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毛泽东对美军事斗争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02 22:38

  本文关键词: 毛泽东 对美 军事斗争 思想 出处:《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军事强国加大军事威胁力度,不断对我国实施封锁、孤立、干涉和侵略。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战略策略上与美国进行军事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应对战略策略,形成了毛泽东对美军事斗争思想的内容体系,为妥善处理中美关系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方法、步骤和措施。但在在毛泽东及毛泽思想研究中,对美军事斗争思想研究还没有完整的研究专著和系统性的论述,尤其是毛泽东对美军事斗争的基点、原则和方式等系统性研究尚显不足。本文按照“回顾历史、梳理内容、总结贡献、指导实践”的研究思路,尝试对这一斗争历程进行总结,对毛泽东对美军事斗争思想进行研究,为今后我国对美军事斗争实践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在对美军事斗争实践中,毛泽东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和国内外环境,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取得了对美军事斗争的伟大胜利,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本文按照历史分析法,将对美军事斗争思想演变划分为针锋相对阶段、政治接触阶段、冷战共处阶段和联美抗苏阶段进行研究梳理。针锋相对阶段,从抗战胜利到朝鲜战争结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支持国民党反共、支持法军侵越、侵占台湾海峡、武装干涉朝鲜内政,对红色中国实施全面封锁。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针对美军事干涉的严峻形势,作出了从间接抗美积极自主争取抗战胜利果实,到“一边倒”打破封锁,再到抗美援朝直接对抗等一系列战略调整,与之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打破了封锁,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政治接触阶段,从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到炮击金门,毛泽东基于解决台湾问题的现实考虑,通过日内瓦谈判、大使级会谈等面对面的方式与美国进行政治接触,并通过策略性地炮击金门,将美国逼回到谈判桌旁,维持了“一个中国”的局面,开辟了敌对状态下中美两国相互沟通和联系的新渠道。冷战共处阶段,从炮击金门结束至珍宝岛事件发生,美国通过建立东亚军事联盟、入侵越南和老挝、实施核讹诈等方式,对新中国实行“遏制”政策,毛泽东通过联合反美,援越援挝抗美、发展核工业,打破被动局面,有力地抵制了美霸权主义。联美抗苏阶段,从1969年到1976年,苏联军事力量扩张,美国战略力量收缩,通过“乒乓外交”缓和与美国的关系,实现了“一条线”联美制苏的目的,确保了中国利益,促进国际反对霸权主义统一战线的形成。通过梳理总结,本文认为毛泽东对美军事斗争思想的主要内容由对美军事斗争的根本出发点、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式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其根本出发点是在对战争与和平判断的基础上,以促进世界革命为前提,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以确保国家领土主权不受侵犯为底线,制定与调整对美军事斗争策略,针锋相对反对美帝国主义,最大限度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其基本方式是依靠群众发动人民战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反霸统一战线,立足以弱胜强灵活方法争取胜利。其基本原则是科学分析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增强打赢信心,从实际出发实施正确的作战指导,从大局出发力避全面冲突且不弃和解,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既要维护国家利益,又要避免发生面对面的直接军事对抗,始终掌握战争主动权。深入探讨毛泽东对美军事斗争思想,对处理今后中美两国军事战略关系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首先,要从国际战略全局着眼,纵横捭阖,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斗争策略,发展其他国家建立的友好关系,尊重世界的多样性,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发展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关系,改善中国的外交环境,使中国在对美关系中占据更加有利地位。其次,要着眼全局谋划,维护根本利益,敢于斗争积累经验,善于斗争以斗求变,立足军事斗争准备,采取积极防御,同时避免全面冲突,争取有利地位。再次,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等多种手段,保障国家安全,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最后,要重视发展包括政治力、经济力、科学力、国防力、文教力、外交力、资源力在内的综合国力,巩固国家生存和发展利益的基础,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赢得对美军事斗争的主动权。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analysis , Mao Zedong made a series of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the military struggle of the United States , and then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the military struggle of the United States . From 1969 to 1976 , the main content of Mao Zedong ' s ideological and military struggle is to safeguard national interests an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the united front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 including political , economic , military , cultural and information , to safeguard national security and realize the maximization of national interests . Finally ,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including political , economic , military , cultural , information and so on . Finally , we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 including political power , economic force , scientific force , national defense force , cultural education , diplomatic force and resource force , to consolidate the national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nterests , and to improve China ' s international status and win the initiative to fight American military .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E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小教;周恩来的对外经济交流思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2 陶常梅,林国亮;略论“一边倒”外交政策下的中朝关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孙艺;试论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金钊;百团大战历史地位新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高鸣;孙锋;;论毛泽东外交思想的特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韩晓青;;试论中共八大的外交思想[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刘国华;抗美援朝是捍卫国家安全的唯一正确选择[J];安徽史学;2001年03期

8 王玉贵;60年代前期中日关系研究[J];安徽史学;2002年02期

9 潘正祥,李宇征;从和平外交到革命外交——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外交战略大转变国际原因探析[J];安徽史学;2003年05期

10 卓爱平;;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探索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与实践[J];安徽史学;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慎明;;对毛泽东战争与和平思想及实践的几点辨析、概述和思考[A];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C];2003年

2 陆庭恩;;中国与非洲国家首脑外交的范例——周恩来总理首次访问非洲[A];北大非洲研究丛书——中国与非洲[C];2000年

3 沈志华;;蜜月的隐忧:毛泽东、赫鲁晓夫与1957年莫斯科会议[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4 李久林;;毛泽东与抗美援朝[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洪德铭;;陈毅与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开创[A];铁军精神研究——新四军成立70周年纪念文集[C];2007年

6 李敦送;;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现实意义[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曾令勋;;论新中国军事战略方针的历史演变[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潘敬国;;周恩来与中国核外交战略的形成[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张寿春;;周恩来以和平外交争取国际和平环境的成功经验[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捷;;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丽华;经济援助外交“杠杆”建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刘银萍;民族主义与韩国反美主义[D];南开大学;2010年

5 徐悦;1949~1954年中国中央行政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少东;日美冲绳问题起源研究(1942-1952)[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杜娟;安全与发展的博弈[D];南开大学;2010年

8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张秀阁;援越抗美与中越关系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陈东;国民政府江西第五次剿共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平;美国对台政策的演变与“孙立人事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帅;从门罗主义到门户开放[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田斌;儒家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邢欣欣;中美联络处与两国关系正常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翠萍;冷战后美日对台军事安全合作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杨海芳;湖南党史人物群体的学历结构与成长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汤希;中国对东南亚地区软实力外交探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石慧;“文革”时期的“三支两军”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高喜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战略研究[D];西安邮电学院;2010年

10 王维;20世纪20年代“门户开放”原则下的美国对华政策[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856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14856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7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