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资本论文 >

城市间相互作用力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影响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发布时间:2018-03-21 15:12

  本文选题:武汉城市圈 切入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出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提升是缓解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矛盾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城镇化的重要形式,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科学认识城市间相互作用力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对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城市圈为案例区,在采用引力模型测算城市间相互作用力和采用C-D生产函数测算各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构建逐步回归模型,将城市间相互作用力引入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分析框架,以解析城市间相互作用力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城市间相互作用力是影响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重要因素之一,与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成正相关;(2)城市间相互作用力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在不同城市间有较大的差异;(3)将城市间相互作用力引入到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解释模型,可以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变化的解释能力,形成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科学认识.
[Abstract]: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construction land use is the key to alleviate the contradiction of land use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At present, China is in the stage of rapid urbanization, and urban agglomer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rm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i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los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scientifically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ities on the efficiency of land use for construction purposes. Taking Wuhan City Circle as a case stud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use. On the basis of calculating the interaction force between cities by gravity model and using C-D production function to calculate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a stepwise regression model is constructed,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ities is introduced into 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construction land use efficienc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itie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efficiency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use.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ities on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construction land has great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cities. 3) the interaction force between cities is introduced into the interpretation model of the efficiency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use. It can improve the explanation ability of the change of the construction land use efficiency and form th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struction land use efficiency.
【作者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109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CGL09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YJC790121)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0CDB0510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0CB950904)
【分类号】:F299.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荣;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论[J];城市规划汇刊;1995年04期

2 肖光明;;珠江三角洲九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05期

3 闫卫阳;王发曾;秦耀辰;;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模型的演进与机理[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4期

4 薛领,杨开忠;基于空间相互作用模型的商业布局——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5年02期

5 张虹鸥,叶玉瑶,罗晓云,叶树宁;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6期

6 刘国旗;多重共线性的产生原因及其诊断处理[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7 谈明洪,李秀彬,吕昌河;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中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及其对耕地的占用[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4年12期

8 姜博;修春亮;陈才;;辽中南城市群城市流分析与模型阐释[J];经济地理;2008年05期

9 王家庭;季凯文;;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34个典型城市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09年07期

10 刘传明;李红;贺巧宁;;湖南省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差异及优化对策[J];经济地理;2010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加来;胡百红;任志安;;皖北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范围的测度[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2 杨剑;魏雅丽;王立国;喻光明;;区域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0期

3 雷均;郑钦玉;张云兰;罗明亮;;重庆市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3期

4 储佩佩;董雪;高琨;付梅臣;;中国城市土地扩张研究与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5 陈春;冯长春;;城镇用地增长的政府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8期

6 周璞;张文新;庄力;黄合;;北京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效率及其影响机理研究——以丰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7 阿里木江·卡斯木;安瓦尔·买买提明;;近40a来基于低分辨率遥感数据和GIS的全球城市时空变化研究[J];冰川冻土;2012年01期

8 彭建超;丁芳;;欧盟经济与环境关系问题浅议——基于经济发展、能源消耗与温室气体排放的统计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6期

9 蒋涌;;广州:基于互换模型的越秀老城区改造[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07期

10 陈世权;;城市规划要重视对土地经济的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铭杰;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与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汤怀志;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刘玲;功能平衡目标下城市住宅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张恒义;中国省际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吴一洲;转型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重构效应[D];浙江大学;2011年

6 邵挺;二元土地市场、城乡收入差距与城市结构体系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钟业喜;基于可达性的江苏省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定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徐唐奇;农地城市流转中农民集体福利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9 赵可;农地城市流转与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10 李效顺;基于耕地资源损失视角的建设用地增量配置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晓辉;基于DEA方法的农地利用效率差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由明远;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演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田素娟;基于区域远期土地利用规划的黄河口湿地景观变化及保护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高凯;葫芦岛市建设用地时空演进及驱动力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佳;陕西省农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地区差异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6 曹玮玮;福建省城市经济影响区与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羚;“两型社会”背景下长沙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8 温馨;土地集约利用的多维视角:考察与评价[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程华伟;城市商业中心区位的经济学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璩晓仙;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保护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荣,曲福田,郭忠兴;中国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地区差异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3期

