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非正规住房发展的比较研究
【图文】:
仝德等:国内外非正规住房发展的比较研究土地与住房城市发展研究21卷2014年3期UrbanDevelopmentStudiesVol.21No.3201473图1不同地区的非正规住房人口比例(%)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5]2国内外非正规住房领域的研究现状比较国外学者在非正规住房领域的研究成果及水平显著超出我国。早期学者的研究虽未直接涉及非正规住房这一话题,但在住房体系研究领域形成的各种学派已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各类住房空间的形成机制[16,17],以此作为理论基础,从二十世纪中期以来,不同领域学者从社会学、人类学、建筑学、地理学、经济学等视角对非正规住房开展了系统研究,研究成果涉及非正规住房类型[4,18,19]、非正规住房特征[4,20]、非正规住房的形成机制[21,22]、非正规住房的管治与改造[19,23,24]等各个方面。我国在改革开放前住房市场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体制,政府对住房建设行为实行严格监管,并未出现非正规住房现象,因此,国内此领域研究起步较晚,直到近些年随着低收入流动人口住房困难日趋显现、城中村发展建设泛滥,这一问题才开始引起学术界关注,,尤以中山大学对珠三角的研究为主要力量。如赵静基于其博士学位论文《深圳市非正规住房的发展演变与供给模式研究》而产生的系列研究成果对国内外非正规住房(聚落)研究进展和改造模式进行了综述评价[25-27],并以深圳城中村为例,系统阐释了非正规住房的形成与演化机制[1];兰春以广州城中村为例研究了非正规住房的特征和成因[28];魏立华、李志刚和蓝宇蕴集中阐释了非正规住房市场对城市住房体系的贡献,认为其承担了政府有效职能[29,30];尹晓颖等人则以深圳为例系统辨析了非正规部门的概念体系和国内外研究进展[9,10
仝德等:国内外非正规住房发展的比较研究土地与住房城市发展研究21卷2014年3期UrbanDevelopmentStudiesVol.21No.3201475图3世界范围内的贫民窟景观资料来源:http://club.travel.sohu.com/r-zhjj-755589-0-10-10.html来流动人口,房屋建设供给者是村集体和村民;而在国外,非正规住房一般由居住者自行建设管理[40,43]。4国外非正规住房治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国外政府对非正规住房社区的改造方式主要有两种[33,44]:(1)通过原地升级改造和保障使用权的模式提升社区居住环境,提高产权安全性并逐渐纳入城市正规房地产市场;(2)强制拆除与迁移,为低收入居民重建居住区。由于后者严重干预了市场运作,不仅造成政府资源浪费,且效率较低,学者普遍支持对低收入者进行货币补贴,提升其住房支付能力,在住房消费市场则主张市场化,不提倡对自助型居住区进行强制拆除与迁移[45]。我国在开展非正规住房治理时,往往侧重物质规划而忽视社会管理保障服务的提升,如较少考虑外来租住者的居住就业需要、忽略非正规社区内非正规经济运营规律等[9]。而在这些方面国外经验可给我们诸多启示。首先,我国非正规住房的形成是市场背景带来的需求和体制政策背景带来的供给机会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廉租住房市场需求是刚性的、城乡土地二元管理体制导致的集体土地经营自主权是必然的、农民自古以来形成的“以地生财”的观念是合情合理的、而正规住房市场供给的有限性是确定的,非正规住房凭借低廉的土地、建设和经营成本,成为为庞大低收入人口提供廉租住房的供给者,是市场供需关系均衡以及市场竞争与分工的结果,具有一定客观性和合理性。国外实践经验表明,任何简单、粗暴的将非正规住房整体拆除的做法最终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仇保兴;国外城市化的主要教训(续)[J];城市规划;2004年05期
2 赵静;薛德升;闫小培;;国外非正规聚落研究进展及启示[J];城市问题;2008年07期
3 魏立华;李志刚;;中国城市低收入阶层的住房困境及其改善模式[J];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2期
4 尹晓颖;闫小培;薛德升;;国外非正规部门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12期
5 赵静;薛德升;闫小培;;国外非正规聚落的改造模式与借鉴[J];规划师;2009年01期
6 王晖;龙元;;第三世界城市非正规性研究与住房实践综述[J];国际城市规划;2008年06期
7 王晖;;城市的非正规性:我国旧城更新研究中的盲点[J];华中建筑;2008年03期
8 尹晓颖;薛德升;闫小培;;“城中村”非正规部门形成发展机制——以深圳市蔡屋围为例[J];经济地理;2006年06期
9 蓝宇蕴;;我国“类贫民窟”的形成逻辑——关于城中村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5期
10 仝德;冯长春;;国内外城中村研究进展及展望[J];人文地理;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虹;;马鞍山市生态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张晨子;;新加坡住房保障政策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启示[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李宗华;熊小超;马才学;童秋英;;基于GIS的城中村改造规划绿地景观格局分析[J];地理信息世界;2012年01期
4 赵满华;;城中村流动人口: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基于山西省太原市城中村的调查[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09期
5 叶裕民;袁蕾;;转型期中国农民工住房与规划政策研究[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9年02期
6 闫小培;赵静;;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城市非正规住房供给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9年02期
7 yの年
本文编号:25570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2557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