基于前沿分析方法的中国工业部门广义碳生产率指数测算及变化分解[J];中国管理科学;2013年01期
5 杨喜爱;崔胜辉;林剑艺;徐礼来;;能源活动CO_2排放不同核算方法比较和减排策略选择[J];生态学报;2012年22期
6 刘瑞翔;安同良;;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绩效变化趋势与因素分析——基于一种新型生产率指数构建与分解方法的研究[J];经济研究;2012年11期
7 徐大丰;;碳生产率的差异与低碳经济结构调整——基于沪陕投入产出表的比较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2年11期
8 孙广生;黄yN;田海峰;王凤萍;;全要素生产率、投入替代与地区间的能源效率[J];经济研究;2012年09期
9 匡远凤;彭代彦;;中国环境生产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经济研究;2012年07期
10 孙久文;彭薇;;劳动报酬上涨背景下的地区间产业转移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皋;费能云;;外商直接投资、自主创新与碳生产率增长[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年02期
2 黄文平,蔡伟宏;谈谈新的生产率测算方式──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再认识[J];经济导刊;2000年01期
3 马永红;陈清江;郑晓齐;;中国领先石化企业生产率增长动力探析[J];管理世界;2007年02期
4 皇甫樾;针织物和机织物的发展趋向[J];上海纺织科技;1981年06期
5 何铁峰;杨跃;;我国水泥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商业;2008年18期
6 李谷成;;转型期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分解、变迁与分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02期
7 D.尼尔森;陈尚文;;美国近期采矿生产率发展趋势[J];国外采矿技术快报;1987年34期
8 杨俊;陈怡;;基于环境因素的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6期
9 章上峰;李伟;;环境约束下的制造业生产率增长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06期
10 黄晏;美国和加拿大学者谈环境保护与生产率增长[J];国外理论动态;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剑;蒋萍;;生产率增长测算的半参数估计方法:理论综述和相关探讨[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7卷)[C];2006年
2 戴昌钧;;以生产率增长为导向,实现上海经济形态的转型[A];生产力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5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文集[C];2010年
3 王兵;张技辉;张华;;环境约束下中国全要素能源生产率研究[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4 干春晖;郑若谷;;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对中国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5 吴延瑞;;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新的估计[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3期[C];2008年
6 李小平;卢现祥;朱钟棣;;国际贸易、技术进步和中国工业行业的生产率增长[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2期[C];2008年
7 李强;聂锐;;能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省级工业生产率增长——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的实证研究[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陈超;陈涛;;HPC生产率模型的合成[A];四川省通信学会Ip应用与增值电信技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马述忠;冯晗;;开放环境下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效率变化与技术进步[A];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业产业安全[C];2010年
10 郑京海;胡鞍钢;;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1979-2001年)[A];经济学(季刊)第4卷第2期(总第15期)[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正信;生产率增长带来新问题[N];经济日报;2003年
2 文雪梅;美经济界开始警惕生产率增长放缓[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3 郎楷淳;IT为美国经济挑担子?[N];厂长经理日报;2001年
4 逢佳;美国生产率表现强劲为联储宽松政策提供空间[N];上海证券报;2008年
5 李宁燕;IT投资下降意味什么?[N];中国经营报;2001年
6 记者 袁蓉君;安永:提高生产率是释放中国经济潜力的关键[N];金融时报;2012年
7 本报华盛顿特约记者 李正信;美国生产率下跌引起总统关注[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王哲;安永:提高生产率是释放中国经济潜力的关键[N];中国贸易报;2012年
9 徐斌;美元走强意味着什么[N];中国财经报;2008年
10 戴昌钧;上海要主动向更高级经济形态转型[N];解放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韩国珍;结构变动对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金剑;生产率增长测算方法的系统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3 张充;吉林省农业生产率增长的驱动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何元庆;对外开放与生产率增长[D];浙江大学;2006年
5 程永毅;生产率增长、资源节约与污染减排[D];浙江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斌;江苏制造业结构变动与生产率增长的实证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熙;中国工业部门生产率变化与要素配置效应[D];复旦大学;2009年
3 陈清江;石化上市企业纯要素生产率增长动力分析[D];北京化工大学;2006年
4 张冬;效率资本对中国各地区工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D];湖北大学;2013年
5 陈昆;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生产率增长的实证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6 王伟;工业化与江苏区域农业生产率增长[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7 李鸿;在华FDI生产率溢出的省际差异及其门槛效应[D];山东大学;2009年
8 李思阳;实际有效汇率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陈錾宇;国内市场一体化、外部经济冲击与全要素生产率[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10 龚健健;区域集聚、环境污染及中国高耗能产业的生产率增长[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171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817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