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资本论文 >

基于城市流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4 16:29

  本文选题:长江中游城市群 + 城市流 ; 参考:《江淮论坛》2014年03期


【摘要】:作为衡量城市间经济联系的重要指标,城市流反映了城市群中城市集聚辐射能力的大小和相对经济地位的高低。基于城市流模型,实证研究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群内34个城市间的经济互动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处于发育初步阶段,整体城市流强度不强,经济实力较弱;武汉居于群内城市等级体系的最高层次,长沙,合肥,南昌为区域内次级中心城市,多数城市的城市流规模较小位于城市体系的末端;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远高于其他城市,但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大部分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研究提出需要通过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加快中小城市发展,强化城市间交通设施建设,来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index to measure the econ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ies, urban flow reflects the magnitud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radiation capacity and the relative economic status in urban agglomeration. Based on the urban flow model, this paper empirically studies the economic interaction among 34 citie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development, the overall urban flow intensity is not strong and the economic strength is weak, and Wuhan lives in the highest level of the urban hierarchy system in the group, Changsha, Hefei and Nanchang are sub-central cities in the region. The scale of urban flow in most cities is small at the end of the urban system; the agglomeration capacity of central cities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cities, but the role of radiation is insufficient; the tertiary industry of most cities is underdeveloped. It is suggested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of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y enhancing the function of the central city,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city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国家引领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政策动因与产业一体化研究”(13YJC630167) 教育部留学归国科研启动基金“转型背景下外商直接投资与城市增长方式研究——以武汉为例”(632153949)
【分类号】:F29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进德;赵雪雁;张方圆;;安徽省合肥和芜湖市对外经济联系量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2期

2 叶磊;欧向军;;我国主要城市群的城市流动态比较[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6期

3 戴维·F·巴滕;;网状城市群:都市圈发展的创新模式[J];城市观察;2009年01期

4 朱英明,于念文;沪宁杭城市密集区城市流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1期

5 刘承良;丁明军;张贞冰;张红;;武汉都市圈城际联系通达性的测度与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6期

6 王德忠,庄仁兴;区域经济联系定量分析初探——以上海与苏锡常地区经济联系为例[J];地理科学;1996年01期

7 陈彦光,刘继生;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空间互相关和功率谱分析——引力模型的理论证明、函数推广及应用实例[J];地理研究;2002年06期

8 姜博;修春亮;陈才;;环渤海地区城市流强度动态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年03期

9 陈子曦;万代君;;“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联系实证研究——基于城市经济联系视角[J];经济问题;2011年03期

10 魏丁;孙林岩;何哲;;中国三大区域制造业增长极互动关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冉江;柯长青;;连云港城市扩展及其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2 孙静;;对重庆市推进城镇建设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6期

3 赵常兴;霍艾湘;;区域性城镇化的中外比较及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2期

4 李长坡;李青雨;;半城市化地区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以许昌市城乡一体化推进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5 姚新春;钟太洋;严长清;马其芳;;基于粮食安全的江苏省耕地保有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6 钟春艳;王敬华;周连第;;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以密云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6期

7 牟凤云;范氏梅;林云彦;;基于遥感的江苏省城市规模分布定量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8 杨志平;;江苏沿海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盐城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9 陈桂枝;;湖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的聚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9期

10 刘静怡;;基于城乡统筹的生态住区理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安;;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2 杨立;郝晋珉;周宁;王丽敏;郭德吉;;黄淮海平原村庄空间结构优化—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周晓;;湖北省城郊镇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洪世键;;大都市区化:西方的实践及其在中国的前景[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程英男;金春燕;张博;翟剑辉;;长春市都市圈的空间界定与划分[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滨;周琼;郭玉娟;;北京市区域功能定位评价体系研究[A];北京市第十五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9年

7 蒲英霞;马荣华;马晓冬;顾朝林;;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8 马林靖;周立群;;快速城市化时期农民增收效果的实证研究[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郭岚;;西部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与对策研究[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洪业应;;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结构变迁[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赵聚军;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4 李艳红;综合运输通道客运结构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5 李爱民;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建成区扩张与用地规模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6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肖英;基于“两型”城市构建的长沙城市森林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9 傅晓珊;城市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均衡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刘辉;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及环境响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昕;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邴迪;哈大齐工业走廊不同类型城市空间扩展过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朱士鹏;广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测度与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于洋;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当代中国城市成长管理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和强;新泰市城镇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马轶秋;基于公路网络的城市腹地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谭少平;高速公路对城镇体系的影响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陈体江;城镇体系与公路网络的分形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周小洁;基于EI的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益澄;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特征比较[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2期

2 向云波;彭秀芬;徐长乐;;上海与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6期

3 钟海燕;赵小敏;黄宏胜;;环鄱阳湖区32城市的等级结构与空间关联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10期

4 王欣;吴殿廷;王红强;;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定量计算[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3期

5 朱英明,于念文;沪宁杭城市密集区城市流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1期

6 戴特奇,金凤君,王姣娥;空间相互作用与城市关联网络演进——以我国20世纪90年代城际铁路客流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2期

7 李平华,陆玉麒;可达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3期

8 乔旭宁;杨德刚;毛汉英;张小雷;吴得文;张豫芳;;基于经济联系强度的乌鲁木齐都市圈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6期

9 姜海宁;陆玉麒;吕国庆;;江浙沪主要中心城市对外经济联系的测度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6期

10 孟德友;陆玉麒;;基于引力模型的江苏区域经济联系强度与方向[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肖金成;汪阳红;;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构造和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2 赵凌云;秦尊文;张静;汤鹏飞;;关于启动和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秦尊文;;齐普夫法则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整合[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7年



本文编号:17974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17974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c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