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经济及其引发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本文关键词:虚拟经济及其引发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虚拟经济及其引发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Post By:2009-12-23 9:14:59 [只看该作者]
摘 要: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并引发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同时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经济制度的中国模式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这将进一步引发我们对经济制度的政治经济学思考。现在在资本主义国家在金融领域爆发的一次次危机,其根本原因仍然没有超出马克思当时的判断。美国最近几次爆发金融危机的事实不仅一次次宣告市场自我调节的失败,而且对作为政府干预理论基础的宏观经济理论提出挑战,从而牵动宏观经济理论的突破。首先是宏观经济的范围扩大到资本市场上的资产价格总水平。其次是虚拟经济领域成为市场失败的主要方面,从而成为政府监管的重点。
关键词:虚拟经济,金融危机,政治经济学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是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政治经济学考察经济过程本质。对这场危机作政治经济学分析,可以从本质上明确这场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从经济规律上了解危机产生的周期性特征,并从根本上寻找防止和克服危机的路径。
一、现代金融危机产生于虚拟经济
过去所讲的经济危机基本上都是实体经济领域的危机,表现为生产过剩的危机。而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危机基本上都表现为金融危机。这里面有没有客观性,可以从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分析起。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了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时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流通手段能够打破产品交换的时间、空间和个人的限制。纸币流通量超过自己的限度不仅有信用扫地的危险,还可能产生通货膨胀。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可能形成债权债务的链条。当这个链条被打乱时就可能产生货币支付的危机。马克思明确指出这种危机产生的可能性要成为现实性是有条件的,“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这种货币危机只有在一个接一个的支付的锁链和抵消支付的人为制度获得充分发展的地方,才会发生。”根据马克思的逻辑,我们可以从“人为制度”和“整整一系列的关系”等方面寻求导致金融危机的制度性原因。
所谓“人为制度”,根据马克思的分析,首先是资本主义制度。由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这已为资本主义世界产生的一次次经济危机所证实。这一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也不例外。现在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上研究产生金融危机的机理。
马克思指出由货币的流通手段产生危机的可能性成为现实性,需要“整整一系列的关系”。根据马克思的逻辑和经济运行的实践,这一系列关系可以归结为市场经济关系。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都可以说是对市场经济特征的概括,但最能概括市场经济现代特征的是信用经济。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以信用为基础。从现代企业的融资结构来说,内源融资即自有资本只占其很小的比重,占最大比重的是外源融资,即包括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的股权融资。从这一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信用经济的实质是金融经济,金融问题也就成为全局性的宏观经济问题。信用(金融)危机就成为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从而表现为一个处于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这已为从1997年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其他国家的金融危机所证明。
马克思当时就发现“随着投机和信用事业的发展,它还开辟了千百个突然致富的源泉。”这种突然致富的基础就是利用信用这种人为制度的种种投机行为。这可以说是现代各次金融危机产生的主观因素。投机的机制就发生在虚拟经济领域。
