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浅述气候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格局的历史影响

发布时间:2016-10-19 07:24

  本文关键词:浅述气候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格局的历史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历史地理资料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1卷第1期  2005年1月

JOURNALOFQINGHAINATIONALITIESINSTITUTE

(socialsciences)

VOL.31 No.1

Jan.2005 

浅述气候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格局的历史影响

兰伊春 江旅冰

(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810001;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450000)

  摘 要:本文论述了我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特征,认为气候的冷暖周期性变迁,系,尤其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农耕;游牧;政治经济格局;气候变迁  中图分类号:K903   文献标识码:A

5447()--04

  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化,,也许可以这样说,,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就越大;,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也越大。而中国历史上气候冷暖干湿的周期性更替,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格局的演化和发展。

一、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冷暖变化特征

竺可桢先生在《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论述了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他认为近2000年来,汉代是温暖湿润期,三国后,气候转冷,并持续到唐代。唐末以后,气候再次变冷,至1400年后渐入小冰期,呈两峰三谷结构,直到20世纪初气候回暖。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近四、五千年来,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三个温暖湿润期和三个寒冷干燥期。第一个

(约公元前3000年—暖湿期为“仰韶暖期”公元前

1000年)。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气候,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这一时期创造了仰韶—龙山农业文化,诞生了灿烂的黄河流域文明。第二个暖湿期为“秦汉

(公元前770年—暖期”公元初年)。历时七百余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

(公元600年—峰。第三个暖湿期为“隋唐暖期”公元

1000年)。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风调雨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

收稿日期:2004-09-17

第一个干冷期为西周干冷期(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850年)。《竹书纪年》中有周孝王七年江汉结冰的记载。第二个干冷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初年—公元600年)。《齐民要术》中记载的物候,约比现在推迟近半月,这个寒冷期在公元4世纪前半期达到极值。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动乱岁月经历了这次寒冷期。第三个干冷期在北宋初年至清末(公元1000年—公元1900年)。其中17世纪最为寒冷,尤其是公元1650年~1700年,成为中国最近五千年来气温下降的最低谷。

20世纪初全球气温开始回升,明清小冰期结束。第一个温暖期历时几千年,第二个温暖期为七、八百年,而“隋唐暖期”只有三、四百年。相反,最初的西周冷期只有百余年,而后的冷期的时间越来越长,降温幅度也越来越大。从气候的干湿状态来看,中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其气候特征表现为温暖与湿润同期,寒冷与干燥同期。而且湿润期经历的时间越来越短,间隔的时间越来越长。

二、气候影响着中国农耕区与游牧

区的社会历史关系

五千年来,我国气候温暖期和寒冷期、湿润期和干燥期的交替变化,导致了我国历代王朝治乱相间、盛衰更迭的周期性特点的形成、发展,也影响着中国农耕区与游牧区的社会历史关系。

1、气候是影响中国农耕政权和游牧民族地域分

作者简介:兰伊春(1964-)女,河北人,青海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系讲师。

江旅冰(1963-)男,湖北人,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44


  本文关键词:浅述气候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格局的历史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52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1452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6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