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本杠杆演进研究——基于微观资本杠杆的宏观杠杆率测度与评价
发布时间:2021-11-02 22:20
现行宏观杠杆率的测度方法一般用非金融企业部门、政府部门、住户部门的债务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来衡量。本文以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对象,在校正传统的微观资本杠杆率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微观资本杠杆的宏观杠杆率测度方法,并对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08~2017年宏观杠杆率的演进趋势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本杠杆总体水平较低,债权人风险低于股权所有者;制造业上市公司细分行业、不同产权、不同市场化进程下资本杠杆存在不同,结构化去杠杆政策应具体到非金融企业的各个行业乃至制造业等行业的细分行业,而不应"一刀切";现行的宏观杠杆率测度方法缺乏基础支撑,微观杠杆率亦存在扭曲,而基于微观资本杠杆的宏观杠杆测度方法更能够准确测度非金融企业部类的宏观杠杆率。
【文章来源】:财会通讯. 2019,(1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公司层面资本杠杆演进图
2019年第11期学者视界Scholars'Vision图2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公司层面资本杠杆演进图图1制造业上市公司全行业宏观资本杠杆演进趋势图还将企业营业活动形成的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未交税费等营业性负债计算到总资本之中,等于将供应商、客户、员工、政府等都纳入到投资者的行列,泛化了投资者和资本的概念(王竹泉、孙莹等,2015),故包含有营业性负债的总资产并不能反映企业可以实际运用的资金,且对有息债务的偿债能力评估并不准确。因此,准确的资本杠杆应为自有资本撬动总资本的倍数,即:资本杠杆=总资本/自有资本,其中总资本为总资产扣除非金融性负债后的余额,自有资本即企业所有者权益(王竹泉、孙莹等,2015)。总结现有文献,目前基于债务收入法计算的宏观杠杆率存在诸多问题;资产负债率等微观杠杆率测算的企业风险常有背离现象,准确的微观资本杠杆为自有资本撬动总资本的倍数。目前鲜有准确的宏观杠杆率计算方法,更未有基于微观主体债务水平得出的宏观资本杠杆测度方法。而杠杆率测度方法的准确性是衡量杠杆率代表的偿债能力和债务风险的基础,是评价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的财务风险究竟是否处于何种水平的关键。故本文借鉴王竹泉(2015)提出修正后的微观资本杠杆率,设计基于微观资本杠杆的宏观杠杆率测度方法,即:宏观杠杆率=(Σ总资本)/(Σ自有资本)=Σ[(自有资本/Σ自有资本)×(总资本/自有资本)]=Σ(某公司自有资本占全部公司自有资本总额的比重×该公司的资本杠杆)。根据上述的资本杠杆计算方法,本文对2008~2017年制造业上市公司行业资本杠杆率演进趋势进行分组描述与分析评价,并与BIS2008~2017年宏观杠杆率的评价结论以及现有的资产口径的微观杠杆率进行对照,以期
2019年第11期学者视界Scholars'Vision图3制造业上市公司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资本杠杆率趋势图业降杠杆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2018年降低企业杠杆率工作要点》、《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中均对国有企业降杠杆提出了具体要求,那么国有企业的杠杆率究竟处于何种水平,国有企业降杠杆效率如何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如图3所示,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国有上市公司的资本杠杆与非国有上市公司存在明显差异。非国有上市公司的资本杠杆最高年份为2008年,为1.51倍,最低为2010年,为1.38倍,大部分年份均在1.4倍左右。而国有公司近十年资本杠杆明显高于非国有公司,最高年份为2012年,为1.72倍,最低为2017年,为1.56倍。需要关注的是,国有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资本杠杆在国家去杠杆政策下近年已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进一步分析公司层面,可以发现国有高杠杆公司数量占比明显大于非国有高杠杆公司数量占比。但国有公司和非国有公司资本杠杆小于1.5的企业均占据多数,且国有和非国有高杠杆公司(资本杠杆大于2)占比呈逐年递减趋势。(五)制造业上市公司不同市场化程度下的宏观资本杠杆演进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不同市场化进程对资本的需求方和资本的提供方的行为均会产生影响(姜付秀、黄继承,2011)。考虑到不同市场化进程下资本市场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企业调整其自身资本结构的积极性与可行性,故本文对不同市场化程度下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资本杠杆进行分析,以探究不同市场化程度下资本杠杆的差异。本文根据樊纲等编制的《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16)》中2008~2014年各省份市场化指数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有企业的“杠杆率背离”与结构性去杠杆——基于央企与地方国企负债机制的比较[J]. 戴又有,蔡定洪,胡章灿,张翼. 上海金融. 2018(12)