首先是在信用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信用包括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商业信用的作用是使经济的扩张、交易的扩张突破现有资本的限制,这就是马克思所分析的,商业能够用自有的资本把全国的产品买去并且再卖掉。其机制是:商品买卖采取汇票形式,汇票是一种有一定支付期限的债券。“这种汇票直到它们期满,支付之日到来之前,本身又会作为支付手段来流通”。这种商业票据的流通便代替了货币流通。这时“真正的信用货币不是以货币流通(不管是金属货币还是国家纸币)为基础,而是以汇票流通为基础。”通过这种单纯流通手段的创造,产生出虚拟资本。银行信用的作用同样能使经济扩张,使同一些货币可以充当不知多少次存款的工具,执行多少次借贷资本的职能。其形式有:汇票、支票、发行银行券,以有息证券、国家证券、各种股票作抵押的贷款,存款的透支,未到期汇票的贴现等。同一笔货币资本反复使用,就产生虚拟资本。这种在信用流通上产生虚拟资本在现实中就表现为信贷膨胀。这种状况在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产生的泡沫经济表现得最为明显。当时盛行所谓的低成本扩张和负债经营导致日本出现信贷泡沫,在无限制贷款而资本无法回流的情况下,导致信用无法持续,最终因泡沫经济被打破而经济出现了持续十年左右的衰退。
其次是在收入资本化形式上产生虚拟资本。就如马克思所说:“人们把虚拟资本形成叫作资本化,人们把每一个有规则的会反复取得的收入按平均利息率计算,把它算作是按这个利息率贷出的资本会提供的收入,这样就把这个收入资本化了。”债券、股票等证券的收入都可依据利息率资本化,从而都可成为虚拟资本。这些证券所筹集的资本进入企业运行,形成实体经济的运行。但它们作为所有权证书存在,实际上代表对于未来收益的索取权,因此可以进入市场流通。用于投资的房地产也有这种特征。在证券和房地产流通市场上,股票、债券和房地产的价格有独特的运动和决定方法:“一方面它们的市场价值会随着它们有权索取的收益的大小和可靠程度而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他们的“市场价值部分地有投机的性质,因为它不是由现实的收入决定的,而是由预期得到的、预先计算的收入决定的。”利息率变化、进入市场的证券数量、投机心理、虚假信息、操纵市场等等因素都会导致其市场价值远远脱离其现实资本的价值。因此证券市场实际上是投机性市场,投机过度就产生泡沫经济。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基本上就是由证券和房地产市场上投机过度造成的。2001年美国华尔街出现的安然、世通等公司也是利用证券市场上的投机机制,弄虚作假,操纵股价,导致了华尔街信用危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也是起因于房地产市场上的过度投机。
第三是金融衍生工具形式产生的虚拟资本。马克思当时从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中发现,一切资本具有了倍数增加的能力。这样,“在一切进行资本主义生产的国家,巨额的所谓生息资本或货币资本都采取这种形式。货币资本的积累,大部分不外是对生产索取权的积累,是这种索取权的市场价格即幻想资本价值的积累。”虚拟资本这种使货币资本倍数增加的机制就产生了强烈的创造虚拟资本的诱惑。后来的金融创新可以说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创造虚拟资本进行的。恩格斯在修订《资本论》第三卷时依据当时现实发现,市场上出现了单纯为了购买某种有息证券而成立的金融公司:“资本这种增加一倍和两倍的现象,例如,已由金融信托公司大大发展了。”这些金融公司单纯投资于证券,而不是投资于实体经济,由此使虚拟资本进一步膨胀。它使虚拟资本的市场价值越来越看不到现实资本的影子。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金融创新速度大大加快。创造出一系列的金融衍生工具,如金融期货、股票指数、期权等。虚拟资本的数量也大大增加,据有关资料显示,每天在各类资本市场上交易的虚拟资本是现实资本的数十倍。
在现代金融工具创新的主要方式是创造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衍生工具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投机工具,衍生工具交易也就是转嫁风险。1997年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金融创新过度,衍生工具创造过度。当时的金融创新实际上把实体经济也虚拟经济化了。例如房地产供给增加时为刺激需求,便通过金融机构进行抵押贷款,即使是对信用能力弱的也提供贷款。金融机构再将这些债权证券化后出售。购买这些债权又都要利用银行信贷。因此形成的证券买卖的链条不仅长,尤其因带有投机性而产生数额巨大的虚增部分(这就是杠杠作用)。这样一旦其中某个环节(支付债务和还贷)中断,由此爆发危机就是全局性的,而且因其虚增部分太大而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破坏。1997年发生次贷危机一年后雷曼兄弟破产从而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就说明这一点。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场在房地产金融领域中产生的危机迅速蔓延到整个金融系统,不仅同金融机构的无节制放贷相关,也同银行的资本结构相关。马克思当时就发现:“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由债权(汇票),国家证券(它代表过去的资本)和股票(对未来收益的支取凭证)构成的。……它们所代表的资本价值也完全是虚拟的。”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美国的次贷危机一发生就迅速向银行蔓延,并使花旗银行等大银行濒临破产。银行资本结构以虚拟资本为主,银行对虚拟经济领域中的过度投机不但没有抗风险能力,甚至能与其同流,产生整个金融领域的危机就是必然的了。
