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汪庆华:现代国家建设及中国政治

发布时间:2016-09-30 10:12

  本文关键词:现代国家建设及中国政治-经济转型的逻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汪庆华:现代国家建设及中国政治-经济转型的逻辑的相关文章

汪庆华:现代国家建设及中国政治-经济转型的逻辑

「摘要」论文拟从1978年以来中国国家建设的角度来解释我国政治-经济转型的逻辑,并试图揭示出我国的政治发展路径。论文认为,现代国家建设是由中国共产党主动发起并引导的,目的是通过在国家的性质、职能、能力、干预范围等方面做出调整以有利于市场的引入、扩张和运行,并促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论文从结构和治理方式两个向度来考察改   更多...

陈荣耀:经济逻辑与经济转型——中国经济转型为什么这么难?

缺乏底线是中国经济生活最大的问题,守不住底线会给中国经济生活带来巨大的困难。 由此,完成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使命是:清晰资本逻辑,把握经济运行的基本方向;守住底线,克服经济生活中的混乱局面;建立公理系统,使经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效应。   更多...

傅耀:对中国转型的政治约束条件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中国转型经济走向何方受到诸多政治条件的制约。全球化降低了转型的交易成本,也导致效用函数不同的利益集团的分野,只有在转型过程中的收益大于损失,利益集团才会有支持转型的动力。在中国工业化的富国征程中, 三农 问题如影随行,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转型的成功也取决于下一步能否取得农民的持续支持。政府是   更多...

项小凯:中国政治转型的现实路径

近年来,,关于中国政治转型的各种讨论,可谓百家争鸣,精彩纷呈,令人耳目一新;但窃以为,其中的一些观点,仍多流于愿望表达,而稍欠现实考虑。本文就从现实分析的角度,探讨中国转型的一些实际问题。首先要考虑,中国会不会发生政治转型?自1949年,中国的共产主义政权建立以来,虽然经历过大大小小的多次波折动荡,但客观来说,当下政权的   更多...

章百家 朱丹:中国经济体制两次转型的历史比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两次转型:第一次发生在新中国初期,从一种半统制半市场经济转变为计划经济;第二次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两次转型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更多...

张军:政府转型、政治治理与经济增长:中国的经验

1、从印度和中国的增长现象说起 去年1月份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印度的外交攻势显得异常猛烈。看得出,那是为了与中国的地位保持平衡。印度政府似乎认为全世界的眼球都被“中国奇迹”迷住了,而印度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达沃斯论坛上,印度领导人声称,印度是民主国家行列中目前发展最快和最好的国家(不幸的是,印度也是民   更多...

田国强:中国经济转型的内涵特征与现实瓶颈解读

经济转型的目标需要进一步聚焦到建设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上来,而这不仅要靠经济体制改革本身,还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我们要注意改革的目标和路径之间的差异,选取好改革的切入口和关键点,坚定地推进整体改革取得成功。   更多...

梁捷: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

近三十年,围绕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争议一直不断。但是中国经济取得长足进步,许多“特征事实”是不可否认的。第一,中国经济的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在绝对额上仅次于美国;第二,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几亿人已经摆脱贫困。伟大经济学家马歇尔有一句名言,“自然不会飞跃”。中国经济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创造出“中国奇迹”,必定有其道理。   更多...

中国经济转型之路不平坦

直到1990年以前,日本还都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经济大国。几乎没有人能预测到随后几十年日本会发生什么事情。今天,人们更加敬畏中国所取得的成绩。我们能不能相信,这个大国能够懂得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巨大的成功往往是出人意料的失败的前兆?答案是肯定的。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日本人均GDP相对美国的比例从1950年的20%迅速增加到   更多...

刘为民:法团主义与中国政治转型的新视角

「内容提要」与多元主义形成鲜明对比的法团主义,不仅有其独特的思想渊源和政治理念,而且与中国文化有诸多契合之处。积极借鉴法团主义理论研究中国政治转型,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为我们从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微观层次和方法层次上稳妥推进政治转型提供了全新视角。「关键词」法团主义/中国政治/转型转型既是一个矛盾重   更多...


  本文关键词:现代国家建设及中国政治-经济转型的逻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70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1270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0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