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风险转移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风险转移机制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制度的日趋成熟,小微企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60%左右的贡献。然而,由于小微企业自身资金匮乏,若想获得长远发展只能依赖外部融资。虽然外部融资渠道众多,但商业银行贷款仍然是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由于小微企业缺乏完善的财务制度,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极其严重,加之小微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且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缺乏有效的抵押物,难以提供抵押物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虽然国家积极推动小微金融的发展,如支持民营银行的创办、引导小贷公司向村镇银行转变等,但这些措施成效微弱,仍然没有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关系型贷款作为一种新型贷款方式,不需要企业必须提供抵押物,而是依据企业的软信息做出贷款决策,不仅可以提高贷款的可获得性,降低交易成本,而且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个性服务,改善企业财务状况,最终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收益水平。然而,由于关系型贷款是信贷资产,信息不对称以及道德风险使商业银行面临着企业违约的风险,而且关系型贷款往往存在信贷决策主观性强、贷款集中度高以及小微企业风险承受能力低等问题,使得商业银行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隐含着巨大的风险。因此,若想让商业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关系型贷款,就必须对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的风险进行管理。通过对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风险转移的收益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对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进行风险转移可以有效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提高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的整体收益水平。但是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风险转移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风险转移制度不完善,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及其风险转移方式并没有相应的制度作出明确规定;二是固有的风险转移方法会弱化银企间的紧密合作关系,并且容易引发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此外,由于风险转入方难以衡量小微企业的风险,以及软信息加大了风险转移定价的难度,导致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风险转移难以合理定价;三是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风险转移的成本较高,抑制了商业银行进行风险转移的动机,从而不利于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的开展。基于上述,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的风险转移机制:一是要完善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的风险管理制度,包括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的信贷流程以及信贷人员的约束激励机制;二是要创新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风险转移的途径,通过加强同业合作、促进保证人担保、运用资产证券化以及引入信用衍生工具等方法和途径,来有效转移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的风险;三是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来缓解信息不对称,提高信贷资产的信用评级;四是要加大政府的财政补贴力度,以解决关系型贷款风险转移中的高成本问题。
【关键词】:小微企业 关系型贷款 风险转移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4;F276.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10-12
- (一) 研究背景10-11
- (二) 研究意义11-12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12-15
- (一) 国外研究综述12-14
- (二) 国内研究综述14-15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15-17
- (一) 研究思路15-16
- (二) 研究方法16-17
-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17-18
- 第二章 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概述18-26
- 一、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的内涵界定18
- 二、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的特点18-20
- (一) “软信息”获取是关键18-19
- (二) 长期合作是前提19-20
- (三) 全方位服务是途径20
- 三、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的作用20-26
- (一) 提高小微企业贷款的可获得性20-21
- (二) 为小微企业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21
- (三) 降低借贷双方的交易成本21-23
- (四) 改善小微企业的财务状况23-24
- (五) 提高小微企业的整体收益水平24-26
- 第三章 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风险的成因分析26-33
- 一、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26-28
- 二、小微企业缺乏诚信引发违约风险28-29
- 三、关系型贷款地域和行业分布过于集中29-30
- 四、小微企业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30-31
- 五、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主观性较强31-33
- 第四章 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风险转移的收益分析33-38
- 一、模型构建33-34
- 二、模型影响因素分析34-35
- (一) 小微企业违约的影响因素34-35
- (二) 商业银行风险转移的影响因素35
- 三、模型结果分析35-38
- 第五章 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风险转移存在的问题38-43
- 一、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38-39
- 二、固有的风险转移方法存在缺陷39-40
- (一) 弱化借贷双方的紧密关系39
- (二) 引发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39-40
- 三、风险转移双方信息不对称40-41
- (一) 第三方机构难以获取小微企业的信息40-41
- (二) 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逆向选择41
- 四、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风险转移的成本高41-43
- 第六章 完善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风险转移机制的措施43-51
- 一、完善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的风险管理制度43-44
- (一) 明确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的信贷流程43-44
- (二) 完善信贷人员的约束激励机制44
- 二、创新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风险转移的方法44-48
- (一) 加强同业合作44-45
- (二) 促进保证人担保45-46
- (三) 运用资产证券化46-47
- (四) 引入信用衍生工具47-48
- 三、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48-49
- (一) 缓解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48
- (二) 提高信贷资产的信用评级48-49
- 四、加大政府的财政补贴力度49-51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51-52
- 参考文献52-55
- 致谢55-5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刚,余禄国,张和勋;盘活贷款增效益[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1年06期
2 朱淑华,黄成君;依法操作贷款业务[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1年12期
3 张彩华;让我国的助学贷款 尽快驶入快车道[J];当代经济;2002年05期
4 赵就亮;形成损失的呆滞贷款未列入呆帐核算之原因初探[J];广西金融研究;2002年09期
5 张羽,李黎;银团贷款:你准备好了吗?——由东北电一案想到的[J];辽宁财税;2002年11期
6 李滨;“倒贷款”问题不容忽视[J];济南金融;2002年02期
7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货币信贷处课题组;支农贷款效应分析及贷款适度问题研究[J];济南金融;2002年09期
8 何雁;助学贷款:挑战大学生诚信[J];特区展望;2002年08期
9 ;创新机制 增强动力 激发营销个人经营性贷款积极性[J];广西农村金融研究;2003年01期
10 任玉岭;关于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探析与建议[J];中国科技产业;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赵意奋;;论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律规制[A];中国商法年刊(2008):金融法制的现代化[C];2008年
2 敬玉忠;;加强贷款安全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A];新世纪 新思考[C];1999年
3 胡玉转;骆国辉;;关于完善助学贷款机制的探讨[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8年
4 杨秉龙;;建议组建新型农户贷款组织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A];金融法学家(第二辑)[C];2010年
5 《债权管束与会计信息有效需求》课题组;;公司治理、大贷款人监督与会计信息[A];公司财务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汽车贷款管理办法》[A];2005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报[C];2005年
7 赵睿;杨宜;张峰;;北京小额信贷市场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9[C];2009年
8 郭清华;;我国邮政储蓄小额贷款的发展研究[A];海南省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C];2008年
9 商爱民;;由一起存单质押贷款经济纠纷引起的思考[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可人;留学可申请贷款[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1年
2 ;如何防范个人消费贷款风险?[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4年
3 王蕙蕙 邢永春;象山支行渔业贷款缘何七年零不良[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5年
4 古景全;话说商品房按揭贷款[N];郴州日报;2005年
5 彭艾;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利在哪里[N];河南日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陈帆 粟玉萍;贷款购车基本攻略[N];南充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傅军;银团贷款助推大项目融资[N];青岛日报;2005年
8 翁淑贤 刘伯饶;广东:助学贷款遭遇尴尬[N];人民日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钟恬;助学贷款:市场与政策的温情博弈[N];证券时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向才志;贷款购车“三项注意”[N];中山日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志敏;个人消费贷款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应用[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2 王成;贷款出售方式的选择及其影响[D];湖北大学;2011年
3 王振锋;银行商业按揭贷款风险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4 白茹;新疆小额贷款公司与银行合作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4年
5 陈玲玲;关于利率滞后期限有限的股票贷款的最优赎回策略[D];吉林大学;2014年
6 魏文博;小额贷款公司向村镇银行转制机制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7 黄莹;株洲市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8 徐金玲;信贷风险评估的实地调查报告[D];厦门大学;2002年
9 周丽峰;基于非平衡数据分类的贷款违约预测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10 赵耀;AB银行住房贷款客户需求偏好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679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967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