这次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危机很快就蔓延到全世界,即使是经济一直健康发展的国家都无一幸免。这要从金融全球化的趋势说起。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时,列宁就发现,“帝国主义是金融资本和垄断的时代,金融资本和垄断到处都带有统治的趋向而不是自由的趋向。”金融资本对其他一切形式的资本的优势,“表明少数拥有金融实力的国家比其余一切国家都突出。”经过接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经济进入全球化阶段,其特征就是金融全球化,表现为:货币的自由兑换及货币的全球化,金融市场(货币和资本市场)的全球化,虚拟经济的全球化,资本的自由流动,由贸易全球化产生的全球性支付关系。由于美国是拥有金融实力的国家,其一旦发生危机,必然通过金融全球化的通道,迅速向全世界蔓延。
二、现代金融危机的实质还是实体经济的危机
以上从虚拟经济领域中难以避免的投机过度和欺诈性来说明金融危机的引发因素。现在需要进一步研究产生金融危机的更深层次的原因,也就是说明其本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一个明确的判断,即生产相对过剩。其根本原因是由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这个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导致了生产的无限扩张和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这个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就爆发经济危机。
首先,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虚拟经济过度背离实体经济。信用产生虚拟资本的量是有边界的,超出这个边界就可能产生危机。由信用形式产生虚拟资本不只是产生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突破流通手段量而实现扩张的正效应,也可能产生泡沫经济的负效应。由于信用形式的虚拟经济的存在,“市场的联系和调节这种联系的条件,越来越采取一种不以生产者为转移的自然规律的形式,越来越无法控制。”资本主义生产的规模“取决于这种生产的规模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需要,而不取决于需求和供给、待满足的需要的预定范围。”在大量生产中,产品只要卖出,在生产者看来,一切都正常。而实际上直接的购买者只能是借助信用的大商人,而不一定是消费者。“只要再生产过程不断进行,从而资本回流确有保证,这种信用就会持续下去和扩大起来。”一旦由于回流延迟,市场商品过剩,信用将会收缩。“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就是这样。次贷之类的信用造成了房地产市场的虚假繁荣,一旦超出实体经济支持的界限,信用停止,危机就爆发。
其次,从金融创新的动机分析,金融资本家创新的基本目标是金融资本为了谋求垄断利润。就如列宁所描述的:“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并且享有实际垄断权的金融资本,由于创办企业、发行有价证券、办理公债等等而获得大量的、愈来愈多的利润,巩固了金融寡头的统治,替垄断者向整个社会征收贡税。”现在谋求高额利润的途径还有无节制的放贷和创造金融衍生工具。马克思当时研究了19世纪发生在英国的几次经济危机的起因,发现大都同银行信用相关:诱人的高额利润,使人们远远超出拥有的流动资金所许可的范围来进行过度的扩充活动,不过,信用可加以利用,它容易得到,而且便宜。而且,用未售的商品作担保得到的贷款越是容易,这样的贷款就越是增加。在这种信用条件下,谁都不会放过这种大好机会,“结果必然造成市场商品大量过剩和崩溃。”金融创新不仅给金融资本提供谋求高额利润的机会,也会被某些经营者所利用。例如为刺激经营者金融创新设计了期权刺激,将经营者报酬与公司的市场价值挂钩,由此就产生安然、世通等公司的CEO做假、虚报利润,人为抬高股价等行为,造成股票市场上的危机,给普通股民造成重大损失。
第三,从生产和消费需求的关系分析,现实中生产和消费发生冲突的原因就同生产目的相关。“因为资本的目的不是满足需要,而是生产利润,因为资本达到这个目的所用的方法,是按照生产的规模来决定生产量,而不是相反,所以,在立足于资本主义基础的有限消费范围和不断地力图突破自己固有的这种限制的生产之间,必然会不断发生冲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只受社会生产力的限制,大工业生产方式具有一种跳跃式地扩张的能力。市场实现则受社会生产比例和社会消费力的限制。就社会消费力来说,马克思认为,它“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这个消费力还受到追求积累的欲望的限制。”生产的条件和实现的条件的矛盾表明,生产的无限扩张要求市场不断扩大,但“市场的联系和调节这种联系的条件,越来越采取一种不以生产者为转移的自然规律的形式,越来越无法控制。”因此,“生产力越发展,它就越和消费关系的狭隘基础发生冲突。”其结果是爆发生产过剩的危机。