2 胡兵,赖景生,胡宝娣;二元结构、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07期

3 饶会林;关于城市地价若干问题的思考[J];财经研究;1994年07期

4 王学定;范宪伟;高峰;;基于城市联系的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J];城市问题;2012年05期

5 朱英明,于念文;沪宁杭城市密集区城市流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1期

6 郑华伟;;农地利用集约度评价及其空间差异分析——以四川省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07期

7 刘耀林;刘 洋;兰泽英 ;夏寅 ;刘巍;;基于城市引力模型与随机扩散方程的城镇基准地价平衡(英文)[J];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2008年01期

8 李秀彬;土地利用变化的解释[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3期

9 戴特奇,金凤君,王姣娥;空间相互作用与城市关联网络演进——以我国20世纪90年代城际铁路客流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2期

10 王发曾;刘静玉;;我国城市群整合发展的基础与实践[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田光进;基于遥感与GIS的90年代中国城乡居民点用地时空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2 张飞;中国农地非农化中政府行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何晓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D];浙江大学;2006年

2 李彬;地方政府竞争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关于报送建设用地备案数据有关要求的通知[J];国土资源通讯;2004年09期

2 吴先华,齐相贞;江苏省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经济学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6期

3 ;细化监管是化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必要条件[J];领导决策信息;2004年31期

4 方先知,何继善;建设用地评价体系研究——以湖南为例[J];系统工程;2005年09期

5 焦清;赵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及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与布局初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年S2期

6 麻战洪;申志军;李慎鹏;唐孜斌;;湖南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J];国土资源导刊;2006年01期

7 尹庆志;;菏泽城市建设用地潜力情况调查分析[J];山东国土资源;2006年04期

8 黄兴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6年10期

9 李宗华;;武汉市建设用地增长趋势预测及对策分析[J];长江论坛;2006年05期

10 ;关于做好报国务院批准建设用地审查报批有关工作的通知[J];国土资源通讯;2006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邵秀燕;陈松林;;福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区域分异研究[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诗苑;陈松林;;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建设用地时空动态研究[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晓磊;於忠祥;;试论建设用地置换在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安徽省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4 袁志良;彭锦辉;王思奇;;建设用地清理试点作法与问题剖析[A];中国土地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编[C];1985年

5 孙荣第;宋宇江;;对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的探讨——以鞍山市为例[A];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国土地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庆祝学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6 贺燕;;新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专辑[C];2006年

7 李琳;陈松林;邓华灿;;基于分形理论的建设用地扩展研究——以福州市为例[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8 陈华;邓传明;狄秀梅;;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的探讨[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朱查松;张京祥;;城市非建设用地保护困境及其原因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汤怀志;吴克宁;靳取货;;对区域公路建设用地的集约化发展探讨[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长兴局;长兴鼓励建设用地复垦[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2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 李恩平;建设用地的经济学分析[N];经济日报;2004年

3 颜晨;北京第二次土地联席会将为土地政策定调 建设用地在调控重点[N];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

4 湖南省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禹盛初;建设用地怎样跟踪检查[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5 赵黎明;建设用地的置换方法[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6 柳尧杰;我市建设用地文章“破题”[N];莱芜日报;2007年

7 冯军 冯国南 俞义;今年建设用地启动指标5595亩[N];宁波日报;2007年

8 记者 黄志军邋通讯员 李欣松;我区去年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同比下降11.53%[N];法治快报;2008年

9 魏继禄邋记者 魏有景;加强供后监管 规范建设用地[N];南昌日报;2008年

10 田扬 张继军;滁州市实施建设用地置换工作月报制度[N];安徽经济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铭杰;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与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李效顺;基于耕地资源损失视角的建设用地增量配置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3 汤怀志;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李亚丽;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及其碳排放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5 李波;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动态监测及其动力学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陆张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孙利;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煜红;重庆城市建设用地合理供应规模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9 张志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10 韩晓宇;基于人本经济视角的公路建设用地合理性评价理论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宫龙;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张红欣;石家庄市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姚小薇;建设用地优化配置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4 刘宗强;山地型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尹菊琴;建设用地增长分析及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何良将;现行建设用地配置模式真的管用吗?[D];浙江大学;2010年

7 宿洪超;吉林省县域建设用地集约水平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8 梁发超;省域建设用地扩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敏;澧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及潜力评价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10 郝方方;基于城镇化进程的甘肃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444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16444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a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