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资本论文 >

农业银行个贷业务信息系统绩效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6 11:29

  本文关键词:农业银行个贷业务信息系统绩效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农业银行 个贷业务信息系统 绩效评价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金融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信息系统在商业银行中的地位逐步提升,信息建设的规模持续扩大。面对网络经济的不断挑战以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商业银行必须依托3A金融服务(Anytime, Anywhere, Anystyle),不断加大信息资源和技术的投入。而对于这一领域是否进行了有效投资,有效投资的程度,将决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形成稳定的经济回报。这就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的评价方法对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运行绩效进行评价与分析。中国农业银行作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应对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信息技术化、市场竞争化的种种挑战时,必须“同业争排头,系统创一流”,不断完善和进化政策体制、内控机制、运营体系及绩效评价方法,以实现成为“立足本土、覆盖城乡、全球运作的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的目标。个贷业务信息系统作为农业银行收益来源的根本,其信息化投入的有效程度,将决定农业银行实现目标的难易程度。本文的研究,对实现农业银行的最终目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从我国的金融市场背景出发,阐述了农业银行个贷业务信息系统绩效评价的重要意义。根据信息系统绩效评价以及银行信息系统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依据,得出构建评价模型的启示,同时分析农业银行信贷业务信息系统的组成与结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出评价体系的相关指标。严格遵从七大原则,选择五大指标,从而设计出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选择的指标,基于FAHP理论,构建农业银行个贷业务信息系统绩效评价模型,计算指标得分,确定评价结果,分析相关对策,从而不断完善农业银行个贷业务信息系统。
【关键词】:农业银行 个贷业务信息系统 绩效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4
【目录】:
  • 摘要9-10
  • ABSTRACT10-12
  • 第1章 绪论12-16
  • 1.1 研究背景12-13
  • 1.2 研究意义13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13-14
  • 1.3.1 研究思路13
  • 1.3.2 研究方法13-14
  • 1.4 论文创新14
  • 1.5 论文框架14-16
  •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16-29
  • 2.1 信息系统绩效评价文献综述16-22
  • 2.1.1 信息系统绩效评价标准16-20
  • 2.1.2 信息系统绩效评价方法20-22
  • 2.1.3 信息系统绩效评价趋势22
  • 2.2 银行信息系统绩效评价现状22-23
  • 2.3 信息系统绩效评价方法理论研究23-28
  • 2.3.1 Delphi法23-24
  • 2.3.2 层次分析法24-25
  • 2.3.3 模糊综合评价法25-27
  • 2.3.4 模糊层次评价法27-28
  • 2.4 评述与启示28-29
  • 第3章 农业银行个贷业务信息系统的组成与结构29-40
  • 3.1 档案管理30
  • 3.1.1 档案上传及信息维护30
  • 3.1.2 档案调阅查询30
  • 3.2 客户管理30-31
  • 3.2.1 客户信息管理31
  • 3.2.2 客户评级31
  • 3.3 押品管理31-32
  • 3.3.1 押品信息管理31-32
  • 3.3.2 押品价值评估32
  • 3.3.3 押品贷后监管32
  • 3.3.4 押品风险预警32
  • 3.4 个人审批32-35
  • 3.5 用信管理35-37
  • 3.5.1 放款流程管理35-36
  • 3.5.2 个人贷款36
  • 3.5.3 担保管理36-37
  • 3.6 贷后管理37-38
  • 3.6.1 贷后管理检查37
  • 3.6.2 贷后管理例会37-38
  • 3.6.3 贷后管理方案38
  • 3.6.4 贷后管理报告38
  • 3.7 其他应用38-40
  • 3.7.1 数据直通车38
  • 3.7.2 信贷数据应用38
  • 3.7.3 贷款咨询38-39
  • 3.7.4 征信管理系统39-40
  • 第4章 设计农业银行个贷业务信息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40-58
  • 4.1 农业银行个贷业务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40-42
  • 4.1.1 目的性原则40
  • 4.1.2 系统性原则40
  • 4.1.3 平衡性原则40-41
  • 4.1.4 可度量性原则41
  • 4.1.5 定性与定量的原则41
  • 4.1.6 局部与整体的原则41
  • 4.1.7 科学性原则41-42
  • 4.2 农业银行个贷业务信息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选择42-48
  • 4.2.1 农业银行个贷业务信息系统的战略地位42-43
  • 4.2.2 农业银行个贷业务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43-45
  • 4.2.3 农业银行个贷业务信息系统带来的经济效益45-46
  • 4.2.4 农业银行个贷业务信息系统带来的社会效益46-47
  • 4.2.5 农业银行个贷业务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效益47-48
  • 4.3 农业银行个贷业务信息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组成48-58
  • 4.3.1 农业银行个贷业务信息系统绩效评价体系指标构成48-49
  • 4.3.2 农业银行个贷业务信息系统绩效评价体系指标含义49-53
  • 4.3.3 农业银行个贷业务信息系统绩效评价体系指标的取值标准53-58
  • 第5章 构建农业银行个贷业务信息系统绩效评价模型58-77
  • 5.1 基于FAHP的农业银行个贷业务信息系统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58-65
  • 5.1.1 指标权重的确定58-59
  • 5.1.2 指标隶属度的确定59-64
  • 5.1.3 模型构建64-65
  • 5.2 农业银行个贷业务信息系统绩效评价过程65-73
  • 5.2.1 获取每个二级指标的评分65-70
  • 5.2.2 计算各个一级指标的评分70-73
  • 5.2.3 计算指标总评分73
  • 5.3 农业银行个贷业务信息系统绩效评结果分析73-77
  • 5.3.1 农业银行个贷业务信息系统绩效评结果73-74
  • 5.3.2 绩效评价结果对策分析74-77
  • 第6章 结论77-79
  • 6.1 论文结论77
  • 6.2 论文不足77-79
  • 参考文献79-81
  • 致谢81-82
  • 附件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洁如;;个贷业务如何实施精细化管理[J];现代金融;2009年06期

