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绘画史上的市井题材

发布时间:2018-02-27 23:00

  本文关键词: 市井 市井文化 市井艺术 现代性 出处:《中央美术学院》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市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市井艺术正是对这种文化的充分体现。它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面貌,包括行商和生产,,可以说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息息相关。随着政治稳定及经济繁荣,市井艺术的发展在历史上形成了几次高峰,与之相应的市井文化内容也不断扩充。隋唐、宋代的城市商业发达带来更多以百姓为表现主体的艺术创作,除传统题材外,民间手工艺的兴起还促进了版画、年画的繁荣。至20世纪,市井艺术已为成反映人们生活态度、心理变化并引起生活状态与价值观平衡共鸣的艺术形式。它真实的描述生活中的人事物,具备鲜明的地域色彩,由于创作者身份、情感及视角的差异反映出不同群体的多样性,在题材、形式、思想、文化四个方面都体现出浓厚的现代性。本文通过对古今市井艺术及市井文化的研究对比,结合作品说明市井艺术独特的历史及艺术价值。它既反映出各朝各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为我们充分解读历史起到重要作用,又为诸多艺术形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至今仍具备深刻的现代意义,其传承与发展将为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带来无限的生命力。
[Abstract]:Market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art of market is a full embodiment of this culture. It reflects the life of people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including business and production. It can be said that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all aspects of human life. With political stability and economic prosperity,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art has reached several peaks in history, and the corresponding civic cultural content has also been continuously expanded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commerce in Song Dynasty brought more artistic creation with people as the main body of expression. In addition to traditional subjects, the rise of folk handicrafts also promoted the prosperity of prints and New year's paintings. By 20th century, the art of the city had become a reflection of people's attitude towards life. A form of art in which psychological changes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living conditions and values. It truly describes people and things in life, with distinctive regional colors. The differences in creators, emotions and perspectives reflect the diversity of different groups. In the four aspects of theme, form, thought and culture, there is a strong modernity. It not only reflects the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dynastie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fully interpreting history, but also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ny art forms. It still has profound modern significance, and i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will bring infinite vitality to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rt.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2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岩;邓伯军;;政治理性的学理透析与逻辑解读[J];政治学研究;2010年05期

2 余晶;;新时期“改革小说”的现代性追求与失落[J];莆田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李梦蛟;;“拟像”视角下的电视真人秀节目[J];新闻世界;2012年04期

4 郭治谦;何少颖;;反思现代“教育神经症”[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5 侯佳儒;;近代民法的现代性危机及其后现代转向——兼论当代民法使命[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6 王晓君;;差异性社会的群体事件及其法律治理[J];前沿;2012年05期

7 李雷;;是谁撩动逝去青春的琴弦——80后集体怀旧之文化解读[J];青春;2011年03期

8 刘桃良;;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溯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9 陈宗章;;现代性之维与“道德教化”之思[J];齐鲁学刊;2011年03期

10 王雅俊;;二次元的反叛——从日本动漫看视觉文化与后现代性的关系[J];青年文学家;2011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红霞;;瓷性肌肤下的现代“身体”表述[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2 王艳;;怀旧:现代人的诗意栖居——新时期以来美术中的怀旧表现[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3 王勇;李广斌;;新农村建设下的苏南农村生活世界合理化隐忧——基于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何晋文;;市民社会与公众舆论[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6 肖靓莎;彭希林;;浅析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对大学生学习力的启示[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刘汶蓉;;婚前性行为和同居观念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对现代性解释框架的验证[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8 金丹元;张书端;;上海怀旧与时尚影像中的文化悖论[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9 高燕;;现代性的后果及其教育反思[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王新龙;;国际安全合作:一种安全哲学视角的解读[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卓;影像的生命——德勒兹电影事件美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沈婷;弗吉尼亚·伍尔芙小说《达洛卫夫人》中的时间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魏宏娜;从拯救到被拯救——白银时代文学作品中知识分子形象的转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凌;现代社会的困境与救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杨程;文化视域下的我国网络阅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刘永利;当下男性服饰的审美转向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刘阳;罗大佑歌词的文学与商业价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446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15446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4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