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欠发达地区“产城融合”效应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西部欠发达地区“产城融合”效应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城镇化 产城融合 诺瑟姆曲线 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
【摘要】:"产城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的重要引擎,而如何推动西部欠发达地区"产城融合"发展是一个值得专门研究的课题。文章以重庆三峡库区2003-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基于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农业发展对城镇化有微弱的负向效应,即"逆向城镇化",但城镇化对农业产业发展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工业与城镇化具有良性互动效应机制,融合发展效应显著;服务业与城镇化没有显著的融合发展效应。本研究的政策启示在于:鼓励和支持现代农业、工业和城镇化协同发展可能是目前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优化选择。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国别经济与国际商务研究中心;
【关键词】: 城镇化 产城融合 诺瑟姆曲线 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
【基金】: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J121002) 四川外国语大学校级科研项目(sisu201422) 重庆市建设科技基金项目(城科字20112-61号)
【分类号】:F299.23;F323
【正文快照】: 一、问题与文献回顾“产城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的重要引擎。2014年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1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规划》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新理念,强调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三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鸿源;段力妼;;城乡统筹模式下三峡库区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陈明星;叶超;周义;;城市化速度曲线及其政策启示——对诺瑟姆曲线的讨论与发展[J];地理研究;2011年08期
3 林勇;张宗益;杨先斌;;欠发达地区类型界定及其指标体系应用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12期
4 潘启云;;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驱动型城镇化探析——以柳州市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沈正平;;优化产业结构与提升城镇化质量的互动机制及实现途径[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05期
6 周冲;吴玲;;城乡统筹背景下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年01期
7 段学慧;侯为波;;不能照搬“诺瑟姆曲线”来研究中国的城镇化问题[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8 陈彦光;周一星;;城市化Logistic过程的阶段划分及其空间解释——对Northam曲线的修正与发展[J];经济地理;2005年06期
9 赵昕;;产业集聚与城市化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面板数据模型[J];经济与管理;2007年11期
10 杨文举;;中国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Cointegration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3期
2 刘爱英;姚丽芬;李庆辰;;我国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协整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3 梁会民;;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4 陈彦光;周一星;;中国城市化过程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6年04期
5 陈彦光;周一星;;中国城市化过程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6 徐颖;吕斌;;基于GIS与ANN的土地转化模型在城市空间扩展研究中的应用——以北京市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7 姚玉敏;朱晓东;恽晨雁;李杨帆;;苏南新农村绿化景观价值的综合评价[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8 刘博轩;;三大产业对城镇化各阶段的影响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9期
9 胡晓;王金;胥留德;;论欠发达地区消减环境不公何以可能[J];重庆与世界;2011年21期
10 郭宇;曾庆均;;产业经济学研究综述——基于重庆学者的视角[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凯峰;李霁;;1991—2008年云南省城镇化影响因素与特征分析——基于城镇化在云南桥头堡建设进程中的思考[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朱东风;;江苏小城镇发展的回顾与反思[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郭凯峰;苏涵;;云南省城镇化发展特征及对策探讨[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4 吴成鹏;;中部欠发达地区城市空间战略的规划思维剖析——以湖北省襄阳市九个县市区空间发展战略汇报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5 张小平;刘效龙;;21世纪前十年山东省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变分析——基于县级行政单元[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6 曾昭法;左杰;;中国省域城镇化的空间集聚与驱动机制研究——基于空问面板数据模型[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7 王松林;莫正群;练炳维;余文刚;;海南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及其发展策略初探[A];2013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张舟;吴次芳;谭荣;;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城镇化研究:瓶颈与展望[A];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C];2012年
9 史相宾;;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进展[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 城市总体规划)[C];2014年
10 肖莹光;;城镇化、非农就业和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以河北省及其沿海地区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一洲;转型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重构效应[D];浙江大学;2011年
2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王红兵;农民动迁安置住区绿化环境重构[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李咏华;基于GIA设定城市增长边界的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段力妼;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6 陶文芳;西安—咸阳地区土地覆被时空变化及驱动因子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7 马远;新疆特色城镇化路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8 孙慧宗;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姚玉敏;绿化景观的视觉环境质量评价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赵玲;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吉林省城市化机制与路径选择[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雪莲;欠发达主销区粮食安全影响因素分析与长效机制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2 刘元姝;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与区域城市化关系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曾蕾;云南亚热带山地乡村景观构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4 常欣;城市化进程对区域耕地生产力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慧芳;交通发展对土地利用变化的作用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林巧香;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7 郭文娟;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现状及对策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8 袁源;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苏省城市体系时空演化测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饶岌;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与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民生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10 王宝;基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城市用地规模控制与空间布局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耀彬;;中国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6年24期