2 陈科锡;杨兰琴;;余庆支行“三抓三找”推动个贷业务快速发展[J];贵州农村金融;2009年09期

3 李建民;;对个贷业务贷后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11年08期

4 禹峥嵘;;县支行个贷业务调研及发展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2013年34期

5 李晓峰;;加快个贷业务发展的几点建议[J];现代金融;2006年07期

6 王剑;;信息化环境下对商行个贷业务的数据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06年07期

7 韩云;肖凡;陈科锡;;农行桐梓支行个贷业务实现“零不良”[J];贵州农村金融;2007年08期

8 姚琦;魏子鹏;;涉及担保公司的个贷业务风险防范[J];审计月刊;2009年08期

9 ;用拼搏奏响最强音——农行白云支行个贷业务发展纪[J];贵州农村金融;2010年03期

10 魏学玲;;关于电子审批个贷业务的几点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科锡 严新;遵义分行个贷业务势头强劲[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王全香;铜仁农行个贷业务再创佳绩[N];铜仁日报;2009年

3 蔡文静;安阳分行整合功能推动个贷业务发展[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0年

4 商报记者 孟凡霞;工行个贷业务:由“粗放”走向“精细”[N];北京商报;2012年

5 黄贤斌 潘德荣;农行赣州分行严把个贷业务风险关[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何东 通讯员 庄惠龙;上海嘉定支行个贷业务保质有量[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7年

7 通讯员叶建刚;烟台分行 量质并举推动个贷业务发展[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0年

8 记者 高轶鹏 通讯员 边钢领;农行平顶山分行个贷业务发展迅速[N];平顶山日报;2011年

9 通讯员梁志强;云南分行营业部个贷业务迈上新台阶[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顾冶;农行苏州分行实现个贷业务集中经营[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文昊;招商银行厦门分行个贷业务发展现状及市场营销分析[D];华侨大学;2013年

2 肖晓斌;六西格玛在建行长沙个贷中心个贷业务流程中应用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3 刘玉洁;基于互联网金融A商业银行个贷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4 井媛媛;农业银行个贷业务信息系统绩效评价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刘延芳;我国个贷市场的非均衡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6 题星晨;个贷中心的一次改革[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296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6296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3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