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资本论文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博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09-21 09:15

  本文关键词:人力资本与技术选择适配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年

人力资本与技术选择适配性研究

姜雨  

【摘要】:技术是国家或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形成核心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开放的经济发展环境,使得技术后发国家和企业可以通过引进、模仿先进技术实现技术进步。所选择的技术是否适宜,则是影响引进技术能否被充分吸收、应用并融入原有技术体系,进而实现技术改进及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人是技术吸收和技术创新过程的绝对主体,因此人力资本水平对于选择技术的适宜性具有重要影响。有鉴于此,本文以人力资本与技术选择适配性为主题,重点回答了两个大问题,即“技术选择为何要与人力资本适配”以及“人力资本如何与技术选择适配”。 针对第一个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解答。①通过综述适宜技术理论的研究成果,全面分析了技术适宜性的影响因素。②深入分析了技术选择与人力资本的动态适配机理。在全面分析了技术选择与人力资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技术选择与人力资本相互作用机理模型和动态适配模型,指出:第一,技术选择与人力资本要彼此适配,这样才能实现技术与人力资本组合的边际生产率最大化;第二,技术选择与人力资本的适配关系具有动态演化性质,即二者间的适配不仅是某一时点的静态契合,更是动态发展过程中的持续匹配。对此,实践中要充分考虑并适当加以利用。③探讨了技术差距与人力资本约束下的技术选择决策。外生技术与人力资本之间可能出现适配或不适配的不同结果,这意味着,技术引进只是一定条件下的适宜选择。而技术差距是影响二者适配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且技术差距与技术溢出效应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也即,对于技术引进而言,存在技术差距的适宜范围。据此,本文构建了人力资本-技术差距约束下的技术选择决策模型,针对人力资本水平和技术差距的不同组合,提出了适宜技术引进或进行自主创新的技术选择决策。 选择适宜的技术固然重要,但是,对引进技术进行吸收、应用、改进和创新,并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能力更为重要。它既影响了引进的外生技术的适宜性,又决定了技术进步的方式和效率,同时也是技术选择决策效果的具体体现。因此,本文从技术能力形成和提升的角度回答“人力资本如何与技术选择适配”。相应回答也分三个方面。①分析了人力资本结构与技术能力提升的适配机制。技术能力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简单仿制能力、创造性模仿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它们的具体构成、形成条件以及形成中的知识转换过程,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人力资本有着不同的要求。在重新定义了与技术能力提升直接相关的技术型人力资本及其子类的基础上,以技能型人力资本(记为S)、研发型人力资本(记为R),以及对技术能力形成、提升具有决策和支持作用的企业家人力资本(记为E),在不同阶段技术能力形成中重要性的相对变化,刻画了与技术能力从仿制能力→创造性模仿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过程,相适宜的人力资本结构,即S﹥R﹥E→R﹥S﹥E→R﹥E﹥S。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人力资本结构与技术能力提升的适配发展模型,并提出了以人力资本结构优化,,适配并促进技术能力提升的机制。②构建了有效的技术型人力资本的运营模式。目的在于提升技术型人力资本的存量水平并激发其能量转换,以促进技术能力提升,适配高水平的技术选择。结合技术型人力资本的特征,提出:采取以内部开发为主的策略获取技术型人力资本;采用适当措施和适合的途径,开发技术型人力资本并提升其人力资本专用性;根据技能型人力资本与研发型人力资本的不同特点,采取适宜的薪酬激励方式。③提出依托低技能人力资本形成技术能力,并利用企业内部价值链上价值活动的相互影响作用,形成竞争优势、促进技术能力升级的现实解决方案。具体地说,通过技术分解实现以低技能劳动力替代机器设备和高技能劳动力的目的,这样既能够降低资金成本,又能够充分利用低技能劳动力资源及其成本优势,形成技术能力;与此同时,充分利用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即某项活动的技术选择会使得相关价值活动的要素禀赋结构发生变化,着意培养优势环节,并促进要素持续积累和结构优化,进而促成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技术能力的提升。 围绕人力资本与技术选择适配性的研究主题,本文不仅分析了二者为何要适配,也提出了如何适配的实现途径和方法。因此,在构建了一个人力资本与技术选择适配性的全面理论分析框架的同时,也为技术选择和人力资本投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49.2;F124.3;F22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梓薇;刘铁忠;;中国汽车整车制造业FDI挤入挤出效应研究——基于产业安全视角的实证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张若雪;;人力资本、技术采用与产业结构升级[J];财经科学;2010年02期