金融创新可以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加剧生产无限制扩张和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在生产方面,“信用每当遇到特殊刺激会在转眼之间把这种财富的非常大的部分作为追加资本交给生产支配”。面对生产的无限制扩张,为防止和克服可能的经济危机,可能的途径就只能是扩大消费。从理论上讲,扩大消费的最为可靠的途径是改变对抗性的分配关系,提高劳动者收入,,从而提高社会消费力。但资本主义制度下是不可能这样做的。如果能这样做就不是资本主义了。这些国家能够做的是通过金融创新来创造市场需求。以下的分析将发现,金融创新从消费方面缓和生产和消费矛盾的同时也在积累矛盾,催生破坏性更大的危机。
由对生产的信贷扩大到对消费的信贷,可能大大提高消费力,从而使生产的扩张突破现有的消费能力的限制。其中发行信用卡,可以说是鼓励提前消费的一种金融创新。其意义是当前的消费不受当前收入水平的限制,可以把明天的收入用于今天的消费。在房地产供给迅猛增加,超出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出现泡沫时,银行和金融机构提供购房贷款,即使是信用能力低的次贷申请人也能得到购房贷款。这就在表面上提高了市场购买力。发放房贷的金融机构再将这些债权证券化,把债务组合分割,衍生出多种金融产品,卖给一个个投机者(主要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由此又释放出数额巨大的流动性(流通中货币)。所有这些金融创新活动创造了短时期的市场的虚假繁荣。同时也积累各种风险。随着越来越多的购房者无力还贷,次贷风险日益加剧,次贷危机的爆发就是必然的了。发行次贷并出售次贷之所以能推行,就是因为这种金融创新能够刺激起市场需求,繁荣房地产市场。其实质还是华尔街的贪婪,为追求高额利润而不惜一切,丧失道德。但是经济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最终还是抵挡不住实体经济中存在的根本性矛盾,生产能力超过消费能力最终还是会以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出来,就如马克思所描述的:“在再生产过程处于非常繁荣状态时,商品的一大部分只是表面上进入消费,实际上是堆积在转卖者的手中没有卖掉,事实上仍然留在市场上。这时,商品的潮流一浪接一浪地涌入市场。于是市场上形成激烈竞争。后涌入的商品为了卖掉只好降低价格出售,以前进入市场的商品尚未变成现金,支付期限已经到来,商品持有者不得不宣告无力支付。”这种出售同需求的实际状况无关。同它有关的,只是支付的需求,只是把商品转化为货币的绝对必要。于是危机爆发了。
最后,美国爆发的这次危机,是马克思所揭示的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及其影响的最好说明。马克思指出,平均利润率下降,就会产生资本过剩。其突出表现是进入实体经济部门的资本最低限额提高了。因此,“大量分散的小资本被迫走上冒险的道路:投机、信用欺诈、股票投机、危机。”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产生了以带着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使美国经济有持续20多年的经济增长。进入21世纪,经济衰退已见端倪,表现在本世纪初的IT泡沫破灭。这本身反映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的作用。为阻止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从政府到金融资本家都是借助投机和信用机制。美联储实施放松货币的政策,金融机构推行一系列的从虚拟经济方面创造需求的金融创新,大量发行消费信贷,鼓励举债消费,发行各种金融衍生工具,造成资本市场的巨大泡沫,企图延缓经济衰退,阻止平均利润率下降。所有这些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就是马克思说的:“会削弱货币的那种和资本一同发展起来并以这些预定的价格关系为基础的支付手段职能,会在许多地方破坏一定期限内的支付债务的链条,而在和资本一同发展起来的信用制度因此崩溃时,会更加严重起来,由此引起强烈的严重危机。”马克思在这里所揭示的正是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机理。
三、以有效的政府干预和制度调整克服市场失败
经济危机的产生暴露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因此,政府介入的反危机措施不仅涉及各种解救经济的应急性调控措施,也会涉及针对暴露出的矛盾所作的制度调整。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恰恰是靠危机中的制度调整,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得以继续生存和发展。研究这次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各个国家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可以发现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克服市场失败的路径。
