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剑与犁之间——安全环境对中国国有工业的塑造
本文选题:安全环境 切入点:国有工业 出处:《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国有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几经变迁。国有工业既可以服务于国防建设的需要,也可以服务于经济效率的需要。在不同的安全环境下,政府需要对二者做出选择。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朝鲜战争爆发,严峻的安全环境促使中国政府采取优先发展重化工业的战略。到了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日益恶化,面临更为严峻的安全环境,中国政府加强了"三线建设"。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安全环境变得相对宽松,此时服务于国防建设而建立的国有工业面临巨大的转型与挑战,开始逐渐转向追逐经济效率。苏联解体以后,中国面临的安全环境日趋复杂,国有工业也在做相应调整,与国防建设相关的国有工业再度获得发展空间。政治经济史上,安全环境常常影响工业布局与技术轨迹。在不同的安全环境下,政府需要在国防建设与经济效率之间做出选择。因此,要理解中国国有工业的发展与变迁,离不开对中国安全环境的考察。
[Abstract]: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status of state-owned industries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has changed several times. State-owned industries can serve the needs of national defense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the needs of economic efficiency. In the beginning of 1950s, when the Korean War broke out, the harsh security environment prompte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adopt a strategy of giving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heavy chemical industries. By 60s, Sino-Soviet relations had deteriorated day by day. In the face of a more severe security environmen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stepped up its "three-line construction."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security environment in China has become relatively relaxed. At this time, the state-owned industry established to serve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is facing enormous transformation and challenges. After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the security environment facing China was becoming increasingly complex, the state-owned industry was also making corresponding adjustments, and the state-owned industries related to national defense construction had once again gained room for 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y of politics and economy, The safety environment often affects the industrial layout and technological trajectory. In different security environments,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make a choice between national defense 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China's state-owned industries. The inspection of China's security environment is indispensable.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基金】:康奈尔大学雷曼研究基金资助
【分类号】:E25;F276.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寿春,杨忠智;中国经济新增长源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研究[J];北方论丛;2003年01期
2 李小热;;中国保险业税收的制度、效应及完善机制探析[J];保险研究;2011年01期
3 杨万铭,李海明;探析中国经济转型之谜[J];财经科学;2004年04期
4 张玉凤;加入WTO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选择[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5 王寿春;经济发展的社会整体性研究——浙江经济发展特色新思考[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6 许文彬;三元悖论下我国汇率制度改革探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07期
7 吕炜;转轨经济研究思路的评述、反思与创新[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02期
8 王宇;开放经济下中国的金融改革与政策调整[J];财贸经济;2001年07期
9 汤双定;美国金融业经营体制的变迁与中国的选择[J];城市金融论坛;2000年02期
10 晏正君;;国有银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途径——十九世纪中叶西欧银行业的启示[J];经济学情报;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洪毅;;影响广西政府职能发挥的问题、原因及对策[A];《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 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论文集[C];2005年
2 刘迎秋;刘霞辉;;非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三十年:成就、经验与展望[A];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三十年[C];2008年
3 杨令明;;欧盟东扩与中国经济发展[A];国际经贸研究论文集(2003年)[C];2003年
4 吴静;;我国保险公司税收制度改革研究[A];中国保险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入选论文集(理论卷2)[C];2010年
5 李正华;覃有土;贺文华;;论资本运营中的信用基础[A];中国商法年刊第三卷(2003)[C];2003年
6 ;引言[A];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简史(1953~2013)[C];2013年
7 袁成毅;;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若干“计量化”问题[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8 付秀荣;苟静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维度与全球化应对[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第一辑)[C];2010年
9 李明全;邱荣霖;杜本文;;一度的失去 永久的怀念——枣阳暨鄂北苏区红色政权丧失原因初探[A];中国近现代史料专题研究[C];2011年
10 刘伟;杨灿;;李大钊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拓荒者——论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的开创性贡献[A];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学术论文选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富田;权力和权力博弈推动的平滑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慧勇;周恩来与“文革”后期中央行政体制的重新整合[D];南开大学;2010年
4 白千文;广义制度关联性视角下的转轨路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鑫渝;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D];吉林大学;2011年
6 韩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中国国家治理变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蔡文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形态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段炼;从革命型到建设型的民主模式转换[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单业才;社会发展的微观探析[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华翔;国际地位与领土主权[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逸文;毛泽东处理群体性事件思想论析[D];河南大学;2011年
2 杨红远;“四清”运动起源探析[D];河南大学;2011年
3 郭红杰;“八大”至“文革”前夕党的指导思想的两个发展趋向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谷延;毛泽东数字分析法评析[D];河南大学;2011年
5 刘时松;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当代建构[D];西南大学;2011年
6 周亮亮;20世纪50年代青海牧区经济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刘存龙;陕西“三线建设”的历程及其现实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燕鸿;基于最优控制理论的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9 韩强;新形势下从严管理干部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马晓兵;甘肃省秦安县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进文;;收入差距与经济效率的关系探讨[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 李松龄;;经济制度与经济效率[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3 赵学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经济公平和经济效率的统一[J];学习论坛;2007年10期
4 张杰;产权安排与经济效率[J];理论学习;2001年04期
5 林水鑫;曹鲲;;转型期我国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问题论析[J];桂海论丛;2006年01期
6 万政伟;;论竞争权的界定及其确立对反垄断法的意义[J];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7 方宏;;对标准化合同的经济分析[J];经济师;2008年07期
8 陈纪平;;我国经济增长效率的空间特征分析:2000-2010[J];甘肃理论学刊;2014年03期
9 席建松;;农村合作金融的经济效率及立法选择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向仁康;曾伟;;政府与市场合理边界探讨——基于经济效率、交易成本与产品分类的视角[J];理论导刊;2012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翔;中国绿色经济效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2 詹木思;尼日利亚农村可持续发展与减贫机制:对农业新发展的启示[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叶青;中国土地城镇化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
2 刘俊;陕西省经济效率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3 施云帆;中资财险企业经济效率实证分析[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4 林旭东;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5 潘建状;金融对我国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付易湘;FDI流入与经济效率的改进[D];同济大学;2006年
7 陈超;我国经济效率结构及结构视角下未来经济走势分析[D];吉林大学;2015年
8 程可胜;反垄断的理论与中国的实践[D];天津财经学院;2002年
9 葛秀;基于环境因素的中国西部经济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911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1591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