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资本论文 >

乌鲁木齐都市圈城镇体系发展的分形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09 11:17
【摘要】:本文首先用分形理论的集聚维数和关联维数探析了乌鲁木齐都市圈城镇体系发展的空间分形特征;然后,运用2007年和2011年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结合分形理论的齐夫模型,运用等级规模维数并通过与中国其他都市圈的比较,研究了乌鲁木齐都市圈城镇体系发展的等级规模变化分形特征。结果表明,乌鲁木齐都市圈城镇体系集聚维数和关联维数分别为1.060和0.882,说明乌鲁木齐都市圈已经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呈凝聚状态分布的空间自组织体系,各城市之间相互联系比较紧密,相互作用较强。2007-2011年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级规模维数变小,说明差异呈现扩大趋势,而非农业人口、GDP、一般预算财政收入等级规模维数变大,说明差异呈现缩小趋势。与其他都市圈相比,乌鲁木齐都市圈空间和规模结构还不成熟,中心城市首位性强,对周边城市带动能力弱,等级规模差异大,有待进一步优化。
[Abstract]:In this paper, we first analyze the spatial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system development in Urumqi metropolitan area by using the agglomeration dimension and correlation dimension of fractal theory, and then use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istical data of 2007 and 2011, combined with the Ziff model of fractal theory. By using the dimension of grade scale and comparing with other metropolitan areas in China, the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system in Urumqi metropolitan area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dimension and correlation dimension of Urumqi metropolitan area are 1.060 and 0.882 respectively, which indicates that Urumqi metropolitan area has formed a spatial self-organization system with a condensed state distribution centered on Urumqi. From 2007 to 2011, the scale dimension of the total retail sales of social consumer goods became smaller, indicating that the difference was increasing, instead of th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and the scale dimension of the general budget revenue grade became larger. This shows that the difference is decreasing. Compared with other metropolitan areas, Urumqi metropolitan area space and scale structure is not mature, the central city has strong primacy, the ability to drive the surrounding cities is weak, the scale difference is large, which needs to be further optimized.
【作者单位】: 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XJJC790004)
【分类号】:F29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云龙;刘小鹏;刘泓翔;张羽婷;;都市圈空间界定方法的应用研究——以成都都市圈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8期

2 谭维宁,马锦辉;从“乌鲁木齐都市圈”到“乌昌都市区”——对乌鲁木齐城市空间拓展模式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3年12期

3 张豫芳;杨德刚;张小雷;马文红;张宏远;;天山北坡绿洲城市空间形态时空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6期

4 乔旭宁;杨德刚;毛汉英;张小雷;吴得文;张豫芳;;基于经济联系强度的乌鲁木齐都市圈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6期

5 刘继生,陈彦光;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J];地理研究;1998年01期

6 刘继生,陈彦光;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J];地理研究;1999年02期

7 凌怡莹,徐建华;基于分形理论和Kohonen网络的城镇体系的非线性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地球科学进展;2003年04期

8 刘海燕,张小雷,杜宏茹,邓峰;乌鲁木齐绿洲型都市圈发展现状分析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年03期

9 同丽嘎;李百岁;张靖;;内蒙古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形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2期

10 杨勇;杨丹;张明勇;;都市圈城市等级体系的分形特征研究[J];管理世界;2011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传武;黄润;尚正永;;基于分形理论的安徽省城镇体系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李文旗;;兰州经济区城镇体系结构及其分形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3期

3 丁贤法;沐建华;许联芳;李巧媛;;基于MapInfo的丘北县城镇分形与辣椒产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4 董立峰;宋芙蓉;;黄河三角洲地区城镇体系分形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5期

5 杨芳;卫海燕;李强;;陕西省城镇区位空间分布的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6 赵新英;刘小菊;王小平;;集雨灌溉栽培技术对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7 欧阳晓莹,柯长青;南京城市圈随机聚集的分形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8 李巍;毛文梁;;青藏高原东北缘生态脆弱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冰川冻土;2011年06期

9 张雪花;郭怀成;张宏伟;;区域经济联系强度的分形特征分析及其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6年03期

10 葛美玲;蔺启忠;;基于遥感图像的城市形态分维计算网格法的实现[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跃群;刘培森;;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影响因素动态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国巧真;孙悦民;;基于遥感和GIS的典型村镇体系空间结构特征的分形分析[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3 李斌;;基于分形模型的重庆市城镇体系特征研究[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静玉;王发曾;苏朝阳;赵建吉;吕金嵘;高燕哺;乔家君;夏保林;刘晓丽;方创琳;;第七章 微观尺度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5 李小建;覃成林;乔家君;葛震远;樊新生;许家伟;苏朝阳;王发曾;吕金嵘;赵俊远;夏为丽;;第九章 中原城市群经济布局[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6 郭建科;韩增林;;沈阳大都市圈模式的战略选择与实现途径[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陆玉麒;;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王希伟;陈东丰;;公路网合理布局及结构配置的评价[A];中国公路学会公路规划分会2003年文集[C];2003年

