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和朝鲜后期爱情小说中女性自杀母题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三言”和朝鲜后期爱情小说中女性自杀母题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三言 爱情小说 女性自杀母题 明朝末期 朝鲜后期
【摘要】:生死问题是人类的本源性问题,并且生是以死为前提的。通过对死的认识,可以发现生的价值,研究死是为了更好地生。自杀是一种特殊的死亡形式,它是行为人主动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这一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个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冲突以及社会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研究小说中人物的自杀,有助于揭示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个人在面临社会的各种压迫时所体现出的反抗精神,这是本篇论文研究的意义所在。文学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自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被反映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到了明末和朝鲜朝后期,出现了大量含有自杀母题的爱情小说作品,“三言”小说中的《王娇鸾百年长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和朝鲜朝后期的《云英传》、《淑英娘子传》、《崔陟传》6篇小说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所以本论文以这6篇爱情小说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研究。虽然目前学术界对“三言”小说和朝鲜朝后期的爱情小说从多个角度、多种层面上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其中女性自杀母题进行专门研究的论文还较少,从比较学的角度对“三言”和朝鲜后期爱情小说中的自杀母题进行比较研究的论文就更少了,研究的空间还很大,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能填补一二。本论文以迪尔凯姆的《自杀论》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为理论基础,从比较学的角度对中朝6篇爱情小说中的自杀母题进行比较研究,深入剖析女主人公自杀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并对女主人公的自杀行为进行分类研究,以求全面地揭露自杀母题背后反映的社会现实状况,深入了解中朝两国当时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弊端,指明自杀母题在爱情小说创作中的价值和作用。本论文首先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角度对明末和朝鲜朝后期的时代背景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接着把6篇爱情小说中的自杀类型分为了三类,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以及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经历等各个方面,对小说中的女性自杀母题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深刻揭示了小说反映出的社会现实,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另外,本论文还对中朝两国爱情小说中自杀母题的写作手法进行了仔细研究,从小说中细腻的自杀心理描写、独具匠心的自杀方式的选择和自杀母题的叙事技巧三个方面,分析了中朝两国爱情小说中的自杀母题在创作上的异同点,总结出两国小说自杀母题各自具有的鲜明特征。另指出小说中的自杀母题一直被沿用至今,起到揭露社会矛盾、赋予作品悲剧性的作用。自杀母题的先行研究大多把论文研究的重点放在死亡意识和生死观的研究上了,本论文却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对爱情小说中常见的自杀母题类型和特征的研究上,通过对女主人公自杀行为背后反映出的社会现实的分析,揭露了封建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弊端,指明了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自杀母题的运用还增加了爱情故事的曲折性和悲剧性,为作品制造了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问题意识,深化了作品的现实意义,加强了人们对女性问题的关注,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对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自杀问题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106.4-0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斌;;当代爱情小说的欲望都市[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蓝七妹;;无名氏爱情小说传播与接受的文化语境[J];丽水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周黎萍;;蜗居的勇敢与选择的困境——西西爱情小说中女性对自身情感及命运退守和选择的悖论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S2期
4 薛龙宝;;外国爱情小说三题[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5 木弓;怀念爱情小说[J];文学自由谈;1992年02期
6 薛龙宝;;外国爱情小说审美欣赏三题[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7 胡贤林;找寻真爱──读姚拓的两篇爱情小说[J];华文文学;1998年02期
8 张默芸;爱情·婚姻·社会——《台湾爱情小说选》评[J];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3期
9 刘雪妍;;现代爱情小说的“超现实性”[J];语文天地;2006年18期
10 佚名;;爱情小说[J];青年博览;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爱情小说提前发力圣诞市场[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2 张yN;萧条时的爱情,只有爆米花也要团聚[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3 木易;让爱情明媚温暖[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4 吴永平;老舍英文论文《唐代的爱情小说》疑案[N];中华读书报;2006年
5 陈竞;否认“破绽”计划尝试爱情小说[N];文学报;2007年
6 林金荣;生活原本如此[N];大众科技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邓凯;看爱情小说找春风文艺[N];光明日报;2002年
8 实习记者 唐思慧 本报记者 金莹;任大星:把写作当作生活方式[N];文学报;2011年
9 杨秀丽;纯情之美[N];文艺报;2010年
10 杜雨敖;青春读物带来的思考[N];甘肃法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安炳三;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韩女性作家爱情小说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效静;“三言”和朝鲜后期爱情小说中女性自杀母题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高文淼;17世纪爱情小说的悲剧性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3 庄婷;明清爱情小说与朝鲜朝爱情小说中的妓女形象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孙瑜;铿锵玫瑰[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丽;诗性灵魂的自由高蹈[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黄慧;论徐,
本文编号:12952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1295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