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六普数据的中国流动人口住房状况的空间格局
本文关键词:基于六普数据的中国流动人口住房状况的空间格局 出处:《地理研究》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流动人口 住房状况 空间格局 六普数据 中国
【摘要】:住房是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实现市民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采用住房拥有率、租住房率、住房面积指数、住房不受干扰指数、住房质量指数和住房费用指数6个指标考察流动人口的住房状况,并综合运用数理统计、空间自相关和系统聚类法揭示流动人口住房状况的属性特征、空间分布与集聚类型。研究发现,与城镇常住人口相比,流动人口的住房状况较差。从空间分布看,流动人口住房状况的各项指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在空间分布上不仅存在集聚现象,而且有明显的集聚中心。研究结果还表明,流动人口住房条件综合状况可划分为较好、中等、中等偏下、较差4级类型区,在全国尺度上的空间分布除个别类型外具有团块聚合的结构特征。在考虑社会公平的前提下,应分类解决不同类型区域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
[Abstract]:Housing is the flow of population into the city, the key problems must be solved to realize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sixth census in 2010, the homeownership rate of rental housing, housing area index, housing is not disturbed by the housing index, quality index and the cost of housing refers to the 6 indexe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housing situation, and comprehensive the use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ttributes revealed the housing situation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d cluster analysis,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agglomeration types. The study foun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urban resident population,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of poor housing conditions. From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indicators of the housing situation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space agglomeration phenomenon, not only in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luster center obviously.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housing conditions can be divided into high, medium, medium On the other h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worse 4 level type on the national scale has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ggregated aggregation except for some types. Under the premise of considering the social equity, we should classify and solve the housing problem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 different regions.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基金】:福建省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一般项目(2013R06) 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0C16)
【分类号】:F299.23;F249.21
【正文快照】: 1引言随着流动人口群体的日益壮大,社会各界愈来愈关注这一群体的未来发展,其中促进这一群体定居城市进而实现永久性迁移成为政策的着力点之一[1-2]。住房作为衡量社会排斥和社会融入的重要指标[3],是影响流动人口永久性迁移决策的关键因素[4],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城市融入和市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友琴;易成栋;;户口、迁移与居住分异——以武汉为例的实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6期
2 魏立华,闫小培;“城中村”:存续前提下的转型——兼论“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J];城市规划;2005年07期
3 朱宇;林李月;;流动人口的流迁模式与社会保护:从“城市融入”到“社会融入”[J];地理科学;2011年03期
4 顾朝林,王法辉,刘贵利;北京城市社会区分析[J];地理学报;2003年06期
5 宋伟轩;吴启焰;朱喜钢;;新时期南京居住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学报;2010年06期
6 刘望保;闫小培;曹小曙;;转型期中国城镇居民住房类型分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CGSS(2005)的分析[J];地理学报;2010年08期
7 李志刚;;中国大都市新移民的住房模式与影响机制[J];地理学报;2012年02期
8 周春山,陈素素,罗彦;广州市建成区住房空间结构及其成因[J];地理研究;2005年01期
9 李志刚;刘晔;陈宏胜;;中国城市新移民的“乡缘社区”:特征、机制与空间性——以广州“湖北村”为例[J];地理研究;2011年10期
10 蒋耒文,庞丽华,张志明;中国城镇流动人口的住房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谦;吴昊潼;;广州城中村改造的问题和改造可行性模式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3期
2 朱晓娟;孙婧;;基于郊区城市化理论的萌芽型城中村研究——以兰州市西果园镇柴家河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3 冯春梅;;家庭迁移视角下的农村女性转移[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2期
4 傅明先;;城中村改造与生态城市建设[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10期
5 侯慧丽;李春华;;北京市流动人口住房状况的非制度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6 焦若水;胡浩;;城市社会空间的扩展:北京奥运会的城市社会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12期
7 吴炜;朱力;;农民工住房福利现状与政策走向——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的视角[J];长白学刊;2012年02期
8 汪国华;;社会转型期我国流动人口的现状及管理新构想[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杨卡;;新城住区邻里交往问题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唐梅;;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转制社区及其研究[J];上海城市管理;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顺;郭小弦;;合法性机制、市场化改革与城市居民医疗负担水平差异[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优秀论文[C];2009年
2 孙林;曾学龙;;城中村快速改造的动力机制探析[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3 张小平;柳林;;城市规划的社会职能——以新生代农民工居住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肖作鹏;王小琦;李凯;;非正规城市化与非正规商业空间形态及形成机制——以深圳市平山村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应巧艳;;基于社会稳定角度分析城中村失地农民的市民化——以台州市黄岩区柔桥村为例[A];“关注省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6 王启富;史斌;;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顺;郭小弦;;合法性机制、市场化改革与城市居民医疗负担水平差异[A];道路 创新 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暨陕西省社会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社会保障与就业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杨强;;福建省(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福建师范大学代表论文集[C];2006年
9 李郇;徐现祥;罗诗媚;;“土地租金剩余”对城市化行为的激励分析[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10 孙昊;;低收入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结构分布特征——以北京市为例[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丹;制度变迁背景下上海居住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新;城中村改造中的利益群体冲突[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婷;中法移民聚居区更新政策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熊凤水;流变的乡土性:移植·消解·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兰景力;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完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6 唐梅;城市化进程中转制民族社区建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魏霞;夕阳下的胡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史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距离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9 吴春;大规模旧城改造过程中的社会空间重构[D];清华大学;2010年