[2]宏观杠杆率研究述评[J]. 高睿,曹廷求. 东岳论丛. 2018(03)
[3]中国主权资产负债表及其风险评估(上)[J]. 李扬,张晓晶,常欣,汤铎铎,李成. 经济研究. 2012(06)
本文编号:3472478
【文章来源】:财会通讯. 2019,(1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公司层面资本杠杆演进图
2019年第11期学者视界Scholars'Vision图2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公司层面资本杠杆演进图图1制造业上市公司全行业宏观资本杠杆演进趋势图还将企业营业活动形成的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未交税费等营业性负债计算到总资本之中,等于将供应商、客户、员工、政府等都纳入到投资者的行列,泛化了投资者和资本的概念(王竹泉、孙莹等,2015),故包含有营业性负债的总资产并不能反映企业可以实际运用的资金,且对有息债务的偿债能力评估并不准确。因此,准确的资本杠杆应为自有资本撬动总资本的倍数,即:资本杠杆=总资本/自有资本,其中总资本为总资产扣除非金融性负债后的余额,自有资本即企业所有者权益(王竹泉、孙莹等,2015)。总结现有文献,目前基于债务收入法计算的宏观杠杆率存在诸多问题;资产负债率等微观杠杆率测算的企业风险常有背离现象,准确的微观资本杠杆为自有资本撬动总资本的倍数。目前鲜有准确的宏观杠杆率计算方法,更未有基于微观主体债务水平得出的宏观资本杠杆测度方法。而杠杆率测度方法的准确性是衡量杠杆率代表的偿债能力和债务风险的基础,是评价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的财务风险究竟是否处于何种水平的关键。故本文借鉴王竹泉(2015)提出修正后的微观资本杠杆率,设计基于微观资本杠杆的宏观杠杆率测度方法,即:宏观杠杆率=(Σ总资本)/(Σ自有资本)=Σ[(自有资本/Σ自有资本)×(总资本/自有资本)]=Σ(某公司自有资本占全部公司自有资本总额的比重×该公司的资本杠杆)。根据上述的资本杠杆计算方法,本文对2008~2017年制造业上市公司行业资本杠杆率演进趋势进行分组描述与分析评价,并与BIS2008~2017年宏观杠杆率的评价结论以及现有的资产口径的微观杠杆率进行对照,以期
2019年第11期学者视界Scholars'Vision图3制造业上市公司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资本杠杆率趋势图业降杠杆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2018年降低企业杠杆率工作要点》、《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中均对国有企业降杠杆提出了具体要求,那么国有企业的杠杆率究竟处于何种水平,国有企业降杠杆效率如何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如图3所示,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国有上市公司的资本杠杆与非国有上市公司存在明显差异。非国有上市公司的资本杠杆最高年份为2008年,为1.51倍,最低为2010年,为1.38倍,大部分年份均在1.4倍左右。而国有公司近十年资本杠杆明显高于非国有公司,最高年份为2012年,为1.72倍,最低为2017年,为1.56倍。需要关注的是,国有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资本杠杆在国家去杠杆政策下近年已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进一步分析公司层面,可以发现国有高杠杆公司数量占比明显大于非国有高杠杆公司数量占比。但国有公司和非国有公司资本杠杆小于1.5的企业均占据多数,且国有和非国有高杠杆公司(资本杠杆大于2)占比呈逐年递减趋势。(五)制造业上市公司不同市场化程度下的宏观资本杠杆演进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不同市场化进程对资本的需求方和资本的提供方的行为均会产生影响(姜付秀、黄继承,2011)。考虑到不同市场化进程下资本市场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企业调整其自身资本结构的积极性与可行性,故本文对不同市场化程度下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资本杠杆进行分析,以探究不同市场化程度下资本杠杆的差异。本文根据樊纲等编制的《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16)》中2008~2014年各省份市场化指数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有企业的“杠杆率背离”与结构性去杠杆——基于央企与地方国企负债机制的比较[J]. 戴又有,蔡定洪,胡章灿,张翼. 上海金融. 2018(12)
[2]宏观杠杆率研究述评[J]. 高睿,曹廷求. 东岳论丛. 2018(03)
[3]中国主权资产负债表及其风险评估(上)[J]. 李扬,张晓晶,常欣,汤铎铎,李成. 经济研究. 2012(06)
本文编号:34724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3472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