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安倍政府的东盟政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3 16:10

  本文选题:安倍政府 + 东盟 ; 参考:《外交学院》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纵观战后日本的对外政策,东南亚外交一直在日本的对外战略中占据重要位置。从早期的赔偿外交到贯穿始终的经济外交,从“福田主义”到“桥本主义”再到如今的“安倍主义”,日本的东南亚政策一直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自己对外战略的需要不断作出调整。本文重点分析了安倍上台后对日本的东南亚外交政策作出的调整,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本文正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直入重点,分析了安倍上台后对东盟外交政策的调整,包括政治、经济、安全领域方面的变化。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安倍对东南亚政策作出上述调整的背景及原因,并重点阐述了安倍东南亚政策的实施理念以及与以往政策相比,有什么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分析安倍东南亚政策的主要目的。第三部分主要对安倍的东南亚政策做一个整体评估,其中包括实施的有利条件、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其政策的局限性,并分析其政策的调整可能给中国带来的不利影响。
[Abstract]:Looking at Japan's foreign policy after the war, Southeast Asia diplomacy has always occupied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Japan's foreign strategy. From early compensation diplomacy to economic diplomacy throughout, from "Fukuda Doctrine" to "Hashimoto Doctrine" to today's "Abe Doctrine," Japan's Southeast Asia policy has been constantly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the needs of its own foreign strateg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djustment of Japan's Southeast Asia foreign policy after Abe came to power, including politics, economy, security and so on. The main body of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it analyzes the adjustment of ASEAN foreign policy since Abe came to power, including the changes in politics, economy and security. The second part mainly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and reasons of Abe's adjustment to Southeast Asia policy, and expounds the implementation concept of Abe's Southeast Asia policy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with previous policies. On this basis, the main purpose of analyzing Abe's Southeast Asia policy is discussed. The third part mainly makes an overall assessment of Abe's Southeast Asia policy, including th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implementation, the challenges that may be faced and the limitations of his policies, and analyzes the adverse effects that the adjustment of his policies may bring to China.
【学位授予单位】:外交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831.3;D81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坤,余翔;从东盟年会看东盟合作机制的发展[J];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09期

2 王小民;东盟不干预原则的演变:从不干涉内政到加强相互影响[J];东南亚;2000年02期

3 约翰·芬斯顿,其实;东盟在更加错综复杂时期面临的挑战[J];南洋资料译丛;2000年02期

4 赵洪;东盟与欧盟经贸关系的现状与前景[J];南洋问题研究;2001年03期

5 陈文;合作稳定 推进一体化——东盟积极应对新世纪[J];东南亚纵横;2002年Z1期

6 王子昌;国外东盟研究:方法与观点[J];东南亚研究;2003年01期

7 韦红,邢来顺;从居高临下施教到平等对话伙伴——冷战后欧盟对东盟政策评析[J];欧洲研究;2004年02期

8 高伟浓,罗亚泓;从建构主义角度看“东盟方式”的结构性缺失[J];东南亚纵横;2004年06期

9 苏平;对东盟国家经济报道要体现“三贴近”[J];八桂侨刊;2004年04期

10 王子昌;文化认同与东盟合作[J];东南亚研究;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晓林;;东盟国家留学生学习医古文课程的困难及对策[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黄桂香;潘介春;何新华;;枇杷产业在中国——东盟水果贸易中的地位(摘要)[A];第五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程道品;易丰;;泛珠-东盟背景下的广西高端旅游市场开发探析[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梁振芳;;积极参与广西—东盟农业合作 推进沿边农业产业化发展[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唐农;;加强中国-东盟国际合作,促进传统医药发展[A];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报告集[C];2013年

6 张雪;;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与中美因素[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朱新光;齐峰;;中国与东盟的气候合作机制[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8 王勤;;东盟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及东盟主要成员国间的双边关系[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9 陈道超;李晟;;论中国农机参与东盟自由贸易[A];第三届(2003年度)中国农机论坛文集[C];2003年

10 陆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广西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影响及对策[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忠田;去年东盟10国接待游客3749万[N];中国旅游报;2004年

2 驻札幌总领馆经商室 李健勇;日本对东盟直接投资骤减[N];国际商报;2000年

3 吕华健 赵劲松 张文 袁遥;七成广西游客钟情东盟国家[N];广西日报;2005年

4 本报驻东京记者 阎海防;日本与东盟自由贸易谈判进展缓慢[N];经济日报;2005年

5 ;东南亚联合构建电子东盟[N];人民邮电;2000年

6 特约记者 姚音 柴文静;中国元素与东盟的未来[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7 南博网特邀评论员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博士 王玉主;轮状体系转活东盟定位[N];国际商报;2006年

8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 张锡镇教授;东盟不惑之年踏上新征程[N];国际商报;2006年

9 叶辛 金羊;打造“无障碍”东盟跨国游成今年论坛目标[N];国际商报;2007年

10 本报驻马尼拉记者  王传军;中国与东盟携手共创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玉渊;东盟决策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潘维光;越南在东盟政治—安全合作中的参与研究:国家利益和国家身份的双重视角[D];复旦大学;2014年

3 孙英楠;中、日、韩与东盟三个自由贸易区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唐盛尧;中国—东盟农业比较优势与合作战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5 肖斌;一致与冲突:东盟与欧盟经济政治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甘振军;澳大利亚对东盟国家关系研究(1967-200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郑磊;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陈奕平;依赖与抗争[D];暨南大学;2006年

9 彭文平;经济安全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D];暨南大学;2010年

10 麻昌港;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进程及影响机制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尚天宝;美国—东盟商业理事会:缘起与功能[D];暨南大学;2011年

2 白剑;美国驻东盟大使—缘起、职能与前景[D];暨南大学;2011年

3 王峰;“东盟方式”在亚太地区的扩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曹广伟;论冷战后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江鱼;东盟对华态度:形成、转变及启示[D];外交学院;2006年

6 刘静;冷战后东盟对欧盟战略[D];暨南大学;2007年

7 杨秀琼;东盟共同体:从意识到建构[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琼;东盟国家军扩问题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9 王璐;释意论指导下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中国领导人致辞口译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10 王芮;中国与东盟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对比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838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18838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7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