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与政治认同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0 07:23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思想上层建筑”,是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为依托的,并与一定的阶级利益相联系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意识形态与政党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世界上不存在无意识形态的政党,意识形态是政党的精神与灵魂。执政党的意识形态以党的纲领和章程为主要内容,是执政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理论层面的体现,彰显着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品格。作为一个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必然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引领作用,并塑造着国家文化与民族精神。政治认同是民众以个体或群体的方式产生的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可、同意的情感倾向和赞同、接受、亲近的心理归属。政治认同是政党政治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政治认同能够促进政治体系的发展,凝聚社会成员的政治共识,塑造社会普遍遵守的价值理念,对于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政治认同的实现逻辑当中,党的意识形态认同处于重要地位,它为政治认同提供了理论的支撑和道义上的诠释。从二者的相关性来看,党的意识形态在政治认同的实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政治认同实现的因素主要有历史积淀、利益分配、统治绩效、制度设计以及意识形态等。一个国家政治认同的实现必定是建立在深刻的历史积淀、良好的统治绩效、公平的社会制度的基础之上,但仅仅靠这些因素并不能长久地维持民众对政治体系与政治权力的认同,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党要在符合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建构一套科学的、合理的意识形态。党的意识形态是影响政治认同的重要因素,它为政治权力提供了一套系统的价值体系,通过教育与引导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共识,通过规范经济行为,提高市场效率,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通过对社会中存在的多样化的思潮进行整合,凝聚社会各方力量,通过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文化认同的形成,实现政治的发展和稳固。从不同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之中,执政党的意识形态的强化与稳定会提升政治认同水平,而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弱化和无序,也会导致政治认同水平的降低。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经历了“破旧立新”、曲折发展、合理转型以及稳步推进的四个阶段,相对应的我国政治认同也经历了初步奠基、盲目被动、理性回归、稳步提升的四个阶段。苏联共产党作为一个老党,在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经历了列宁的初创时期、斯大林的巩固与偏差时期、赫鲁晓夫的调整与混乱时期、勃列日涅夫的停滞时期以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崩溃时期,相对应的苏联政治认同经历了奠基、发展、初步危机、全面危机和崩溃瓦解的历史阶段。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大都按照苏联模式进行意识形态建设,伴随着苏联解体也纷纷丧失政权。古巴和越南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古共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经历了从初步奠基到调整和发展的过程,政治认同水平也相应的得到了提升和巩固。越共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经历了曲折探索到革新再到深化发展的过程,政治认同也从危机向不断发展巩固转变。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执政党意识形态经历了现代自由主义到当代新自由主义再到意识形态中间化的转变,相应的主流政党的类型也在不断发生变化。21世纪民粹主义与极端型政党的兴起挑战了西方国家传统的政党政治格局。不同的国家在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发展和政治认同的提升方面有过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些都需要我们以包容的心态和开放的态度去分析与鉴别。从现实层面来看,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在改革开放的大浪潮中不断加速,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使得传统的国家社会高度一体化的结构快速瓦解,全方位的社会结构性变化带来的是社会中的异质性、多样性和不均衡性成分的增多,经济体制的改革导致了新兴阶层的出现和利益的分化,腐败和贫富分化等问题引发了民众对政府权威认同的弱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多样化、信息的扁平化、马克思主义创新不足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党的意识形态,造成了政治认同的困境。多维度视角下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进而提升我国政治认同水平成为了新时代的重要课题。我们应始终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主导地位,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力、解释力和包容力,大力提升党的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的引领能力,凝聚社会多方面的力量,统一思想共识,提升党的意识形态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效果,加强党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用党内政治文化引领社会文化和国家文化的发展,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以意识形态的治理巩固政治认同。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D261
本文编号:2703249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D26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难点与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党的意识形态与政治认同的基础理论分析
第一节 党的意识形态的相关概念分析
一、意识形态的内涵
二、党的意识形态的内涵与特征
三、党的意识形态与群体意识形态、个体意识形态的关系
四、党的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的关系
第二节 政治认同的相关概念分析
一、政治认同的内涵
二、政治认同的特征与功能
三、政治认同的类型与影响因素
第二章 党的意识形态与政治认同的内在关系
第一节 党的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与政治认同
一、党的意识形态能够为政治系统提供“合法性”证明
二、党的意识形态能够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教育
三、党的意识形态能够对错误的社会思潮进行政治批判
第二节 党的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与政治认同
一、党的意识形态能够合理地约束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
二、党的意识形态能够协调与整合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
三、党的意识形态能够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节 党的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与政治认同
一、党的意识形态能够合理地进行社会整合与利益协调
