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障性住房准入相关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22 11:37
保障性住房的准入是衔接保障型住房建设和保障性住房分配的重要环节,发挥着合理分配社会公共资源的重要作用。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准入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暴露了现有制度的不足,同时指出了更有针对性的研究方向。深入理解居住权和社会公平的概念,完善准入机制,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并最终促进住房制度的完善和成熟,是住房保障实践工作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求。 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综述研究、专业人士访谈和实地调研的方式,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引出了对居住权的讨论。论文的主体是对准入政策的研究和建议,最后对我国建立住房征信体系的可能性做出了论证和设想。 通过对我国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的发展及涉及准入环节的国内外研究、政策进行综述。论文首先回溯并评价了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历史以及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发展和现状。随后梳理了国内外与住房保障准入相关的研究与政策。通过比较提出了国内准入政策存在的不足和值得借鉴的经验。 从人权的角度出发,文中回顾了历史上“居住权”的出现以及我国建国以来立法历程中居住权的“出现”与“消失”,结合我国的现状,解释了“居住权”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的条件下的定位和内涵。在此...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
1.1.2 我国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发展简述
1.1.3 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实施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1.1.4 我国现行的保障性住房准入制度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完善我国的住房制度
1.2.2 促进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健康发展
1.2.3 建立无缝隙覆盖的供给体系
1.2.4 维护社会公平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
1.3.2 国内关于住房保障准入的相关研究
1.3.3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理论与情况
2.1 目标群体定位
2.1.1 理论探讨
2.1.2 实践经验
2.2 准入标准
2.2.1 新加坡
2.2.2 香港
2.2.3 英国
2.3 特殊人群细分
2.3.1 新加坡
2.3.2 香港
2.4 小结
第3章 居住权与保障性住房的定位
3.1 对居住权内涵的探究
3.1.1 居住权的起源
3.1.2 我国物权法立法过程中居住权的出现与“起落”
3.1.3 居住权的内涵与特性
3.1.4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居住权”的定位
3.2 保障性住房住用人享有的权利
3.2.1 房地产与住房
3.2.2 住用人对应于不同类型住房的权利界定
3.3 住用人享有权利和居住权的关系
3.4 保障性住房类型定位
3.4.1 经济适用房
3.4.2 廉租住房
3.4.3 限价商品房
3.4.4 公共租赁住房
3.4.5 保障性住房类型并轨
3.5 保障性住房面向人群定位
3.5.1 存在长期的住房、收入困难家庭
3.5.2 存在改善性住房需求的家庭
3.5.3 需要阶段性支持的住房需求的家庭
3.6 特殊人群细分
3.6.1 现行政策中对于特殊人群的划分
3.6.2 第一类特殊人群分析
3.6.3 第二类特殊人群分析
第4章 保障性住房的准入
4.1 住房保障的前提
4.1.1 住房困难的界定
4.1.2 住房保障发挥的作用
4.2 住房保障目标人群的界定
4.2.1 住房条件界定
4.2.2 申请人年龄界定
4.2.3 户籍及常住性质界定
4.2.4 资产界定
4.2.5 收入界定
4.3 保障性住房准入政策的分析及建议
4.3.1 我国部分城市保障性住房准入政策的比较分析
4.3.2 我国保障性住房准入的政策建议
第5章 住房保障征信系统的建立
5.1 征信的起源和基本理论
5.1.1 逆向选择
5.1.2 道德风险
5.1.3 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征信的指导意义
5.2 征信理论对应于住房保障准入的角色模型
5.2.1 租赁型保障房的信息不对称
5.2.2 购置型保障房的信息不对称
5.3 征信理论对于住房保障准入和经济学信贷行为意义的区分
5.4 基于征信理论的住房征信系统的建立
5.4.1 住房保障承诺、保证机制的建立
5.4.2 承诺、保证机制的程序
5.4.3 住房保障信用系统的建立
5.5 以住房供应体系为基础的住房信用系统的建立
5.6 住房保障的信用激励
5.6.1 双向激励机制的建立
5.6.2 惩戒机制的严格化
5.6.3 建立相关机构的监督机制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与建议
6.2 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我国物权法(第四次审议稿)中的居住权
附录 B 京、渝、深、哈四市准入政策比较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797565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
1.1.2 我国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发展简述
1.1.3 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实施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1.1.4 我国现行的保障性住房准入制度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完善我国的住房制度
1.2.2 促进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健康发展
1.2.3 建立无缝隙覆盖的供给体系
1.2.4 维护社会公平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
1.3.2 国内关于住房保障准入的相关研究
1.3.3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理论与情况
2.1 目标群体定位
2.1.1 理论探讨
2.1.2 实践经验
2.2 准入标准
2.2.1 新加坡
2.2.2 香港
2.2.3 英国
2.3 特殊人群细分
2.3.1 新加坡
2.3.2 香港
2.4 小结
第3章 居住权与保障性住房的定位
3.1 对居住权内涵的探究
3.1.1 居住权的起源
3.1.2 我国物权法立法过程中居住权的出现与“起落”
3.1.3 居住权的内涵与特性
3.1.4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居住权”的定位
3.2 保障性住房住用人享有的权利
3.2.1 房地产与住房
3.2.2 住用人对应于不同类型住房的权利界定
3.3 住用人享有权利和居住权的关系
3.4 保障性住房类型定位
3.4.1 经济适用房
3.4.2 廉租住房
3.4.3 限价商品房
3.4.4 公共租赁住房
3.4.5 保障性住房类型并轨
3.5 保障性住房面向人群定位
3.5.1 存在长期的住房、收入困难家庭
3.5.2 存在改善性住房需求的家庭
3.5.3 需要阶段性支持的住房需求的家庭
3.6 特殊人群细分
3.6.1 现行政策中对于特殊人群的划分
3.6.2 第一类特殊人群分析
3.6.3 第二类特殊人群分析
第4章 保障性住房的准入
4.1 住房保障的前提
4.1.1 住房困难的界定
4.1.2 住房保障发挥的作用
4.2 住房保障目标人群的界定
4.2.1 住房条件界定
4.2.2 申请人年龄界定
4.2.3 户籍及常住性质界定
4.2.4 资产界定
4.2.5 收入界定
4.3 保障性住房准入政策的分析及建议
4.3.1 我国部分城市保障性住房准入政策的比较分析
4.3.2 我国保障性住房准入的政策建议
第5章 住房保障征信系统的建立
5.1 征信的起源和基本理论
5.1.1 逆向选择
5.1.2 道德风险
5.1.3 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征信的指导意义
5.2 征信理论对应于住房保障准入的角色模型
5.2.1 租赁型保障房的信息不对称
5.2.2 购置型保障房的信息不对称
5.3 征信理论对于住房保障准入和经济学信贷行为意义的区分
5.4 基于征信理论的住房征信系统的建立
5.4.1 住房保障承诺、保证机制的建立
5.4.2 承诺、保证机制的程序
5.4.3 住房保障信用系统的建立
5.5 以住房供应体系为基础的住房信用系统的建立
5.6 住房保障的信用激励
5.6.1 双向激励机制的建立
5.6.2 惩戒机制的严格化
5.6.3 建立相关机构的监督机制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与建议
6.2 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我国物权法(第四次审议稿)中的居住权
附录 B 京、渝、深、哈四市准入政策比较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7975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3797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