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资本论文 >

重庆农村“三权”抵押贷款风险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1 15:13

  本文关键词:重庆农村“三权”抵押贷款风险及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我国现代金融服务整体框架中,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相对来说最为落后。要改变农业发展资金缺乏的困境,可以以农民融资问题为切入点。但是长期以来农民手中的一些资产经营权,比如土地、房屋、林业等,均不能被当做抵押物以换取贷款支持,重庆市开全国之先河,在全市范围率先开展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和林权等农村“三权”抵押融资为核心的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本研究主要分析了重庆市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的实际情况以及收获的效果,通过分析发现农村三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实施,对撬动涉农信贷资金投入较快增长、有效满足农村创业群体资金需求、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居民增收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在当前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实际工作中,也还面临着抵押贷款不畅、不同类型抵押进展不平衡、金融机构和农村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农村“三权”抵押手续办理难、农村“三权”价值评估难、金融机构授信“门槛”高等诸多问题。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的开展是有必要的。农村“三权”抵押贷款,能在保持农民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农村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用途保持不变的基础上,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核算出农村居民房屋和林权等农村资产相关权益(使用、经营、收益权等)的价值,有效解决了农村发展资金投入的短板,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具有现实意义。(2)农村三权抵押贷款中的风险不容忽视。虽然重庆农村三权抵押贷款收获的成效是比较理想的。不过我们也要客观地认识到,重庆农村三权抵押的实施依旧有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政策制度风险、权属不清风险、价值评估风险、资产处置风险、保障不到位风险等等;这些风险,有些是可能对银行造成损失,有些可能威胁农民利益,无论何种情况,都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密切关注。(3)产生风险的原因有多重。本身三权抵押贷款风险类型多样,相对应的在产生的这些风险的原因也有多重,我们提炼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法律及配套政策的缺失,风险补偿、转移、分担机制不健全,市场中介组织发展不成熟,利益主体规避风险的强烈愿望以及农业产业自身的风险等。在分析三权抵押风险原因的基础上,本文对重庆市农村“三权”抵押贷款风险防范提出了几条政策建议,主要集中在从制度上突破法律对农村资产的束缚、加强农村“三权”抵押融资配套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农村资产价值评估体系、探索建立农村三权抵押物处置机制、完善农村“三权”抵押风险分担补偿机制等方面。
【关键词】:统筹城乡 农村三权 抵押贷款风险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4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9
  • 1 绪论9-12
  • 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9-10
  • 1.1.1 研究的背景9
  • 1.1.2 研究的主要问题9-10
  • 1.2 研究的目标与思路10
  • 1.2.1 研究的目标10
  • 1.2.2 研究的思路10
  •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10-11
  • 1.3.1 研究的内容10-11
  • 1.3.2 研究的方法11
  • 1.4 研究的资料及来源11-12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12-24
  • 2.1 相关的概念界定12
  • 2.1.1 农村“三权”抵押贷款12
  • 2.1.2 农村“三权”抵押贷款风险12
  • 2.2 典型的理论借鉴12-20
  • 2.2.1 农村金融理论12-14
  • 2.2.2 农村资产资本化的理论借鉴14-16
  • 2.2.3 风险管理理论16-18
  • 2.2.4 产权理论18-19
  • 2.2.5 农村土地流转理论19-20
  • 2.3 目前的研究现状20-24
  • 2.3.1 国外研究现状20
  • 2.3.2 国内研究现状20-21
  • 2.3.4 国内改革实践21-24
  • 3 重庆农村三权抵贷款现状及问题24-30
  • 3.1 三权抵押贷款现状24-25
  • 3.2 三权抵押贷款的积极成效25-26
  • 3.2.1 撬动涉农信贷资金投入较快增长25
  • 3.2.2 有效满足农村创业群体资金需求25
  • 3.2.3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25
  • 3.2.4 促进农村居民增收25-26
  • 3.2.5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6
  • 3.3 重庆市农村“三权”抵押贷款面临的问题26-30
  • 3.3.1 抵押贷款不畅26
  • 3.3.2 抵押进展不平衡26-27
  • 3.3.3 金融机构参与积极性不高27
  • 3.3.4 农村“三权”抵押手续办理难27
  • 3.3.5 农村“三权”价值评估难27-28
  • 3.3.6 金融机构授信“门槛”高28
  • 3.3.7 农户对“三权”抵押贷款意愿不强28-30
  • 4 重庆市农村“三权”抵押贷款风险分析30-34
  • 4.1 政策制度风险30
  • 4.2 权属不清风险30-31
  • 4.3 价值评估风险31-32
  • 4.4 资产处置风险32-33
  • 4.5 补偿机制不健全33-34
  • 5 重庆市农村“三权”抵押贷款风险的原因分析34-38
  • 5.1 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原因分析34
  • 5.2 农房抵押贷款风险原因分析34-35
  • 5.3 林权贷款风险原因分析35-38
  • 6 重庆市农村“三权”抵押贷款风险防范对策38-43
  • 6.1 从制度上突破法律对农村资产的束缚38-39
  • 6.2 构建利益均衡体系39
  • 6.3 加强农村“三权”抵押融资配套体系建设39-40
  • 6.4 加快完善农村资产价值评估体系40
  • 6.5 探索建立农村三权抵押物处置机制40
  • 6.6 完善农村“三权”抵押风险分担补偿机制40-41
  • 6.7 强化金融机构操作及信息管理41-42
  • 6.8 完善农业保险制度42-43
  • 7 研究的结论与展望43-45
  • 7.1 研究结论43
  • 7.2 研究展望43-45
  • 致谢45-46
  • 参考文献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勇军;;商业性抵押贷款风险表现[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6年02期