2 陆远权;刘建锋;杨丹;;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度测度研究——以三峡库区为个案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蒋志敏;李孟刚;;产业空心化新论[J];财经界;2006年10期
4 徐雪梅,王燕;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02期
5 王崇举;;长江三峡库区城市功能恢复与重建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3期
6 刘玉;;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6期
7 周一星;论我国城镇化的地域差异[J];城市规划;1983年02期
8 周一星,曹广忠;改革开放20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J];城市规划;1999年12期
9 汪光焘;关于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问题[J];城市规划;2003年04期
10 仇保兴;集群结构与我国城镇化的协调发展[J];城市规划;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评论员 刘晓午;[N];中国经营报;2010年
2 [加]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国际台理创新中心 John Whalley 译 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徐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亚娴;我国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中文;回浪效应"与我国政府对欠发达地区的援助措施[J];创造;2001年03期
2 安世银;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新跨越的哲学思考[J];发展论坛;2001年05期
3 ;欠发达地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几点思考[J];发展;2001年12期
4 辛文科,王培军;对欠发达地区基层央行员工素质教育的途径思考[J];甘肃金融;2001年10期
5 中国人民银行娄底市中心支行调研组;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融资渠道拓宽难点及对策[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6 何伟军;模仿创新: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一条捷径[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7 杜平;国外开发欠发达地区的经验教训[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8 石向实;中美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比较研究[J];理论研究;2001年01期
9 贾贵廷;新世纪科教兴盟刍议[J];理论研究;2001年02期
10 曹友琥;经营城镇──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机遇[J];老区建设;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素华;;创新政府管理,维护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稳定[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欠发达地区投资战略研究》课题组;刘佩勇;郭居珍;李秀昆;张雪峰;;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投资战略研究[A];中国投资学会获奖科研课题评奖会论文集(1994年度)[C];1994年
3 李泽民;;基于中国国情的产业转移动力机制探究——兼论我国欠发达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对策[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4 冯家臻;常平阳;吴刚;;欠发达地区农村社区建设探讨——以陕西为例[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5 马国民;;欠发达地区需加大民营经济的发展力度[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6 韦广雄;;村域社会基础秩序建构与欠发达地区村民自治的发展[A];“村民自治暨合寨村村民委员会成立3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晓驰;;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必须强化“三个意识”[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吴其凯;;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A];群众文化论丛(18辑)[C];2004年
9 邓大可;;略论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底蕴和积淀[A];湖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曾会杰;;求真务实,,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信息化[A];2007广东省体育科学研究论文选[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早报首席评论员 李巨微;让更多财政资金注入农村和欠发达地区[N];东方早报;2005年
2 陈超然;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N];农民日报;2005年
3 记者 施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推动欠发达地区更快更好地发展[N];浙江日报;2003年
4 记者 周咏南;进一步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N];浙江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田新元;欠发达地区如何建设新农村[N];中国改革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孙t;推3美元软件 盖茨欲“播种”欠发达地区[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7 宋波;欠发达地区更应增强创新理念[N];大众科技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郑昭 周琳;出台欠发达地区创新人才工程办法[N];福建日报;2007年
9 刘爱;欠发达地区更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N];贵州日报;2006年
10 张良斌 崔向科;浙江省大力实施山海协作工程[N];国际商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奎;中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市场化研究[D];武汉大学;2002年
2 马江;中国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探析与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3 魏勇;我国欠发达省域竞争力提升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刘淑华;欠发达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因素与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晏磊;欠发达地区支农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6 吴丹;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及其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7 张庆滨;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与培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8 贾丽萍;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重建[D];吉林大学;2008年
9 肖慈方;中外欠发达地区经济开发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10 赖应辉;发达省份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爱云;山东省欠发达地区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黄韵;我国欠发达地区发展对外贸易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3 胡晓;欠发达地区环境公平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4 王莹;支持环首都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金融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5 覃剑;广东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承担生态屏障的矛盾及其对策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许鲜苗;欠发达地区城乡统筹路径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张丽娅;欠发达地区政府准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8 凡艳芳;高新技术长入欠发达地区的文化环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9 周盈;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隐性流失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崔晓岗;中部欠发达地区村干部激励机制构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371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837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