上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就证明了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依靠市场机制自我调节的自由主义理论的破产。凯恩斯理论被认可也就是认可了国家干预宏观经济的必要性。根据凯恩斯理论美国政府采取国家干预的措施才使美国乃至世界经济摆脱这场大危机。但在此以后的几十年里,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相对稳定阶段,由此反对国家干预信奉市场自我调节的新自由主义又流行起来,甚至在我国的经济学界也有很大影响。进入21世纪后,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经济衰退的压力越来越明显,此时美国所进行的一系列在虚拟经济领域中的金融创新实际上是力图利用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来克服宏观经济的不均衡问题并阻止经济衰退,甚至直到2007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政府也没有迅速反应及时干预,酿成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宣告了单纯信奉市场自我调节的新自由主义的破产,证明了依靠市场的自我调节不能解决宏观经济和经济衰退问题。
面对自我调节的市场机制的失败,在世界金融危机产生后,各个国家的政府迅速采取了大力度救市的政府干预的措施。如美国政府实施7000亿美元的刺激经济计划,对濒临破产的大银行推行国有化计划,西欧各国中央银行普遍降息的计划,等等。应该肯定各国政府及时大力度救市可能阻止经济下滑,不至于产生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那样进入长期萧条阶段。从各个国家实施政府救市的干预政策的效果看,政府干预宏观经济是必要和有效的。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对某些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和公司实行国有化,例如美国政府收购花旗银行的股权,或者说持有其股权。对这种国有化有人认为是“社会主义化”,其实不然。这是利用国家资本挽救濒临破产企业的一种方式。当这些企业被救过来后,政府还会通过出售股权的方式进行“非国有化”。其实质还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就如当年列宁所揭示的:“国家的垄断不过是提高和保证某个工业部门快要破产的百万富翁的收入的一种手段罢了。”显然,美国政府这次所推行的“国有化”虽然有控制金融危机蔓延和深化的效果,不可否认也有保证快要破产的金融资本家的收入的作用。
美国最近几次爆发金融危机的事实不仅一次次宣告市场自我调节的失败,而且对作为政府干预理论基础的宏观经济理论提出挑战,从而牵动宏观经济理论的突破。
首先是宏观经济的范围扩大到资本市场上的资产价格总水平。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上发生的经济危机都表现为金融危机,这一现实对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和政府干预政策提出了挑战。在此以前的经济危机,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都直接在实体经济领域中产生,表现为生产过剩。与此相应的宏观经济理论也是从实体经济的三大市场(商品市场、就业市场和货币市场)来分析宏观经济的总量均衡问题。政府干预理论也主要限于在实体经济中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政府所要调节的总量指标主要是商品市场上的价格总水平,就业市场上的就业总水平,货币市场上的利率总水平。即使是所涉及的金融问题也主要分析货币市场上的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其研究视角也限于其对商品价格总水平和就业总水平的影响。
而现在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经济危机基本上是在虚拟经济领域产生的。影响宏观经济均衡的市场不仅是商品市场上的价格总水平,就业市场上的就业总水平,货币市场上的利率总水平,更是有资本市场上的资产价格总水平。资本市场上资产价格总水平不仅有相对独立的决定因素,而且能独立地影响宏观经济的均衡,过度投机造成的资产价格膨胀,形成没有实体经济支持的泡沫经济,通货膨胀随之而来。泡沫经济一旦被打破,资产价格迅速缩水,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随之而来。因此,资本市场和虚拟经济必须进入宏观经济分析的范围,资产价格水平必须成为宏观监测的指标,虚拟经济必须成为政府监控的对象,特别是要控制好在虚拟经济领域金融创新的度。
其次是虚拟经济领域成为市场失败的主要方面,从而成为政府监管的重点。
过去我们所说的市场失灵都反映在实体经济领域,如外部性和垄断等。因此政府干预所要关注的也在实体经济领域。近年来所发生的几次经济危机都在虚拟经济领域中引发,反映在虚拟经济领域中的失信和过度投机。这些问题不但不可能靠市场的自我调节所能克服,而且市场机制的运行还可能有自我增强的功能。其原因就是虚拟资本的价值在马克思看来是“幻想资本价值的积累。”问题不仅仅是过度投机所导致的虚拟资本脱离实体资本,还在于流通中的证券和衍生的金融工具中“有惊人巨大的数额,代表那种现在已经败露和垮台的纯粹欺诈营业;其次,代表利用别人的资本进行的已告失败的投机;最后,还代表已经跌价或根本卖不出去的商品资本,或者永远不会实现的资本回流。”马克思在100多年前揭示的这些问题在现代的虚拟经济领域中比比皆是,因此提出了政府加强金融监管的必要性。而在相当长的时间中,虚拟经济领域可以说是金融监管的盲区。
