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创新与外资“技术市场化”的新机理
发布时间:2023-01-25 23:44
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外资过程中,往往会因国内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不一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对所谓"存在强迫性技术转移"问题的责难。本文利用跨国公司在华IT产业研发交易的大样本合约数据,基于跨国公司承包方地位的独特视角探讨了前述问题。结果表明: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存在着技术控制与技术转移的不同发展阶段,这与跨国公司自身经营模式有关。中国市场结构化主体的存在与交易需求是跨国公司实施技术转移的重要动因,开放式创新则进一步推动了跨国公司主动性对华技术转移。本文的实证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打开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黑匣子",而且也从市场时机、结构化主体、规模化水平三个维度提示了后起发展中国家借鉴中国经验利用好外资的有益启示。
【文章页数】:18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说
(一)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主动技术转移
(二)跨国公司在华两类不同技术转移的考虑
(三)“技术市场化”的结构逻辑
三、数据、变量与模型分析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的解释
1. 衡量跨国公司主动性的变量
2. 衡量国内企业主动性的变量
3. 控制变量
四、计量模型及回归结果
(一)模型设定
(二)多元模型回归结果
1. 对变量longpay的解释
2. 对变量sellerform的解释
(三)稳健性检验
五、结论及政策含义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进口贸易自由化是否影响了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J]. 盛斌,毛其淋. 世界经济. 2017(12)
[2]研发外包与合约选择:基于跨国公司承包方视角的分析[J]. 郑飞虎,唐蕊. 南开经济研究. 2017(04)
[3]跨国公司进入与中国本土企业成本加成——基于水平溢出与产业关联的实证研究[J]. 毛其淋,许家. 管理世界. 2016(09)
[4]跨国公司研发外包活动的研究:中国的实证与新发现[J]. 郑飞虎,常磊. 南开经济研究. 2016(04)
[5]跨国公司进入与中国的自主研发:来自制造业企业的证据[J]. 罗伟,葛顺奇. 世界经济. 2015(12)
[6]以市场能够换技术吗?——我国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路径分析[J]. 李翀.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4(05)
[7]开放式创新:内涵、框架与中国情境[J]. 高良谋,马文甲. 管理世界. 2014(06)
[8]研发网络分散化,组织学习顺序与创新绩效:比较案例研究[J]. 魏江,应瑛,刘洋. 管理世界. 2014(02)
[9]FDI技术外溢是否存在“门槛条件”——来自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面板门限回归分析[J]. 余泳泽.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2(08)
[10]“以市场换技术”方针的历史演变[J]. 夏梁,赵凌云.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2(02)
本文编号:3731932
【文章页数】:18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说
(一)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主动技术转移
(二)跨国公司在华两类不同技术转移的考虑
(三)“技术市场化”的结构逻辑
三、数据、变量与模型分析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的解释
1. 衡量跨国公司主动性的变量
2. 衡量国内企业主动性的变量
3. 控制变量
四、计量模型及回归结果
(一)模型设定
(二)多元模型回归结果
1. 对变量longpay的解释
2. 对变量sellerform的解释
(三)稳健性检验
五、结论及政策含义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进口贸易自由化是否影响了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J]. 盛斌,毛其淋. 世界经济. 2017(12)
[2]研发外包与合约选择:基于跨国公司承包方视角的分析[J]. 郑飞虎,唐蕊. 南开经济研究. 2017(04)
[3]跨国公司进入与中国本土企业成本加成——基于水平溢出与产业关联的实证研究[J]. 毛其淋,许家. 管理世界. 2016(09)
[4]跨国公司研发外包活动的研究:中国的实证与新发现[J]. 郑飞虎,常磊. 南开经济研究. 2016(04)
[5]跨国公司进入与中国的自主研发:来自制造业企业的证据[J]. 罗伟,葛顺奇. 世界经济. 2015(12)
[6]以市场能够换技术吗?——我国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路径分析[J]. 李翀.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4(05)
[7]开放式创新:内涵、框架与中国情境[J]. 高良谋,马文甲. 管理世界. 2014(06)
[8]研发网络分散化,组织学习顺序与创新绩效:比较案例研究[J]. 魏江,应瑛,刘洋. 管理世界. 2014(02)
[9]FDI技术外溢是否存在“门槛条件”——来自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面板门限回归分析[J]. 余泳泽.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2(08)
[10]“以市场换技术”方针的历史演变[J]. 夏梁,赵凌云.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2(02)
本文编号:37319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3731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