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信息经济论文 >

产业融合下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分析——基于信息产业与制造业耦联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4 03:02

  本文关键词:产业融合下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分析——基于信息产业与制造业耦联的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产业融合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信息产业 制造业 空间集聚


【摘要】: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本文依据信息产业与制造业间的耦联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空间效应开展定量研究,并以此量化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和细化产业耦联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理及作用力度。结果表明:除广东省和江苏省外,我国信息产业与制造业间的耦联协调度属普遍不协调,归因于产业转型时期低下的耦联效率;区域产业耦联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表现出空间相关性及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致性,这得益于东部发达的经济体、中部"两型社会"的创新政策特权和"中部崛起战略"以及西部和谐的政府管制政策。综上,我国应深化产业的耦联效应;发挥省域高新技术的竞合优势;维护知识密集型高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而化解信息技术的空间壁垒、巩固政府的动态调节机制、模糊产业耦联边界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
【作者单位】: 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关键词】产业融合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信息产业 制造业 空间集聚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信息产业成长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共生演进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710730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研究——基于区域创新能力差异化视角”(项目编号:712731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知识溢出的区域技术创新驱动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耦联机制研究”(项目编号:71473109)
【分类号】:F49;F4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两化融合”新命题下的产业间呈交融性发展,作为“两化融合”的关键驱动力,信息产业与制造业的耦联也在不断推进。投入高、消耗大始终制约着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而制造业与技术密集型信息产业的融合,有利于信息产业先进的技术、生产方式综合运用于制造业的生产管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燕;徐妍;;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双门限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2年03期

2 胡汉辉,邢华;产业融合理论以及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2期

3 原毅军;耿殿贺;张乙明;;技术关联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研发博弈[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11期

4 李春梅;杨蕙馨;;中国信息产业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的省际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12年04期

5 张亚斌;金培振;沈裕谋;;两化融合对中国工业环境治理绩效的贡献——重化工业化阶段的经验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4年01期

6 乌家培;;正确处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J];经济研究;1993年12期

7 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年05期

8 谢康;肖静华;周先波;乌家培;;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质量:理论与实证[J];经济研究;2012年01期

9 陶晓红;曹元坤;齐亚伟;;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融合的空间计量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11期

10 支燕;白雪洁;王蕾蕾;;我国“两化融合”的产业差异及动态演进特征——基于2000-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实证[J];科研管理;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栋;万力;;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机制探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陈柳钦;;产业融合效应与促进我国产业融合的措施[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熊妍婷;黄宁;王华明;;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对外开放与能源技术效率提升[J];商业研究;2010年09期

4 晋盛武;王圣芳;;贸易与环境质量: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10期

5 邵全权;;中国保险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基于单方程估计和系统估计的实证研究[J];保险研究;2012年04期

6 荣幸;陈月;杨汇潮;;我国经济周期对非寿险承保周期的影响研究[J];保险研究;2012年04期

7 戴双兴;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8 陈柳钦;;产业融合的发展动因、演进方式及其效应分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向波;;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趋势的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7期

10 燕安;黄武俊;;FDI、人力资本与我国技术水平提升——基于DEA与VAR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江;;交易效率、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检验[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3 李鑫;姜照华;陈禹;;企业融合创新的国际化发展模式:以东软为例[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震;尤建新;马军杰;卢超;;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绩效影响动态效应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6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7 刘庆和;;1949-2008年贵州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基于灰色生产函数模型的核算[A];新机遇·新台阶·新跨越——数量经济学视野下贵州自我发展能力回顾与展望:2010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年会数量经济学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晓光;;信息企业的运营管理研究[A];信息经济与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志方;;长期经济增长下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研究——以人民币兑美元为例[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10 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单元媛;高技术产业融合成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宏霞;中国地方政府投资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周明海;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测度与机理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6 韩凤舞;贸易开放和金融开放的互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孙康慧;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创新体系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陈亮;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叶勇;广东利用外资质量的评估及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赵娟;中国经济波动研究:基于总量和产业层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升级路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杨巨;初次收入分配、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潜力[D];湘潭大学;2010年

4 张衍;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王花毅;文化产业聚集中的产业链关联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文姝曼;产业边界视角下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刘敏;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影响因素与关联效应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李薇;不安全感、预防性储蓄与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罗新伟;区域物流与TFP[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10 韩文婧;地方财政基础教育投入外部性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丽;范爱军;;空间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门限模型的非线性关联研究[J];财贸经济;2009年12期

2 屈小娥;;考虑环境约束的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再估算[J];产业经济研究;2012年01期

3 周振华;信息化及产业融合中的结构高度化分析[J];东南学术;2004年03期

4 万志博;;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实证分析与思考[J];东岳论丛;2009年06期

5 蔡艺;张春霞;;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福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9期

6 齐二石;陈君彦;刘亮;;IE+IT:工业工程与信息化集成的企业增效管理创新模式[J];工程机械;2009年11期

7 杨逢珉;张永安;;欧洲治理中贯彻“融合与趋同”的实践及其意义[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8 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2期

9 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4期

10 汪斌,余冬筠;中国信息化的经济结构效应分析——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7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叔莲;[N];人民日报;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马红;李朝军;李春伶;刘卫星;;超声评价Ⅱ型糖尿病患者心脏-血管耦联[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刘林;白国良;赵春莲;;空冷支架竖向混合结构平扭耦联地震反应分析[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康春松;陈亚东;李朝军;薛继平;;应用超声技术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血管耦联[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4 杨红军;彭凯润;胡三觉;宣力;;下肢疼痛:交感-感觉耦联现象[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张丽;包凌云;许亮;赵博文;王蓓;董蓓莉;;尿毒症患者心室-动脉耦联的超声定量评估[A];2012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佳曦;G蛋白耦联受体激动剂调节细胞膜PIP_2代谢及生理学意义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铁军;串联式主附结构体系耦联分析及隔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2 陈亚东;应用超声技术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血管耦联[D];山西医科大学;2013年

3 钱占松;电液伺服马达压力耦联同步驱动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4 张桂英;“酒精—沼气双发酵耦联”工艺影响因子探索与工艺优化[D];江南大学;2013年

5 杨海;基于胶体界面高效耦联原理制备柔强型粘合剂[D];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474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8474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1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