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资本论文 >

高储蓄与高房价:因果关系的再审视

发布时间:2017-11-05 17:30

  本文关键词:高储蓄与高房价:因果关系的再审视


  更多相关文章: 居民储蓄率 房价上涨 房地产政策 资金流量 预防性储蓄 房价波动 房地产经济 住房政策


【摘要】:我国大陆的高储蓄与高房价是两个令人关注的经济现象。一些学者认为高房价导致了居民的预防性储蓄,从而推高了中国大陆的储蓄率,这种观点既违背了传统的财富效应,也与国际经验相悖。基于2000年至2012年资金流量表的相关数据研究发现,居民储蓄的变动只能解释我国总储蓄上升的35%。进一步利用我国大陆3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分别建立静态、动态、空间面板、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房价与居民储蓄之间的关系后发现,房价的上升会提升居民储蓄的说法无法得到实证检验的支持。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10JZD0025) 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12YJA790206)
【分类号】:F832.22;F299.23
【正文快照】: 一、引言中国的高储蓄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其原因也一直是众说纷纭[1-2]。众多文献从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高增长下的习惯形成、收入不平等、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导致的预防性储蓄,以及早年的饥荒经历导致的偏爱储蓄等不同角度对高储蓄率的成因进行了解释[3-7]。陈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新华;曹永福;;从资金流量表看中国的高储蓄率[J];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06期

2 汪伟;郭新强;;收入不平等与中国高储蓄率:基于目标性消费视角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1年09期

3 万广华,张茵,牛建高;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与中国居民消费[J];经济研究;2001年11期

4 李扬;殷剑峰;;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1992—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7年06期

5 何立新;封进;佐藤宏;;养老保险改革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中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8年10期

6 程令国;张晔;;早年的饥荒经历影响了人们的储蓄行为吗?——对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一个新解释[J];经济研究;2011年08期

7 陈彦斌;邱哲圣;;高房价如何影响居民储蓄率和财产不平等[J];经济研究;2011年10期

8 赵西亮;梁文泉;李实;;房价上涨能够解释中国城镇居民高储蓄率吗?——基于CHIP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4年01期

9 陈斌开;杨汝岱;;土地供给、住房价格与中国城镇居民储蓄[J];经济研究;2013年01期

10 陈利平;;高增长导致高储蓄:一个基于消费攀比的解释[J];世界经济;2005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玲;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4年20期

2 罗云开;申睿波;;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2010年09期

3 胡宝娣;汪磊;;基于分位数回归的我国居民消费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1期

4 翁小丹;江悠悠;李茂琴;;论发展保险业与缓解当前流动性过剩[J];保险研究;2007年12期

5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宏观经济分析课题组;殷剑峰;;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分析[J];保险研究;2008年01期

6 屈路;;对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原因的深层思考——基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J];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7 史清华;卓建伟;;Civilian Loan Marke Needs Regul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exemplified by 3,331 farming households from Shanxi,Hubei,Henan,Jiangsu and Jilin Provinces[J];China Economist;2007年03期

8 闫坤;鄢晓发;;Frugality and overspending:sources of Sino-U.S.economic imbalances[J];China Economist;2009年03期

9 樊纲;魏强;刘鹏;;China’s internal and external economic imbalances and fiscal reform[J];China Economist;2010年01期

10 王毅;石春华;;A comparison of Chinese,U.S.savings rates[J];China Economist;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yN;阎开;;医疗保险与耐用品消费——一个基于微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A];金融危机:监管与发展——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09[C];2009年

2 郑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与拉动农村内需——一个来自于中国农村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A];保险、金融与经济周期——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0[C];2010年

3 张伟;王田;;不确定性与消费行为[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9年

4 李凌;王翔;;中国城乡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5 李文溥;肖正根;;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董昀;;体制转轨与中国经济波动形态的变化[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谢攀;;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李稻葵;徐翔;;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其动力研究[A];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总第45期)[C];2012年

9 王红领;唐军;;工资水平与企业研发投入 基于2000-2004年间232家工业企业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A];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汇编[C];2013年

10 敖翔;;住房权对家庭消费、储蓄和主幸福感的影响:来自中国的证据[A];第五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杨光;哈罗德模型难题的破解及其对中国内需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欣欣;经济转型期的居民储蓄行为与经济增长[D];南开大学;2010年