3 林毅夫,董先安,殷韦;技术选择、技术扩散与经济收敛[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06期

4 余典范;;适宜技术理论研究综述[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2期

5 易先忠;;技术差距双面效应与主导技术进步模式转换[J];财经研究;2010年07期

6 陆长平;对新古典经济学技术选择“悖论”的理论反思[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03期

7 安同良;企业技术能力:超越技术创新研究的新范式[J];当代财经;2002年01期

8 杨新铭;罗润东;;技术进步、工资差距与人力资本形成[J];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05期

9 刘雅南;邵宜航;;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与技术选择——中国的工业化和可持续增长探讨[J];东南学术;2009年04期

10 赵英;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涛;技术进步与工资差距[D];复旦大学;2003年

2 朱秀梅;知识溢出、吸收能力对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邝小文;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人力资本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4 鞠晓伟;基于技术生态环境视角的技术选择理论及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朱国文;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6 黄茂兴;论技术选择与经济增长[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杨文举;适宜技术理论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实证研究[D];武汉大学;2006年

8 马振华;我国技能型人力资本的形成与积累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 孔宪香;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人力资本激励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姜红;基于技术关联性视角的产业创新模式与技术选择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凌小萍;技术发展的社会选择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2 韩莉莉;基于技术转移的企业技术能力增长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3 莫淑华;企业技术选择的评价与决策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4 尹永威;跨国公司在华汽车产业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5 李云赟;企业技术差距评价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6 杨彬;异质型人力资本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峰;;论公司的出资形式和出资监管[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2 孙敏;对国有企业建立经理股票期权制度的思考[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3 孙雪;;论管理型人力资本的激励[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李朝林;论人力资本优先投资战略[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5 钱士茹;转轨时期企业家成长的基本模式及战略性定位[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6 万军;;外商直接投资对安徽制造业的溢出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徐谷波;;教师薪酬制度设计中人力资本因素的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曾铁;教育是经济持续和强劲发展的基础[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9 周忠华;;实践教学:学业和就业(创业)的基础[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10 温志辉;;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江;;交易效率、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检验[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曹正汉;;弱者的产权是如何形成的?——中国被征地农民的“安置要求权”向土地开发权演变的原因[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3 陈年红;张焕明;;追赶战略、人力资本与地区经济增长趋同[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4 陈恒;王蕾;;东北亚地区跨国企业技术学习模式分析[A];建设东北亚和谐国际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徐小力;吴国新;刘秋爽;;现代仪器制造的柔性化集成开发研究[A];2011下一代自动测试系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方华;李守芹;;FDI技术溢出、智力资本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盛亚;裘克寒;;浙江制造业技术转型路径选择的实证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王玉明;刘湘云;;我国科技社团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康纪田;;论矿业安全供给主体的私人性趋向——基于法经济学的研究视角[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柳智毅;;澳门高层次人才的开发与梯队培养[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漆振光;新时期我国竞技武术人才资源开发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刘文菁;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姜海光;国有控股企业所有权边界与财务战略取向[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宋美丽;我国东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赵玉娟;服务业FDI对中国的经济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崔霞;职业经理人培训效果综合评估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文妮;老挝对外贸易影响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9 周龙;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与绿色GDP的建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10 彭国华;我国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永木;人力资本对农村家庭贫困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胡纯;基于社区发展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凤兰;湖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惠兵;阻尼脉动干扰床分选机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燕;区域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卢红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齐自琨;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杨荧彬;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模式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9 朱文晶;国际进口、外国直接投资、外国专利申请与我国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哲丽;FDI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冬梅;试析在华FDI的技术转让与“外泄”[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孙小礼;“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现实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3 杨强,王知桂;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J];北方论丛;1999年06期

4 王东升,滕晋,于梅;经济全球化与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三点思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王玉灵,夏国平;产业结构调整中技术选择的机制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赵丛敏;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初步研究[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昌盛;科技进步对就业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卢乃桂,操太圣;中国改革情境中的全球化: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现象透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9 崔玉平;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10 孙蚌珠;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就业的产业结构变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龚育之;[N];中国文化报;2002年