2 杨萃;;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08期

3 张梅;;防范抵押贷款风险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年02期

4 曾桂勤;论抵押贷款风险[J];教学与管理;1995年S1期

5 舒印福;防范抵押贷款风险的几点建议[J];经济论坛;1997年08期

6 王文彪,樊少华;应重视抵押贷款风险防范[J];财金贸易;2000年08期

7 廖永钦,廖春环;我国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管理[J];南方金融;2000年10期

8 石变珍,杨亮芳;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的防范[J];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9 韩振江,吴福顺,胡复泉;重视抵押贷款风险[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年04期

10 王春宣;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防范之浅见[J];农村金融与市场经济;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姚宏刚;曾勇;方洪全;;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在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等级评估中的应用[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杨洋;曲线融资购房加剧住房抵押贷款风险[N];金融时报;2013年

2 记者 冉慧敏;格老:慎防住房抵押贷款风险[N];证券时报;2005年

3 本报见习记者 肖怀洋;山寨小额贷款公司网站泛滥 看似馅饼实为陷阱[N];证券日报;2012年

4 陶冶;美高成本抵押贷款风险上升[N];金融时报;2006年

5 黄继汇;各方看高美次级抵押贷款风险[N];中国证券报;2007年

6 通讯员 郭萍;前旗联社全力防范棚户区抵押贷款风险[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0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 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易宪容;当前楼市对银行体系风险有多大[N];华夏时报;2008年

8 ShannonDHarrington邋和Hamish Risk 杨光明;次级抵押贷款风险扩大信贷违约互换大幅波动[N];期货日报;2007年

9 齐 威;西班牙房市过热 银行抵押贷款风险增加[N];中国信息报;2004年

10 陶冶;美国抵押贷款风险浮出水面[N];金融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亮亮;我国商业银行抵押贷款风险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文净;重庆农村“三权”抵押贷款风险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计芳君;住房抵押贷款风险及其对策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3年

3 王海玲;关于防范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4 彭杏芳;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会菊;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的防范[D];兰州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重庆农村“三权”抵押贷款风险及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28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4128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d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