4 吴建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政策效果和经济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唐志军;地方政府竞争下中国之“谜”的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周明海;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测度与机理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7 张奎;银行卡对消费促进作用的实证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8 徐圣;中国劳动收入比重变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徐索菲;中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变动及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馨月;基于收入变迁的城镇居民乘用车需求演化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鸿志;中国高企业储蓄原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2 戴薇;收入差距的成因以及对我国居民消费率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3 杨巨;初次收入分配、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潜力[D];湘潭大学;2010年

4 吕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居民消费[D];湘潭大学;2010年

5 何长华;江西居民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谷雪;我国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戴劲;和谐社会下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孙磊;劳动者收入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0年

9 丁鸣杰;基于企业高储蓄的分析谈扩大消费问题[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李薇;不安全感、预防性储蓄与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乾;;两种就业类型农民工工资收入差距的比较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06期

2 汪伟;;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决定因素——基于1995-2005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8年02期

3 陈利平;最优货币数量与消费攀比[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郑思齐;师展;;“土地财政”下的土地和住宅市场: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5 严善平;;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人员流动及其决定机制——兼析大城市的新二元结构[J];管理世界;2006年08期

6 严善平;;人力资本、制度与工资差别——对大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年06期

7 万向东;;农民工非正式就业的进入条件与效果[J];管理世界;2008年01期

8 章元;陆铭;;社会网络是否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J];管理世界;2009年03期

9 Sylvie Démurger;Martin Fournier;李实;魏众;;中国经济转型中城镇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不同部门职工工资收入差距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9年03期

10 张明;透视中国居民高储蓄现象:效率损失和因素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兴安;;不能“妖魔化”中国储蓄率和投资率[J];金融博览;2009年09期

2 周炯;韩占兵;;我国高储蓄率决定因子的实证分析[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3 彭志远;;我国合理宏观储蓄率的测算[J];经济经纬;2007年05期

4 陈璋;李学林;;中国式储蓄率波动趋势的实证研究——一个基于中国宏观经济基本假设的结构模型[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11期

5 柳文;;合理降低高储蓄率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J];决策与信息;2010年04期

6 陈如;李杏;;人口结构变动与中国城乡居民储蓄率[J];学海;2010年03期

7 贾健;徐展峰;葛正灿;陈森;;我国高储蓄率现象的原因及其实证[J];金融与经济;2011年12期

8 张宏亮;王媛;;中国储蓄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西部金融;2012年06期

9 范亚舟;;收入不平等与储蓄率关系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10 王凌远;;应对金融危机背景下降低储蓄率之我见[J];金融管理与研究;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贺菊煌;;储蓄率:基于寿命不确定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4卷)[C];2003年

2 贺菊煌;;储蓄率:基于寿命确定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6卷)[C];2005年

3 刘明;朱斌;;基于永久收入假说的中国储蓄率研究——中国城乡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赵振全;于震;刘淼;;中国金融发展、储蓄率与经济增长间的动态影响机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9卷)[C];2008年

5 贺菊煌;;流动性条件对社会储蓄率的影响——基于确定寿命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8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立良;周小川:将降低储蓄率拉动内需[N];商务时报;2009年

2 央讯;周小川:结构调整的最优选择是扩大居民消费[N];上海金融报;2009年

3 李一戈;高储蓄率与房价[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4 傅勇;中国式失衡并非“不治之症”[N];上海金融报;2010年

5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作者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河过了一半,对岸的景象很清楚[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 李扬;公平收入分配应成为宏观经济政策核心[N];社会科学报;2007年

7 本报评论员 唐学鹏;以鼓励投资解决经济失衡[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8 本报记者 吴芳兰;投资城镇化[N];上海证券报;2009年

9 李慧 整理;涨工资:就能扩消费吗[N];光明日报;2012年

10 本报评论员 张立伟;改变居民收入增速“垫底”现象[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纯雄;中国最优储蓄率的决定及宏观经济效应[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隋雯霞;中国企业高储蓄率的成因后果和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2 余鹏程;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私人储蓄率下降之谜[D];复旦大学;2011年

3 曹进宇;中国高储蓄率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姜伟;我国最优储蓄率与社会养老保险关系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5 袁莎莎;预期寿命对储蓄率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2年

6 刘惟卓;性别比变化对储蓄率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3年

7 代双;基于EBA模型的我国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8 刘妍君;内生储蓄率视角下人口老龄化经济效应的动态CGE模型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9 郭大昊;储蓄率、人口结构与收入增长率[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吉馨;人口结构、不确定性与中国的高储蓄率[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452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11452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4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