10 杜辉;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动态演化:结构与差距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伍悦;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消费需求的税收政策选择[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黄冠华;福建省流动人口管理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3 赵维维;“城中村”人口的“城市隔离”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4 李璐伊;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条件和意愿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5 张娴;来沪人员社区服务需求与供给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胥志彪;昆明城中村更新机制的规划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陶柯妃;昆明城中村改造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基础设施的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郭欣欣;流动人口就业与收入社会保护现状及其影响机制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郭笑;城市居民住房消费的差异性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刘勇;济南市居住空间分异度的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思斌;体制改革中的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2 空竹;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理论政策与实践的发展(上)[J];北京房地产;1996年10期
3 空竹;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理论政策与实践的发展(中)[J];北京房地产;1996年11期
4 空竹;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理论、政策与实践的发展(下)[J];北京房地产;1996年12期
5 周尚意,朱立艾,王雯菲,范芝芬;城市交通干线发展对少数民族社区演变的影响——以北京马甸回族社区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6 虞蔚;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与规划[J];城市规划;1986年06期
7 张兵;关于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对我国城市规划若干影响的研究[J];城市规划;1993年04期
8 敬东;“城市里的乡村”研究报告——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中心区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对策[J];城市规划;1999年09期
9 吴启焰,崔功豪;南京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城市规划;1999年12期
10 董昕;城市住宅区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城市规划;2001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张翼;[N];北京日报;2010年
2 陆学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早报特约评论员 于建嵘;[N];东方早报;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北川;积极推进住房制度改革的举措及经验[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01期
2 赵升;马润生;;农民工住房状况及对策的实证研究——以长沙市区为例[J];民族论坛;2008年07期
3 许秀林;关于南通市职工住房状况的调查报告[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4 尹银;周俊山;张天骄;;住房对城市老年人家庭代际支持的影响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0年02期
5 游惠雯;北京市居民住房状况与房改意向调查及启示[J];北京统计;1997年02期
6 刘金塘;北京市海淀区城镇居民住房状况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1996年S1期
7 董海军;高飞;;承继与变迁:城市住房功能分析[J];城市问题;2008年09期
8 易成栋;;城镇家庭住房状况的影响因素——基于Logit模型和6城市“五普”数据的实证研究[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9 易成栋;;户口、迁移与我国城镇家庭住房状况——基于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实证研究[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黄敬斌;;十八世纪以降江南居民的住房消费[J];浙江学刊;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立群;宗跃光;彭向峰;王如三;;城市化进程中的进城务工人员住房问题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齐军翰;;原铁路直属地区职工住房调查[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中部地区物流产业体系建设论坛专辑[C];2008年
3 刘东燕;;2003年广西居民生活质量调查[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4 顾嘉禾;顾乐鸣;;南通市随访农村老人居住情况及其思考[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顾嘉禾;顾乐鸣;;南通市随访农村老人居住情况及其思考[A];江苏农村养老工作探索——江苏农村养老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4年
6 邓宁华;陈华康;;下沙村的居住分化[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罗景华;冯海琴;;湖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住房问题的实践和思考[A];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论文集[C];2006年
8 赵晓飞;刘启会;;农民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及评价——基于湖北省的调查数据[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郭强华;朱翔君;俞金妹;;会计教师压力、生存状况及幸福指数调查——来自15省市600份网络调查数据[A];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吴宏姣;;新中国成立60周年农民幸福指数调查[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肖岚;我市将调查城镇居民住房“家底”[N];南京日报;2007年
2 记者 朱蓓宁;市区开展住房状况调查[N];南通日报;2008年
3 记者 韩红新;摸底兰州市民住房状况[N];兰州日报;2006年
4 刘罡;昆明人均住房已达到30平方米高于全国的水平[N];云南政协报;2008年
5 李明华 蒋益锋 本报记者 许静凯;老市区户均有房1.11套人均居住面积23.4平方米[N];杭州日报;2007年
6 阮树滨;哈尔滨5年内再建25万套住房[N];黑龙江经济报;2007年
7 记者 霍群珍;房价增幅有望减缓[N];黄石日报;2007年
8 本报评论员;“两增”举措加快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N];青岛日报;2007年
9 陈成智;农民工住房状况将有所改善[N];海南日报;2007年
10 记者 高文华 连洁 周昕林;昔日平房栖身 今日广厦安居[N];中国石油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洪芳;新生代农民工住房状况及改善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李祥德;福厦泉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问题及内部差异[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曹莹;苏南外来农民工住房状况的调查和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宋艳;住房权保护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5 连宏萍;空间的转换:一项对失地农民住房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6 向异之;武汉地区高校教师住房消费行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7 赵升;人力资本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8 韦波;农户宅基地复垦及安置意愿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9 张旭阳;户主职业视角下的中国城镇家庭住房差异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10 李园园;试析维多利亚时期伦敦工人阶级住房问题及政府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603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1360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