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马克思的资本流通实现理论透视中国的“钱荒”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the money supply of our country has reached the highest level in history and the first in the world, it is abnormal that there has been a shortage of money in the macroeconomic operation of our country since 2013. Using Marx's theory of capital circulation to see through the "shortage of money" in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under the situation of buyer's market,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re are obstacles to the circulation and circulation of capital, which is caused by the deep imbalance of economic structure. According to Marx's theory of capital circulation realization,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money shortage" in our country and prevent the emergence of new "money shortage" and financial risk, we must treat both the symptoms and the root causes. First, we should deepen the reform, restrain the investment impulse and profit-making impulse of several major interest subjects, and prevent "living money" from becoming "dead money". Second,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realization of capital circulation and change "dead money" into "living money". Third, we should further highlight the expansion of consumer demand, speed up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mmodity capital into monetary capital, and solve the basis of radical cure of "money shortage." Fourth,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financial supervision, adjust the capital structure of banks, curb the excessive development of off-balance sheet business projects and "shadow banking"; fifth, attach importance to "effective supply innovation" in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industries and lead and create consumer demand; and sixth, improve the circulation system and channels, improve circulation efficiency, and speed up the realization of circulation.
【作者单位】: 湖南商学院;
【基金】:2013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优化城市流通产业空间结构研究”(项目编号:13AJY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F83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春玉;马克思的流通理论及其评价[J];当代经济科学;1997年03期
2 李春敏;;马克思的空间思想初探——《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解读[J];学术交流;2009年08期
3 王勇;;多角度透视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的历史沿革与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7年13期
4 兰芳;;中国科技发展的文化透视[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1期
5 殷裕品;;从中小企业投融资特点透视审计风险[J];当代经济;2009年24期
6 丁一;;不用胶片的X线透视机[J];管理科学;1992年02期
7 谭雪梅;日本董事会的深层透视[J];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07期
8 谷玉芬;;饭店业职业经理人生存环境透视[J];商场现代化;2007年07期
9 李劲;;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8年09期
10 黄友林;;透视中国石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eHR)[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洪远朋;;当代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2 时晓丽;;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黄裳裳;;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舒远招;;马克思的创造概念[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黄丽华;;机器——马克思技术哲学研究的起点 读马克思的《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一书[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6 刘英杰;;从三个“悖论”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及重新界定[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叶志坚;;马克思文化思想论析[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8 黄裳裳;;人文关怀:马克思文化批评的反思性[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赵准;;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一种新阐释——理想和现实的结合[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胡世祯;;在《资本论》写作过程中的马克思——纪念马克思诞辰190周年[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克思关于道德的一个论断[N];学习时报;2004年
2 ;国内高校“马克思研究热”及其提出的问题[N];亚太经济时报;2002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余斌;新危机时代的一炷“佛香”[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4 朱立元;不应制造“两个马克思”对立的新神话[N];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张小儒;再说“羡慕马克思”[N];光明日报;2004年
6 徐觉哉;马克思之墓[N];社会科学报;2003年
7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宋希仁;政治伦理研究的新作[N];光明日报;2010年
8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梁晓华;踏寻马克思的足迹[N];光明日报;2002年
9 记者 晓华;第四届国际马克思大会在巴黎召开[N];社会科学报;2004年
10 肖德安;做终身“学习型”的人[N];中国人事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飞;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D];苏州大学;2010年
2 曹瑞明;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当代解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华;“新哲学”大众化运动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4 王文晶;建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困境及出路[D];吉林大学;2010年
5 丁毅;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6 朱大鹏;社会主义正义观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袁媛淑;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发展探讨[D];中南大学;2012年
8 张琳;现代性的信仰困境与信仰塑造[D];复旦大学;2012年
9 俞志;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日明;近代法哲学与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理论[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生明;马克思信用理论与我国现代信用体系建设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2 蔡正孙;马克思和老子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3 赵维全;马克思经济全球化学说与中国的对外开放[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4 贾兴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5 霍君辉;马克思和谐思想初探[D];吉林大学;2011年
6 姚志国;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超越[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7 王志军;从马克思早期对宗教的批判看哲学的根本变革[D];黑龙江大学;2001年
8 罗伯中;论马克思早年政治哲学[D];湘潭大学;2003年
9 秦怡红;论马克思的社会理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任东景;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河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008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2500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