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甘肃省交通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09 10:16

  本文关键词:甘肃省交通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分析 出处:《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交通碳排放 能源消费 因素分解 政策建议 甘肃省


【摘要】: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在大气中不断累积。气候变化问题目前已不仅仅是科学问题,而上升为全球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2007年中国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产业,是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正常运转的前提,也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先决条件。近年来,甘肃省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布局结构不断完善,多种交通运输不断发展,综合交通体系初具规模,但是甘肃省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量却不断增长,交通运输业面临的形式十分严峻。如何在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化是甘肃省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梳理和研究了国内外分解分析碳排放体系和方法,对2000-2012年甘肃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能源消费量和相关能源碳排放等要素进行了测算与分析,运用LMDI分解模型对影响甘肃交通碳排放的各因素进行了分解分析,为甘肃省构建低碳交通体系提供基础理论支持。通过研究表明:(1)2000年以来,甘肃省交通运输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的线路里程明显增长,客运量、货运量、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大幅度升高。但由于甘肃省地域辽阔,交通需求面积大,因此在现实中面临着交通运输线路密度低,运力不足等问题,交通运输明显不能满足现有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2000-2012年,甘肃省交通运输能源消费上升速度快,其中石油类消费品占据66%的比例,交通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2)2000年-2012年,甘肃省交通运输能源碳排放总量逐年增加,从2000年的160.05万吨碳增长到291.25万吨碳,研究期间增长了82%,其中石油类消费品的碳排放是主要组成部分,石油类碳排放量由2000年的108.92万吨碳增长到2012年的175.87万吨碳,年均增长率为4.2%。从整体来看,人均交通运输能源碳排放量在12年间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但在2004年之前起伏较大,之后变化平缓。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2.72吨碳/万元下降到2012年的0.92吨碳/万元,下降幅度达到66.2%。通过2008年全球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及国内平均交通碳排放强度比较看出,甘肃省08年交通碳排放量略高全国平均水平,凸显出甘肃省交通运输业能源利用结构问题以及能耗效率低的问题。(3)本文以2000年作为基准年,运用LMDI模型,对甘肃省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变化进行了因素分解分析。通过分析表明:①甘肃省交通碳排放强度总体为下降趋势,其中能源强度的下降起到主要作用。2008年以前,能源结构的变化对甘肃交通碳排放强度下降的贡献几乎没有。从08年之后,能源结构的变化对交通碳排放强度下降有了微弱的贡献,但能源结构效应对交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仍旧很低。②2000-2012年,甘肃省交通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其中能源结构效应、经济产出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起到促进的作用,表现为正效应。其中,经济产出效应的贡献最大;能源强度效应则一直表现为负效应,对碳排放增加起抑制作用。(4)基于研究结果,在借鉴国内外交通碳减排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适合甘肃省交通碳减排的政策建议,以期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政策理论支持。具体包括:①政策层面:调整产业结构,为低碳交通发展提供产业基础;优化能源结构,促进低碳交通发展;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合理引导居民低碳消费。②技术层面:提高交通运输能源品质;发展新能源交通运输工具;提高交通智能化水平。③制度层面:强化用车I/M制度;提高车辆能效及碳排放市场准入门槛;推动车辆淘汰更新机制。
[Abstract]: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 the greenhouse gases generated by human activities have been accumulated in the atmosphere . The problem of climate change is not only a scientific problem , but also a global political , economic and social problem . ( 2 ) In 2000 - 2012 , the total carbon emission of transportation energy in Gansu province increased year by year , from 165,000 tons of carbon in 2000 to 291.25 million tons of carbon , the research period increased by 82 % . ( 4 )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 the policy suggestions for reducing traffic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 Gansu Province are put forward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policy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08期

2 莱斯特R.布朗;李康民;;美国向大规模降低碳排放迈进:两年下降9%[J];世界环境;2009年06期

3 李皓;;算一算自家的碳排放[J];科技潮;2010年01期

4 ;碳泄露[J];求是;2010年04期

5 张秀梅;李升峰;黄贤金;李颖;;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4期

6 ;法国政府宣布搁置碳排放税计划[J];节能与环保;2010年04期

7 ;香港特别行政区:年人均碳排放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J];四川建材;2010年04期

8 张超;;碳排放、家庭与城市发展[J];产经评论;2010年04期

9 姜鑫民;;正确看待中国碳排放增加[J];中国石油石化;2010年20期

10 ;欧盟将制定2013年碳排放目标[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初枝;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红光;刘卫东;;贸易对中国产业能源活动碳排放的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5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胡初枝;黄贤金;;江苏省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区域差异比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黄贤金;胡初枝;;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吴婕;肖荣波;江海燕;艾勇军;;广州居住社区碳排放评估方法与评估工具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杜华斌;今年下半年将开征碳排放税[N];科技日报;2008年

2 记者 李学梅;法搁置碳排放税计划[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国网能源研究院博士 陈武 国网能源研究院硕士 常燕;中国碳排放符合世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N];中国电力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任佳;寻求碳排放计算新方法[N];中国建设报;2013年

5 记者 雷新;2011年中国碳排放占到世界总量的24%[N];人民政协报;2013年

6 暨南大学教授 孙东川;是碳排放,还是碳消费?[N];光明日报;2013年

7 公管学院;齐晔、何建坤等与美英科学家辨析中国碳排放之谜[N];新清华;2013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王小川;北京碳排放权指标交易开放在即[N];中国证券报;2013年

9 李荣;上海出台碳排放管理办法[N];中国能源报;2013年

10 记者 杨汛;碳排放罚款“第一单”两周内下发[N];北京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秋贤;基于3E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地域差异及碳排放空间计算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5年

2 黄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李炎亭;甘肃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钱明霞;产业部门关联碳排放及责任的实证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5 鲁力;不同碳排放政策下的供应链决策及协调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张尔俊;碳排放约束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路径统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7 AMZATH AHMED(阿迈德);马尔代夫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因果关系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8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汪臻;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10 刘红琴;中国终端能源消费碳排放分配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琴;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的人口生存碳排放评估[D];兰州大学;2010年

2 肖翔;江苏城市15年来碳排放时空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牛晓婧;甘肃省碳排放特征及行业碳排放强度贡献率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4 赵明;城市化对上海市碳排放的影响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5 何伟;城市化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刘竞;河北省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7 王天格;基于我国碳排放制度下的企业碳会计核算体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8 吴梅;江苏省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动态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9 刘柏利;碳排放视角下的绿色住宅项目成本效益评价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10 柯晓蕾;民法视野下的碳排放权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010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14010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f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