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消费主义与传统伦理规训下的性别话语

发布时间:2018-11-27 16:05
【摘要】:女权主义电影批评是在性别话语场域内对影视中的性别话语进行肃清规整。作为性别意识的外显,性别话语在中国并没有形成自成一体的现代性话语。但是,中国百年的影视文化却与政治、经济等共同致力于营造社会和文化语境,并在近年来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女性形象。影片《斗牛》的女性话语叙述呈现出受消费主义与传统伦理规训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男性中心主义意识之中,由此可见第六代导演女性意识的后倾与倒退趋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内涵。
[Abstract]:Feminist film criticism is to eliminate the gender discourse in the field of gender discourse. As an explicit gender consciousness, gender discourse does not form a modern discourse in China. However, Chinese film and television culture, politics, economy and so on are committed to creat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and in recent years have formed a unique charm of the image of women. The narration of female discourse in bullfight shows the influence of consumerism and traditional ethics, and falls into the consciousness of male centrism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retrogression and retrogression of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of the sixth generation director. Has the distinct tim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social connotation.
【作者单位】: 钦州学院中文与传媒学院;
【基金】:广西高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专项课题“网络语言暴力问题及其矫治”(项目编号:DSBD14YB2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交往理论视域下政务微博话语权研究”(项目编号:13XGL008) 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项目编号:2014MSZ022)
【分类号】:J9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远婴;女权主义与中国女性电影[J];当代电影;1990年03期

2 赵国鹏;;试论“第六代”电影导演群体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J];电影文学;2007年15期

3 高力;;遮蔽与张扬:新中国女性电影的主题变奏[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05期

4 张兵娟;;传播、性别与中国现代性——以电视剧《中国式离婚》为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诗泽;;躯体:新的诗歌话语建构——新时期女性主义诗歌的性别突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黄燕;;男权社会的别传——毕飞宇“女性叙事文学”的另类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3 张英雪;;英国资本主义的崛起与女性意识觉醒之关联——重读《简·爱》[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4 汪杨;;秘密花园的文化叙事——论世纪之交中国女性作家的“欲望化写作”[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吴春;;中国女性个人化写作的困境和突围——从反思陈染的创作发展历程谈起[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6 赵婧;;“雌雄同体”:杜拉斯一生的诠释[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徐天戍;;当代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概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张晓燕;;茜莉的再生——《紫色》中的妇女主义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9 何刘杰;;二十世纪末中国女性写作文化意义述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10 王丽娜;;欲望成长和颠覆叙事——评林白《一个人的战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艳芳;;从性别对抗到多元化书写——论新世纪女性写作的新走向[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艳芳;;从性别对抗到多元化书写——论新世纪女性写作的新走向[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6)[C];2006年

3 汪美琼;;《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的女性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4 汤瑶;;《蝇王》男权社会里被沉默的女性声音[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武沛;;徘徊于两性之间的美——解读艺术作品中“中性”身体的符号[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6 陆兴忍;;后学语境下女性日常生活叙事话语权威的建构[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7 高鸿萍;;论变态心理在女性创作中的审美品格[A];性与性别研究(第2辑)——性别的触角[C];2011年

8 荒林;;郑敏诗歌:女性现代性文本[A];郑敏诗歌研究论集[C];2011年

9 刘杨;;浅议网络时代耽美文化的传播——同人女的小众亚文化[A];第二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1年

10 李祥林;;女花脸·阴阳共体·文化原型[A];东方丛刊(2001年第2辑 总第三十六辑)[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庆红;性、政治与诗歌理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志萍;当代新疆文学的性别书写及其文化内涵[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9 康维娜;清代浙江闺秀文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青;延安时期女性文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沈敏;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电影中的女性主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周玉英;陈染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高佳;自我发现历程—《藻海无边》与《野草在歌唱》中的身份危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黄必辉;从《帕梅拉》看塞缪尔·理查逊的女性观[D];湘潭大学;2010年

6 贾雪霞;“私人化写作”现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徐群英;论九十年代女性私人化写作[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邹本平;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对女性哥特的继承与发展[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乔酉超;幻境中的真实[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韩蕾;对人性本真的执着追寻[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远婴;女权主义与中国女性电影[J];当代电影;199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正光;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影像话语[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李正光;试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影像选择[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3 康健;;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审美特征论[J];电影评介;2008年21期

4 李烁;;梦想照进现实——第六代导演的市场探索之路[J];中国电影市场;2008年08期

5 季夫萍;;银幕绽开别样风景——论第六代导演的表现手法[J];电影文学;2008年12期

6 刘尚云;;中国第六代导演“城市边缘人”的选像透析[J];电影文学;2008年21期

7 王秀芹;;后撤的姿态——第六代导演的回归[J];电影文学;2008年21期

8 吴楠楠;;后现代意义中的“孔颜乐处”——论第六代导演自身的美学特点[J];电影文学;2008年21期

9 李正光;;第六代导演关注边缘的创作阐释[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李正光;;回顾:第六代导演与两次“七君子事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孙宜君;王建彦;;论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的叙事策略[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汪开庆;;第六代导演的嬗变——从“文学”电影到“新闻”电影[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3 陈培湛;;对第六代导演的期望[A];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2年

4 金丹元;;挑战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的不同想象及其缝合——关于第五、第六代导演之比较研究[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韩婷婷;;浅述我国电影的市场化改革与创作批评[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唐爱明;当第六代导演走向前台[N];湖北日报;2005年

2 郑照魁;第六代导演:拒绝富贵?[N];南方日报;2006年

3 禾刀 (书评人);第六代导演的“底层”情结[N];中国图书商报;2012年

4 商报记者 卢扬;中国第六代导演:平衡商业与艺术[N];北京商报;2012年

5 本报资深记者 邵岭;第六代导演:未及怒放,,已经凋零?[N];文汇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李婷;第六代导演 跨栏文艺 撞线商业[N];文汇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张悦;“言微”而“义大”的“微影展”[N];中国艺术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石彤;蜕变:第六代导演闪亮登场[N];财经时报;2006年

9 韩浩月;《左右》:第六代导演终于温暖了一次[N];东方航空报;2008年

10 唐爱明;叙事先天不足 炒作破坏口碑[N];中国妇女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正光;“以丑为美”:第六代导演的审美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蓝启红;论第六代导演对诗意的追求[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2 鞠海彦;第六代导演的美学追求与走向[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3 梁迎梅;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的成长道路、审美特点及其他[D];苏州大学;2006年

4 敖丽娟;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作品中女性形象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5 张晨光;边缘下的建构:第六代导演作品国家形象传播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浦丽娜;第六代导演电影作品与社会变迁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7 何睿;自恋式讲述到关注现实[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郭春燕;贾樟柯与第六代导演的“平民化”审美风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亓永慧;“漂浮不定的能指”[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10 林贤友(Rapha(?)l Lemée);[D];复旦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3613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3613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9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