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开放空间系统优化
本文关键词:基于三维生态足迹模型优化的自然资本利用国际比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全文:
(382 KB)
输出: BibTeX | EndNote (RIS)
摘要 通过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优化来加强生态城市建设 ,是推动城市进入可持续发展状态的重要途径。本文在阐述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要求和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优化的必要性的基础上 ,分析了开封市的城市特色和发展的新思路 ,提出了该市开放空间系统优化的理论基础 ,确定了应该遵循的原则。开封市开放空间系统的整体优化应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 ,调整市区的空间布局结构 ,建立新的城市空间布局框架 ;第二 ,强化开放空间系统的圈层一体化 ,给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空间支持。开放空间系统的要素优化包含两个内容 :第一 ,优化绿色开放空间 ,努力做到林、园、水天然浑成 ,点、线、面密切结合 ;第二 ,优化灰色开放空间 ,努力做到对内交通、对外交通、广场车场协调发展 ,横道、竖道、环道有机结合。
服务
E-mail Alert
RSS
收稿日期: 2003-09-15 出版日期: 2004-06-15
基金资助:
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311061500)
作者简介: 王发曾(1947-),男,河南开封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城市地理学、城 市规划与设计、城市生态学研究。E-mail:fzwang@henu.edu.cn
引用本文:
王发曾. 开封市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开放空间系统优化[J]. 地理研究, 2004, 23(3): 281-291.
WANG Fa zeng. On the optimization of open space syste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Kaifeng ecological city.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4, 23(3): 281-291.
链接本文:
或
[1] Hildebrand F1Designing t he City:Towards a More Sustainable Urban Form.Routledge,London,1999.
[2] Naveh Z,Lieberman A S. Landscape Ecology:Theory and Application1 Yew York:Springer-Verlag,1993.
[3] 吴人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环境导报,2001,(3):39~41.
[4] 黄肇义,杨东援.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实例.国外城市规划,2001,(3):35~38.
[5] 王祥荣.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途径与措施———以上海为例.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349~354.
[6] 方一平,陈国阶,李伟.成都市生态城市建设的路径设计.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2):50~53.
[7] Randall A.“Open Space”Zoning:What it is&Why it works1PCJ,Issue 5,1992.
[8] 周晓娟.西方国家城市更新与开放空间设计.现代城市研究,2001,(1):62~64.
[9] 余琪.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建构.城市规划汇刊,1998,(6):49~56.
[10] 房庆方,宋劲松,马向明,等.营造开放空间,提高城市品质.城市规划,1998,(6):33~38.
[11] 洪亮平,刘奇志.武汉市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初步研究.华中建筑,2001,(2):78~81.
[12] 许学强,朱剑如.现代城市地理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13] 顾朝林,柴彦威,蔡建明,等.中国城市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
[14] 何丹.城市规划中公众利益的政治经济分析.城市规划汇刊,2003,(2):62~65.
[15] 王朝晖.关于可持续城市形态的探讨.国外城市规划,2001,(2):41~45.
[16] 段汉明.西安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发展框架和发展机制.地理研究,2002,21(5):627~634.
[17] 梁雪,肖连望.城市空间设计.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18] 刘贵利.城乡结合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估初探.地理研究,2000,20(1):80~85.
[19] 易奇,赵筱青,陈玉姝.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绿地系统问题研究———以昆明市为例.经济地理,2001,(3):310~314.
[20] 王欣,沈建军.建设有活力的绿色空间网络———浅谈21世纪城市绿地系统.浙江林业科技,2001,(5):53~55.
[21] 唐勇.城市开放空间规划与设计.规划师,2002,(10):21~27.
[22] 王云才.论都市郊区游憩景观规划与景观生态保护.地理研究,2003,22(3):324~334.
[23] 丁俊清.休闲绿地———一种新的园林形式.城市规划汇刊,2002,(5):68~70.
[24] 李朝阳,徐循初.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1,(2):47~52.
[25] 郭恩章.对城市广场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城市规划,2002,(2):60~63.
[1] 陶海燕, 周淑丽, 卓莉. 城中村有序改造的群决策——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为例[J]. 地理研究, 2014, 33(7): 1207-1216.
[2] 戴特奇, 张玉韩, 王姣娥, 陶卓霖. 基于优化模型的中国民用运输机场人口覆盖评价[J]. 地理研究, 2014, 33(4): 710-720.
[3] 方恺, 高凯, 李焕承. 基于三维生态足迹模型优化的自然资本利用国际比较[J]. 地理研究, 2013, 32(9): 1657-1667.
[4] 吴洪颜, 高苹, 刘梅. 基于太平洋海温的冬小麦春季湿渍害预测模型[J]. 地理研究, 2013, 32(8): 1421-1429.
[5] 叶龙浩, 周丰, 郭怀成, 高伟, 何成杰, 王翠榆. 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沁河流域系统优化调控[J]. 地理研究, 2013, 32(6): 1007-1016.
[6] 梁育填, 樊杰, 柳林, 张有坤, 陈小良. 优化开发区域制造业企业迁移的因素及其区域影响——以广东东莞市为例[J]. 地理研究, 2013, 32(3): 497-506.
[7] 陆林, 朱申莲, 刘曼曼. 杭州城市旅游品牌的演化机理及优化[J]. 地理研究, 2013, 32(3): 556-569.
[8] 王振波, 张蔷, 张晓瑞, 关兴良.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合肥市增长边界划定[J]. 地理研究, 2013, 32(12): 2302-2311.
[9] 王发曾, 王胜男, 李猛. 洛阳市区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动态演变与功能优化[J]. 地理研究, 2012, 31(7): 1209-1223.
[10] 李富佳, 董锁成, 李荣生. 基于EA-SD模型的生态农业系统模拟与优化调控——以平凉市崆峒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12, 31(5): 840-852.
[11] 郭怀成, 都小尚, 刘永, 周丰, 何成杰. 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区域规划环评方法[J]. 地理研究, 2011, 30(9): 1713-1724.
[12] 张伟,张义丰,张宏业,韩维栋,杨林生,贾大猛,孙瑞峰. 生态城市建设背景下湛江红树林的保护与利用[J]. 地理研究, 2010, 29(4): 607-616.
[13] 余斌,揭毅,罗静,朱丽霞,曾菊新. 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的生态转型与空间优化[J]. 地理研究, 2010, 29(2): 313-326.
[14] 邱灵,方创琳. 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纵向测度与横向诊断模型及应用——以北京市为例[J]. 地理研究, 2010, 29(2): 327-337.
[15] 黄泰,保继刚,刘艳艳,王行风. 城市游憩场点系统结构分形及优化——以苏州市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10, 29(1): 79-92.
本文关键词:基于三维生态足迹模型优化的自然资本利用国际比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59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95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