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社会学中国化内涵的再认识

发布时间:2018-03-08 15:20

  本文选题:社会学中国化 切入点:中国社会学 出处:《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学被引入中国以来,"中国化"(本土化)一直是学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议题。有必要批评两种有关社会学本土化的理论观点:一是认为社会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其理论具有科学的普遍性与规律性,因此本土化的意义并不大;二是一种类似于"压迫—反抗"式的观点,将社会学本土化视作各国家各民族在学术上对优势国家文化殖民或学术殖民的被动反抗。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进程是紧紧嵌入进本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中的,并呈现出变动性;此外,中国深厚的文明传统也形塑了社会学在中国的独特品质,而且具有稳定性。正是这"变动——稳定"的辩证关系,才能予以社会学中国化最好的诠释。当前,在新的社会现实与历史机遇下,对生活的回归可以成为社会学中国化的重要转向。
[Abstract]:Since sociology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at the end of 19th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 "localization" ha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course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criticize two theoretical viewpoints on the localization of sociology. Learning as a science discipline, Its theory has the universality and regularity of science, so the significance of localization is not great. Second, it is similar to the viewpoint of "oppression-resistance". The localization of sociology is regarded as the passive resistance of all nationalities in various countries to the cultural colonization or academic colonization of superior countries. The localization process of Chinese sociology is firmly embedded 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In addition, China's profound cultural tradition has shaped the unique quality and stability of sociology in China. It is precisely this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of "change-stability". At present, under the new social reality and the historical opportunity, the return to life can become the important turn of sociological Sinicization.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分类号】:C9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雅林;;生活范畴及其社会建构意义[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2 吴飞;;寻求现代中国学术的成熟范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3 张祥龙;;中国研究范式探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4 杨光斌;;丰裕中的思想贫困——兼论中国教育—科学管理体制的问题与出路[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5年01期

5 苏国勋;;重读《儒教与道教》[J];江海学刊;2015年01期

6 景天魁;;中国社会学不可回避的根本问题——从“社会学的春天”谈起[J];学术界;2014年09期

7 周晓虹;;孙本文与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社会学[J];社会学研究;2012年03期

8 苏国勋;;韦伯关于中国文化论述的再思考[J];社会学研究;2011年04期

9 郑杭生;;学术话语权与中国社会学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10 苏国勋;熊春文;;见证中国社会学重建30年——苏国勋研究员访谈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缑文学;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与理论自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聚任;;理论自觉与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建构——从郑杭生的理论自觉观谈起[J];社会学评论;2017年02期

2 李鹏虎;;论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外部话语依附[J];中国高教研究;2017年03期

3 肖国芳;杨颉;;多元文化语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话语转换[J];学术论坛;2016年12期

4 苏童;;构建中国式民主话语权的路径研究[J];贵州省党校学报;2017年01期

5 刘文斌;王雅林;;社会学中国化内涵的再认识[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6 刘玲华;;2015年文化研究热点管窥[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11期

7 谢立中;;《社会学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6年06期

8 张正堂;;中国管理科学学术话语权构建与高校科研行为引导[J];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11期

9 孙瑞;;对外汉语口语教学课堂话语权问题的探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6年06期

10 徐海燕;;中国比较政治学:从西方学徒到自主创新[J];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1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飞;;近世人伦批判与母系论问题[J];中国哲学史;2014年04期

2 陆兴忍;;西方经典女性主义理论家视域中的“日常生活”[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3 吴飞;;父母与自然 “知母不知父”的西方谱系(下)[J];社会;2014年03期

4 吴飞;;母权神话“知母不知父”的西方谱系(上)[J];社会;2014年02期

5 张维为;;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的世界意义[J];经济导刊;2014年03期

6 任平;;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形态[J];学术月刊;2012年11期

7 郑震;;当代西方社会学的日常生活转向——以核心理论问题为研究路径[J];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8 张丹露;;儒学对晚清礼法之争的影响——以伍廷芳和张之洞为考察对象[J];文山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9 向达;;清末礼法之争述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10 牟钟鉴;;儒学在近现代面临的挑战与复兴之路[J];探索与争鸣;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小山;齐美尔社会研究方法的后现代主义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赵冬;近代科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虎祥;中国社会学30天文摘[J];社会;2000年07期

2 余洋;中国社会学30天文摘[J];社会;2000年08期

3 张虎祥;中国社会学30天文摘[J];社会;2000年09期

4 余洋;中国社会学30天文摘[J];社会;2000年10期

5 张虎祥;中国社会学30天文摘[J];社会;2000年11期

6 雷洁琼;贺词[J];社会学研究;2000年04期

7 杨建华;经验与启示:中国社会学的百年反思[J];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06期

8 杨雅彬;以社会为己任的中国社会学[J];人民论坛;2000年12期

9 余洋;中国社会学30天文摘[J];社会;2001年03期

10 余洋;中国社会学30天文摘[J];社会;200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吴铎;;略论时代性与社会学——中国社会学60年[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2 谷迎春;杨建华;;费孝通与百年中国社会学——追思中国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先生[A];浙江省社会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耿敬;;30年中国社会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回顾与反思[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4 郑杭生;;改革开放30年:当代中国社会学的历史轨迹和其鲜明特色[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5 郑杭生;陆益龙;;把握交融趋势,推进学科发展——论当代中国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的关系[A];走进原生态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10卷[C];2010年

6 赵旭东;;从社会转型到文化转型——当代中国社会的特征及其转化[A];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坛2012卷[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马兴宇 通讯员  赵达;学者建议“重新激活中国社会学思想传统”[N];光明日报;2006年

2 记者 曾毅邋特约记者 王占武;中国社会学2008年学术年会举行[N];光明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王广 唐红丽;深化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研究 推动中国社会学走向世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 应星;中国社会的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的复兴[N];光明日报;2008年

5 记者 魏伟;中国社会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在西安开幕[N];陕西日报;2009年

6 中国人民大学 郑杭生;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N];光明日报;2009年

7 文军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社会学的自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胡炼刚;孙本文: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学的开拓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记者 鲁小彬 通讯员 黄家亮;中国社会学进入“理论自觉”新阶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记者鲁小彬;中国社会学只有扎根中国经验才有生命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缑文学;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与理论自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爽;中国社会学社成员社会建设思想研究(1928-1937)[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慧姝;论中国社会学的“文化自觉”[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铖;从“价值中立”看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D];兰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844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15844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c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