9 刘承良;;武汉都市圈城镇体系空间分形与组织[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10 张润朋;王其东;谭晓;徐永坚;;“绿色、生态、和谐”发展理念下的绿洲城市规划——以新疆哈密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红;基础地理信息地形数据库信息量度量方法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钱铭杰;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与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刘辉;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及环境响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袁尧清;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钟业喜;基于可达性的江苏省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定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卢晓旭;基于空间视角的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测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余沛;中原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王磊;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模拟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9 李文强;都市圈产业结构演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顾凤霞;生态城市用地格局的时空演化规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由明远;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演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士鹏;广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测度与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付建新;基于分形理论的青海省城镇体系结构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合理性测度[D];南昌大学;2010年

5 温静;宁波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杨蕾蕾;福建省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的优化分形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博;基于资源集约悖论理论的中国产业结构转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8 覃瑜;市域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与模式选择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臧卫强;银川平原城镇区域PREE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罗亚飞;中原城市群城乡一体化空间调控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雪花;郭怀成;张宏伟;;区域经济联系强度的分形特征分析及其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6年03期

2 余建华;南通市城镇空间结构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4期

3 于涛方,吴志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边界界定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4期

4 林康;;长江三角洲人口集聚与布局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5期

5 张敏;顾朝林;陈璐;张成;汪淳;张晓明;;长江三角洲全球城市区空间建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6 聂坚;白永平;孙克;王世金;;“红三角”地区城镇体系结构分形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5期

7 蒲欣冬,陈怀录,魏立军;河西走廊城镇群体的空间分形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3年01期

8 任远;邾慧;;长三角地区1980年代以来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状况和变化[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S1期

9 张京祥,邹军,吴启焰,陈小卉;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J];城市规划;2001年05期

10 周一星,魏心镇,冯长春,孟晓晨;济宁—曲阜都市区发展战略规划探讨[J];城市规划;2001年1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段焕娥;西北内陆流域城镇特色的塑造与保护初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尚正永;张小林;;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城市体系的分形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11期

2 段七零;;江苏城市体系规模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1期

3 刘yN;喻微锋;;基于分形理论的云南城市体系规模特征及空间结构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王伟平;师谦友;;基于分形理论的陕西省城镇体系规模与空间结构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年11期

5 王良健;周克刚;许抄军;何剑;;基于分形理论的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6期

6 聂坚;白永平;孙克;王世金;;“红三角”地区城镇体系结构分形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5期

7 胡小猛;陈敏;王杜涛;;RS技术支持下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形探析[J];经济地理;2009年04期

8 宋建军;卫海燕;贺晓慧;;关中—天水经济区城镇体系的分形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9 朱士鹏;徐兵;毛蒋兴;;广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形研究[J];热带地理;2010年02期

10 张杨;刘艳芳;;基于分形理论对石家庄市城镇体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斌;;基于分形模型的重庆市城镇体系特征研究[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世豪;;城市聚集经济和空间结构的实证分析——以顺德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韦亚平;;中国城市区域发展与紧凑空间结构——基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经验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蔡静珊;;广州城中村农民工医疗行为及其空间特征——以新凤凰村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李玉江;陈培安;李冠伟;;城市人力资本投入系统及空间结构研究——以山东省为例[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陆玉麒;;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柳英华;白光润;;城市文化娱乐设施区位——以上海市为例[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8 姜丽丽;刘志虹;王士君;;辽宁省港口城市地带空间结构及区域作用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彭军辉;;湖南长株潭“3+5”城市群空间推进的产业机理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彭秀丽;;关于循环经济的价值链分析[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傅晓峰 实习生 孙鑫;《济南都市圈规划》通过专家评审[N];济南日报;2006年

2 记者 拓玲;未来12年重点扶持四大区域[N];西安日报;2008年

3 ;空间结构复杂化 产业结构分化[N];湖北日报;2008年

4 任建党;我市部分优势产业滑落令人忧[N];开封日报;2006年

5 冯杰;靠创新建设全球先锋城市[N];深圳特区报;2006年

6 通讯员 孙强 尉迟 记者 宏胜;描绘未来理想空间[N];承德日报;2008年

7 ;广元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简介[N];广元日报;2009年

8 诸大建(作者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优化上海城市的空间结构[N];文汇报;2003年

9 记者杨文平;打造水文化特色“长江城”[N];长江日报;2010年

10 记者 童海华;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 构建合理的空间结构[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鹏;中国城市化空间结构的经济效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何伟;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及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3 陈大鹏;城市战略规划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4 夏显力;陕西关中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5 鞠晴江;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6年

6 任彪;资本市场非线性特征及预测理论的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7 才华;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黑龙江省城市系统演化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8 葛喜俊;城市群物流需求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9 杨勇;都市圈发展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0 张侃侃;城市社区体系空间形成机制下的空间结构可获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东彬;人力资本空间结构及合理布局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2 吴昕;浙中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3 娄清芳;新市镇:特征、经验与前景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莉;城市发展中的地价空间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孙春暖;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城市空间结构重构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陆升军;城市化理论与战略新思路[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韦艳南;城市群空间分析与西部重点城市群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8 马一娇;小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及人文驱动力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9 靳美娟;兰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与持续性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殷杰;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D];苏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739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21739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3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