2 周天勇;[N];光明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世涛;技术创新的制度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2 魏立萍;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3 宋泓明;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姚志坚;技术跨越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5 张治河;面向“中国光谷”的产业创新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6 江永红;中国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人力资本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7 汤光平;经济转型中的人力资本形成与转化[D];浙江大学;2004年

8 王齐;环境管制促进技术创新及产业升级的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鲁志国;广义资本投入与技术创新能力相关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王瑞泽;制度变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志刚;全球化环境下赢得后发优势——我国制造业的二次创新战略[D];浙江大学;2002年

2 尹术飞;技术引进机理及武汉市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3 杨坤;论中国技术引进机制[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4 韩静;我国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的协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5 杨柳;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与东道国技术引进的关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6 孙青;电缆公司铜线分厂一线员工激励机制研究与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7 杜静;基于知识整合的企业技术能力提升机理和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8 胡文斌;高新技术企业核心能力评价与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9 李勇刚;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10 程世琪;基于产业竞争力的产业技术体系构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洪春,王金营;女性人力资本的经济社会效益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2 郭泓,马莉;人力资本概念辨析及其投资的意义[J];延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3 林融;从人力资本及产权理论透视“知识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4 李乔;论人力资本积累战略[J];长江论坛;1999年04期

5 曹纪刚 ,毛志龙 ,吴妹琳 ,薛春竹;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运营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J];求实;2002年S2期

6 马新建,时巨涛;人本管理功能与人力资本属性[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靳文志;人力资本应译成人才资本[J];中国人才;2003年05期

8 胡鞍钢,熊义志;大国兴衰与人力资本变迁(续完)[J];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9 侯力;劳动力流动对人力资本形成与配置的影响[J];人口学刊;2003年06期

10 赵延东;人力资本、再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建设[J];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年红;张焕明;;追赶战略、人力资本与地区经济增长趋同[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王飞鹏;曹秀华;;人力资本利润分配权的理论探讨[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二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第三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论文集(2002)[C];2002年

3 李哲;丁士军;;江汉平原农户教育收益率分析[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李哲;丁士军;;农村教育收益率实证分析 以湖北五县为例[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钱士茹;丁铭晨;;企业家人力资本与企业持续成长——以江汽集团为例[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大刚;闫晋斐;;影响企业家成长因素的研究综述[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7 尹春华;尹红生;;BP神经网络对劳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的预测[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春艳;刘海波;;建立以人力资本为条件的转让权及其制度创新[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下)[C];2001年

9 曾小舟;;终身教育体系中人力资本投资的动力分析[A];科学发展观与成人教育创新——2004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Ⅰ)[C];2004年

10 高素英;赵曙明;张艳丽;;战略人力资本与企业竞争优势关系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赖德胜;[N];北京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徐皓;[N];深圳特区报;2007年

3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人口经济系 张新岭;[N];中国人口报;2007年

4 李建奎;[N];中国信息报;2008年

5 广安市政协委员、岳池县石垭中学校长 王泽全;[N];四川政协报;2010年

6 通讯员 庄加灵;[N];中国人事报;2006年

7 李长安;[N];上海证券报;2006年

8 本报评论员 张立伟;[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9 张宗和;[N];中国财经报;2008年

10 蓝 颉;[N];济南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雨;人力资本与技术选择适配性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2 霍连明;高技能型人才能力建设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黄凤;基于人力资本的国有林区森工企业薪酬体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4 车卡佳;高校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5 魏立萍;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6 刘冬梅;我国高新区科技人力资本生态拟合度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钟庆才;人力资本产权与实现机制分析[D];暨南大学;2002年

8 石高宏;企业的性质:从企业家角度的透析[D];西北大学;2004年

9 邱丰;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本投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丽红;基于知识资本放大原理的咨询项目知识共享路径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俊芳;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贵州财经学院;2010年

2 张志勇;市场里的企业:一个由各类人力资本共同订立的特别合约[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3 李雪峰;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4 许震;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5 张中华;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本开发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6 何燕;人力资本提升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7 邹奕杰;人力资本与服务业企业国际化程度的关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孟欣;我国人力资本增值状态与对策[D];青岛大学;2004年

9 徐卓;广东产业结构升级与人力资本协调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李坚松;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人力资本与技术选择适配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92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1192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3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