二、党的意识形态能够科学地教育与引导社会成员
三、党的意识形态能够凝聚社会多元价值观念
第四节 党的意识形态的文化功能与政治认同
一、党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文化的关系
二、党的意识形态为文化发展指明了总体方向
三、党的意识形态能够促进文化认同的实现
第三章 执政党意识形态视角下中外不同国家政治认同的演变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发展与中国政治认同的变迁
一、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发展与政治认同变迁的基本历程
二、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发展与政治认同变迁的基本经验
第二节 前苏联东欧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发展与政治认同的变迁
一、前苏联东欧共产党意识形态发展与政治认同变迁的基本历程
二、前苏联东欧共产党意识形态发展与政治认同变迁的主要教训
第三节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意识形态发展与政治认同变迁
一、古巴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发展与政治认同的变迁
二、越南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发展与政治认同的变迁
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意识形态发展与政治认同变迁的主要启示
第四节 西方国家主流政党意识形态的发展与政治认同的变迁
一、西方国家主流政党意识形态发展与政治认同变迁的基本历程
二、西方国家主流政党意识形态发展与政治认同变迁的主要启示
第四章 转型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弱化对我国政治认同的挑战
第一节 社会转型是我国政治认同面临的深层背景
一、社会转型的基本内涵
二、社会转型的主要特征
三、社会转型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转型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弱化的表现
一、社会分层利益分化弱化党的意识形态整合能力
二、网络社会的延伸弱化党的意识形态传播能力
三、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弱化党的意识形态引领能力
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不足、创新乏力
第三节 转型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弱化对我国政治认同的影响
一、党的意识形态整合能力弱化对政治认同的影响
二、党的意识形态传播能力弱化对政治认同的影响
三、党的意识形态引领能力弱化对政治认同的影响
四、党的意识形态自身创新不足对政治认同的影响
第五章 党的意识形态视角下增强我国政治认同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一、充分认识指导思想一元化的重要性
二、在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一元化领导
第二节 提升党的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的的引领能力
一、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社会思潮的基本特点
二、积极用党的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的发展
三、对错误思潮进行批判,提升党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第三节 利用新媒体技术提升党的意识形态的传播能力
一、坚持党对意识形态传播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
二、加强党的意识形态传播媒介的建设
三、切实维护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
第四节 以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带动社会文化的发展
一、党内政治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思想引领
二、构建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具体路径
三、党内政治文化引领社会文化的方式方法
第五节 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以意识形态的治理巩固政治认同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治认同的相关性
二、意识形态治理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性
三、以意识形态的治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理论和基本经验的新时代镜鉴[J]. 高巍翔. 河南社会科学. 2018(11)
[2]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人民性”思想探析[J]. 王东红,王琳琳.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3]革新开放以来越南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经验与启示[J]. 粟远辉. 广西社会科学. 2018(08)
[4]论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功能[J]. 李金哲. 理论导刊. 2018(05)
[5]重构政治仪式 增强政治认同[J]. 杨雪冬. 探索与争鸣. 2018(02)
[6]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J]. 刘小梅,赵慧. 唯实. 2018(02)
[7]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中国政治认同本原性基础[J]. 陈付龙,胡志平.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8(01)
[8]政治认同危机与国家的解体——对苏联国家认同建构的反思[J]. 吴玉军,刘娟娟. 新疆社会科学. 2017(06)
[9]西方福利国家政治认同的现实挑战及中国优势[J]. 曾楠. 国外社会科学. 2017(06)
[10]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自觉——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侯惠勤[J]. 本刊记者,侯惠勤.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7(11)
博士论文
[1]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历程研究[D]. 胡春阳.安徽大学 2016
[2]当代中国政治认同问题研究[D]. 范迎春.南京理工大学 2012
[3]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胡建.西南交通大学 2011
[4]当代政治认同研究[D]. 张国平.湖南师范大学 2011
[5]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 戴均.陕西师范大学 2010
[6]苏共执政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研究[D]. 王克宁.中共中央党校 2009
[7]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心理机制研究[D]. 薛中国.吉林大学 2007
[8]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认同问题研究[D]. 孔德永.山东大学 2006
[9]政治认同的基础理论研究[D]. 方旭光.复旦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古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及其启示研究[D]. 鲁玉梅.西南大学 2016
[2]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研究[D]. 张维夏.天津师范大学 2013
[3]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政治信任状况研究[D]. 郝晓燕.上海师范大学 2012
[4]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利益分化与政治认同[D]. 张晓妍.陕西师范大学 2009
[5]试论英国工党的意识形态改革[D]. 陈琼.中共中央党校 2003
本文编号:27032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703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