早在2002年美国出现的安然公司造假并破产导致股市濒临崩溃事件,表明虚拟经济领域中的许多问题可以归结为诚信缺失和道德风险。资本市场的诚信机制不能仅依靠自律,必须突出他律。他律,就是要政府介入,加强法制约束和监管力度,由此促使美国出台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其基本内容是以较为严格的会计审计制度,对市场各个主体行为进行监控,加强对资本市场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这个法律出台,恰逢美国金融体系竞争力下降之时,再加上美国一直信奉市场自我调节的自由主义,又促成了美国放松金融监管的决心并于2006年出台了《金融服务管制放松法》,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并引发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美国放松金融监管的惩罚。
这次全面危机的爆发迫使美国政府在2009年6月发布《金融监管改革——新基础:重建金融监管》法案。该法案确立了政府在危机处理中的核心地位,试图实施无盲区的全面监管,着力解决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和制衡问题。鉴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对虚拟资本的创造具有明显的杠杆效应。因此国家特别要规制金融衍生工具的创造,使之严格控制在可控范围,控制在实体经济支持能力的范围。
第三是利用虚拟经济的机制反危机。
虽然这场世界性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线是虚拟经济领域的过度投机,但这种机制的存在又可被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加以利用。在现代经济中已经存在虚拟经济的机制。这个机制导致了经济危机,同样也可以被利用来反危机。面对危机阶段市场需求的加剧下降,政府的重要干预是在财政上实施减税和增加政府需求两个方面措施。企业和居民在危机阶段或者缺乏投资和消费信心,或者因收入下降而缺乏投资和消费能力。政府实施这种积极的财政政策,既是直接增加投资和消费需求,也是作为示范和导向带动社会需求,从而起到保增长和保就业的作用。在30年代大危机中,面对市场有效需求的严重不足,凯恩斯甚至开出了赤字财政的药方。在实际的操作中,政府无论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还是宽松的货币政策,都需要利用包括虚拟经济在内的金融机制。
一是对信贷机制的利用。在马克思的经济周期分析中,信用对经济周期起着关键性作用。“通货速度的大调节器是信用”。繁荣阶段,信用扩张,借贷资本相对宽裕;危机爆发,信用突然停止,借贷资本绝对缺乏。因此,在经济衰退时,与其说是需求不足,不如说是信用不足。基于这种周期性特征,作为反危机措施的扩大需求的主要途径就是扩大信用,就是马克思说的,“只要银行的信用没有动摇,银行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增加信用货币就会缓和恐慌,但通过收缩信用就会加剧恐慌。”加大信贷投放、活跃信用、启动闲置的产业资本就是推动经济走出危机阶段的主要路径。这次金融危机骤然而至,市场需求骤减,流动性严重不足,许多企业的资金链断裂。在这种情况下放松信贷管制,扩大信贷投放,就可挽救一批企业,而且政府扩大需求也需要信用提供资金支持。
二是对虚拟资本市场的利用。在现实的市场机制运行中,资本市场机制与商品市场机制的方向不完全一致。由于商品的需求是用于消费,因此商品市场价格同需求呈反向变化。而资本需求是用于增值,因此资本市场价格变动与其需求呈正向变化,就是说,股票、房地产等是买涨不买跌。现在属于虚拟经济的金融资产在企业和居民的资产组合中已占越来越大的比重,虚拟经济的市场状况会产生明显的财富效应。从一定意义上说,虚拟经济是信心经济,正因为存在这样的机制,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市场的反应最为敏感,甚至对实体经济的周期性变化具有明显的推波助澜作用。实体经济市场趋好时,资本市场的过度投机可能造成泡沫经济,从而导致虚假的市场繁荣,而一旦泡沫被打破,资产价格就一泻千里,由此通过投资者的资产严重贬值和缩水而直接影响实体经济市场需求的锐减。而在经济处于危机阶段,商品市场需求低迷时,最为重要的是在虚拟资本市场上提振信心,活跃房地产和股票市场,通过财富效应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带动实体经济的市场活跃。从我国近几次经济周期的实践看,在实体经济市场处于低迷时,刺激房地产市场需求,对实体经济的好转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十年前声称“西方特别是美国运行的资本市场是一种优越模式”,然而本世纪初美国华尔街爆发诚信危机,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并引发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打破了这个神话。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经济制度的中国模式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这将进一步引发我们对经济制度的政治经济学思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作者:南京大学 洪银兴 来源:《经济学家》
本文关键词:虚拟经济及其引发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85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148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